新字義的産生
關燈
小
中
大
咱們查字典的時候,常常看見一個字不止有一個意義,甚至有多到幾十個意義的。
但是,咱們應該知道,這些字義并不是同時産生的,有時他們的時代相隔一二千年。
現在一般的字典對于每一字的意義,并沒有按照時代來安排,所以單憑字典并不能看出字義産生的先後。
例如“翦”字,依《辭海》裡說,第一個意義是“剪刀曰翦”,第二個意義是“斷也”,其實第一個意義比第二個意義早了千餘年。
又如“尼”字,依《辭海》裡說,第一個意義是“女僧也”,第二個意義是山名,其實第二個意義也比第一個早了千年或八九百年。
新義和古義的關系,并不像母子的關系。
先說,新義不一定是由古義生出來的(見下文),再說,即就那些由古義生出來的新義而論,幾千年前的古義往往能和幾千年後的新義同時存在,甚至新義經過若幹時期之後,由衰老以至于死亡,而古義卻像長生不老似的。
若勉強以母子的關系相比,可以說是兩千歲的老太婆和她的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晜孫、礽孫、雲孫累代同堂。
有時候,兩千歲的老太婆還有二三十歲的晚生兒子;又有時候,兒子、孫子、重孫子都死了,而老太婆巍然獨存,她的年紀雖老,卻毫無衰老的狀态,當如《漢武帝内傳》裡所描寫的西王母,看去隻像三十歲的人。
當然,也有些老太婆早已死去,隻剩她的孫子或重孫子的;但是,二千歲以上的老太婆現在還活着的畢竟占大多數。
以上所說的譬喻頗近似于神話,實際的人生不會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說,新義和古義的關系并不像母子的關系。
由上文所說,新義的産生可以分為兩類:第一是孳生;第二是寄生。
就是由原來的意義生出一種相近的意義。
古人把這種情況叫作“引申”。
例如上文所舉的“翦”字(即今之“剪”字),由剪斷的意義引申,于是用以剪斷的一種工具也叫作“翦”(即“剪子”),兩種意義很相近,不過一個是動詞,一個是名詞而已。
所謂寄生,卻不是由原來的意義生出來的,隻是毫不相幹的一種意義,偶然寄托在某一個字的形體上。
但是,等到寄生的時間長了,也就往往和那字不能再分離了。
古人把這種情況叫作“假借”。
例如上所舉的“尼”字,尼山的意義和尼姑的意義是毫無關系的,不過偶然遇合而已。
由此看來,孳生還有點像母子關系(但嚴格說起來也不像,見上文),寄生就連螟蛉子也不很像,隻是寄人籬下罷了。
但是,如果原來的意義消滅了,新義獨占一字,也就變成鸠占鵲巢。
例如“仔”字本是挑擔的意思,現在隻當仔細字講;“騙”字本是躍而乘馬的意思,現在隻當欺騙字講。
有時候,寄生的字本身也可以孳生,恰像螟蛉子也可以有他親生的兒子,所以有些所包含的幾個意義是孳生寄生的關系都有,而且他們之間的關系是相當複雜的。
孳生的情形是有趣的。
許多孳生的意義都不像上文所說的“翦”字那樣簡單。
有時候,它們漸變漸遠,竟像和最初的意義毫無關系似的。
這好比曾祖和曾孫的面貌極不相像。
但如果把他們祖孫四代集合在一處來仔細觀察,卻還看得出那祖父有幾分像那曾祖,那父親又有幾分像那祖父,那兒子也有幾分像那父親。
例如“皂”字的本義是黑色(古人說“不分皂白”就是“不分黑白”);皂莢之得名,由于它熟後的顔色是黑的。
皂莢之中有一種開白花的,莢厚多肥,叫作肥皂莢,省稱為“肥皂”,可以為洗衣之用。
後來西洋的石堿傳入中國,江浙一帶的人因為它的功用和肥皂莢相同,所以稱為“洋肥皂”,後來又省去“洋”字,隻叫作“肥皂”。
其中有一種香的肥皂,又省去“肥”字,隻稱“香皂”,于是,“皂”字的意義竟等于“石堿”的意義,也就是北方所謂“胰子”。
由“黑色”的意義轉到“胰子”的意義上去,幾乎是不可思議。
誰看見過胰子是黑的(不是不可能,卻是罕見)?但如果咱們追溯“香皂”的“皂”字的意義來源,卻又不能說它與“黑色”的意義沒有關系。
有時候,孳生和寄生的界限,似乎不很清楚。
說是孳生吧,卻并非由本義引申而來;說是寄生吧,卻不像上文所舉的仔細的“仔”,欺騙的“騙”,和它們本義毫無關系。
例如“顔”字的本義是“眉目之間也”,“色”字的本義是“眉目之間的表情”,所以“顔色”二字常常連用。
但那色字另有一個意義是“色彩”。
這“色彩”的意義是“顔”字本來沒有的,隻因“顔色”二字常常相連,“色”字也就把“色彩”的意義傳染給“顔”了。
于是“顔色”共有兩種意義,其一是當“容色”講,另一是當“色彩”講。
到了後來,後一種意義漸漸占了優勢,至少在口語裡是如此。
但是,在起初的時候,“顔”字還不能單獨地表示“色彩”的意義,例如“目迷五色”不能說成“目迷五顔”,“雜色的花”不能說成“雜顔的花”。
直到“顔料”這一個新名詞出世之後“顔”字才開始單獨表示“色彩”的意義了。
乍看起來,“顔”字産生這“色彩”的意義似乎是孳生,其實隻是寄生,不過,有了傳染的情形,就不是普通的寄生了,咱們可以把這種情形叫作特别的寄生。
新字義的産生,有時候是由于自然的演變,有時候是由于時代的需要。
所謂自然的演變,就是語言裡對于某一意義并非無字可表,隻是某字随着自然的趨勢,生出一種新意義來,以緻造成一種一義多字的情形。
例如既有“皆”,又有“都”,既有“嗅”,又有“聞”,既有“代”,又有“替”,等等。
所謂時代的需要,是社會上産生一種新事物,需要一個新名稱,人們固然可以創造一個新字或新詞,但也可以假借一個舊字而給它一種新的意義。
例如“槍”字,本來指的是刀槍劍戟的槍,後來又指現代兵器的槍。
“礮”字(“炮”字),本來指的是發石擊人的一種機器,後來又指現代兵器的炮。
大緻說來,由于自然的演變的情形居大多數,由于時代的需要的情形是頗為少見的。
除了上面的兩種原因之外,新字義的産生還有兩種原因:第一是忌諱,第二是謬誤的複古。
從前皇帝的名字是要避諱的,就是所謂廟諱。
因為避諱,該用甲字的時候,往往用乙字來代替,于是乙字就添了一種新的意義。
例如“祖孫三代”在唐以前本該說成“祖孫三世”,因為唐太宗的名字是李世民,所以唐朝人就改“世”為“代”了。
最有趣的是,唐亡之後,應該可以不必再諱言“世”字,然而大家用慣了“祖孫三代”的說法,也就很少人想恢複“祖孫三世”的說法了。
從此以後,“代”字就增加了一種新的意義了。
所謂謬誤的複古,是寫文章的人存心要運用古義,但是因為學力不足,他們所認為的古義卻是一種杜撰的新義。
例如清代的筆記小說裡,有許多“若”字是當“他”字講的,其實“若”字的古義是“你”,不是“他”。
又如現代書報上的“購”字當“買”字講,其實“購”字的古義隻是“懸賞征求”,不是“買”。
以“若”為“他”之類,恐怕還有人指摘;至于以“購”為“買”之類,大家都已經習非成是了。
求古而得新,這是愛用古義的人所料想不到的。
然而這種情形卻出現不少。
關于新字義的産生,我們這幾段話不過是随便說說而已,若要仔細研究,應該時時留心每一個字的新舊意義,咱們首先要問:這個意義是什麼時候就有了的?其次要問:這個意義是怎麼樣産生出來的?咱們雖然不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由這些問題所引起的興趣已經是無窮的了。
1942年7月17日 (原載《國文雜志》第一卷第二期;又收入《龍蟲并雕齋文集》第三冊。
) 字 史 小 引 每一個字都有它的曆史。
有些字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了,例如“人”字;有些字隻有幾十年的曆史,例如“錳”字。
有些字,依字形看來,雖有幾千年的曆史;然而依字義看來,它卻是隻有幾十年曆史的新字。
例如“叽”字雖已見于《史記》,但“哔叽”的“叽”卻是一個新字,和《史記》裡的“叽”字完全沒有關系,它們本該是兩個字,不過偶然同形而已。
反過來說,有些字,依字形看來,隻有幾十年,甚至隻有幾年的曆史;然而依字音和字義看來,它卻已經活了幾千年了。
例如“”字,連最新出版的字典還不肯收它,可見它至多隻有十餘年的曆史;然而它的本字是“嘗”,越王勾踐曾經卧薪嘗膽。
這道理說來很淺,但是要辨别起來卻又很難。
甚至老師宿儒,都會有弄錯的時候。
不過,如果讀書随時用心,對于古今的字義,總可以明白一個大概。
我們研究字史有什麼用處呢?我先說一個小小的用處,就是對于作文有益。
譬如你知道了“”字是字典裡不收的字,它就是俗字,你如果不喜歡俗字,就該寫作“嘗”;如果你提倡俗字,自然也可寫作“”。
但是,當你學寫文言文的時候,卻絕對不能寫作“”。
“卧薪嘗膽”寫成了“卧薪膽”是最難看的。
其次,我要說一個較大的用處,就是對于古書看得徹底了解。
譬如你讀白居易《燕子樓詩序》:“爾後絕不複相聞,迨茲僅一紀矣。
”這是說他和關盼盼分别之後,十二年不複知道她的消息。
一紀就是十二年。
但是,“僅”字應該怎麼講呢?若依它的現代意義,解作“僅僅隻有十二年”,就不成話!原來唐朝的“僅”字是“差不多”的意思,“差不多十二年了”,才見得白居易的感慨。
我們讀古書,往往有些地方似懂非懂,就因為拿現代的字義去讀古書。
遇着罕見的字不要緊,我們知道去查字典;遇着常見的字最危險,因為我們自己以為懂了,其實是不懂,就弄錯了。
末了,我要說一種更大的用處,就是辨别古書的真僞。
譬如有一個字形或一個字義是同時代的書都沒有的,就隻這一部書有,那麼,這就很可能是一部僞書,至少它是經過後代人的修改,或傳抄緻誤的。
這裡我舉一個極淺的例子。
我手邊有一部《兒女英雄傳》,裡面有很多“她”字,這一定是翻印這書的人改過了的,因為“她”字隻有二十餘年的曆史,而《兒女英雄傳》已經有二百餘年的曆史了。
非但我們現在很容易明白修改的情形,就是千百年之後,精通字史的人也可以考證出來的。
字史應該分為三方面去研究,就是字音的曆史、字形的曆史和字義的曆史。
現在為了印刷的便利,我們暫時撇開字音和字形,先來叙述字義的曆史。
我們先撿一些極常見的字來說。
字的排列是沒有系統的,因為我們偶然想到哪一個字就先述哪一個字。
字的曆史隻能是粗略的、大概的,因為這不過是一個草稿。
希望将來重新排列,詳細增訂,再編成一部書。
代 “代”就是“替代”(totaketheplaceof)。
它這種意義是上古就有了的。
例如: A 天工人其代之。
(《書·臯陶谟》) (人工替代了天工。
) B 使子張代子良于楚。
(《左傳·宣公十四年》) (使子張到楚國去替代子良。
) 同時,它如果由動詞變為副詞,它就從“替代”的意義變為“輪流”(alternately)的意義。
例如: A 春與秋其代序。
(《離騷》) (春天和秋天輪流着過去。
) B 燕雁代飛。
(《淮南子·地形》) (燕和雁輪流着飛過。
) 所謂“輪流”,就是甲先替代了乙,然後乙再替代了甲。
因此,“替代”的意義就生得出“輪流”的意義來。
但是,“替代”的意義一直活到現在,而“輪流”的意義卻不為現代一般人所了解了。
“代”字又當“朝代”(dynasty)講。
這意義也是上古就有了的。
因為這一個朝代替代了那一個朝代,所
但是,咱們應該知道,這些字義并不是同時産生的,有時他們的時代相隔一二千年。
現在一般的字典對于每一字的意義,并沒有按照時代來安排,所以單憑字典并不能看出字義産生的先後。
例如“翦”字,依《辭海》裡說,第一個意義是“剪刀曰翦”,第二個意義是“斷也”,其實第一個意義比第二個意義早了千餘年。
又如“尼”字,依《辭海》裡說,第一個意義是“女僧也”,第二個意義是山名,其實第二個意義也比第一個早了千年或八九百年。
新義和古義的關系,并不像母子的關系。
先說,新義不一定是由古義生出來的(見下文),再說,即就那些由古義生出來的新義而論,幾千年前的古義往往能和幾千年後的新義同時存在,甚至新義經過若幹時期之後,由衰老以至于死亡,而古義卻像長生不老似的。
若勉強以母子的關系相比,可以說是兩千歲的老太婆和她的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晜孫、礽孫、雲孫累代同堂。
有時候,兩千歲的老太婆還有二三十歲的晚生兒子;又有時候,兒子、孫子、重孫子都死了,而老太婆巍然獨存,她的年紀雖老,卻毫無衰老的狀态,當如《漢武帝内傳》裡所描寫的西王母,看去隻像三十歲的人。
當然,也有些老太婆早已死去,隻剩她的孫子或重孫子的;但是,二千歲以上的老太婆現在還活着的畢竟占大多數。
以上所說的譬喻頗近似于神話,實際的人生不會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說,新義和古義的關系并不像母子的關系。
由上文所說,新義的産生可以分為兩類:第一是孳生;第二是寄生。
就是由原來的意義生出一種相近的意義。
古人把這種情況叫作“引申”。
例如上文所舉的“翦”字(即今之“剪”字),由剪斷的意義引申,于是用以剪斷的一種工具也叫作“翦”(即“剪子”),兩種意義很相近,不過一個是動詞,一個是名詞而已。
所謂寄生,卻不是由原來的意義生出來的,隻是毫不相幹的一種意義,偶然寄托在某一個字的形體上。
但是,等到寄生的時間長了,也就往往和那字不能再分離了。
古人把這種情況叫作“假借”。
例如上所舉的“尼”字,尼山的意義和尼姑的意義是毫無關系的,不過偶然遇合而已。
由此看來,孳生還有點像母子關系(但嚴格說起來也不像,見上文),寄生就連螟蛉子也不很像,隻是寄人籬下罷了。
但是,如果原來的意義消滅了,新義獨占一字,也就變成鸠占鵲巢。
例如“仔”字本是挑擔的意思,現在隻當仔細字講;“騙”字本是躍而乘馬的意思,現在隻當欺騙字講。
有時候,寄生的字本身也可以孳生,恰像螟蛉子也可以有他親生的兒子,所以有些所包含的幾個意義是孳生寄生的關系都有,而且他們之間的關系是相當複雜的。
孳生的情形是有趣的。
許多孳生的意義都不像上文所說的“翦”字那樣簡單。
有時候,它們漸變漸遠,竟像和最初的意義毫無關系似的。
這好比曾祖和曾孫的面貌極不相像。
但如果把他們祖孫四代集合在一處來仔細觀察,卻還看得出那祖父有幾分像那曾祖,那父親又有幾分像那祖父,那兒子也有幾分像那父親。
例如“皂”字的本義是黑色(古人說“不分皂白”就是“不分黑白”);皂莢之得名,由于它熟後的顔色是黑的。
皂莢之中有一種開白花的,莢厚多肥,叫作肥皂莢,省稱為“肥皂”,可以為洗衣之用。
後來西洋的石堿傳入中國,江浙一帶的人因為它的功用和肥皂莢相同,所以稱為“洋肥皂”,後來又省去“洋”字,隻叫作“肥皂”。
其中有一種香的肥皂,又省去“肥”字,隻稱“香皂”,于是,“皂”字的意義竟等于“石堿”的意義,也就是北方所謂“胰子”。
由“黑色”的意義轉到“胰子”的意義上去,幾乎是不可思議。
誰看見過胰子是黑的(不是不可能,卻是罕見)?但如果咱們追溯“香皂”的“皂”字的意義來源,卻又不能說它與“黑色”的意義沒有關系。
有時候,孳生和寄生的界限,似乎不很清楚。
說是孳生吧,卻并非由本義引申而來;說是寄生吧,卻不像上文所舉的仔細的“仔”,欺騙的“騙”,和它們本義毫無關系。
例如“顔”字的本義是“眉目之間也”,“色”字的本義是“眉目之間的表情”,所以“顔色”二字常常連用。
但那色字另有一個意義是“色彩”。
這“色彩”的意義是“顔”字本來沒有的,隻因“顔色”二字常常相連,“色”字也就把“色彩”的意義傳染給“顔”了。
于是“顔色”共有兩種意義,其一是當“容色”講,另一是當“色彩”講。
到了後來,後一種意義漸漸占了優勢,至少在口語裡是如此。
但是,在起初的時候,“顔”字還不能單獨地表示“色彩”的意義,例如“目迷五色”不能說成“目迷五顔”,“雜色的花”不能說成“雜顔的花”。
直到“顔料”這一個新名詞出世之後“顔”字才開始單獨表示“色彩”的意義了。
乍看起來,“顔”字産生這“色彩”的意義似乎是孳生,其實隻是寄生,不過,有了傳染的情形,就不是普通的寄生了,咱們可以把這種情形叫作特别的寄生。
新字義的産生,有時候是由于自然的演變,有時候是由于時代的需要。
所謂自然的演變,就是語言裡對于某一意義并非無字可表,隻是某字随着自然的趨勢,生出一種新意義來,以緻造成一種一義多字的情形。
例如既有“皆”,又有“都”,既有“嗅”,又有“聞”,既有“代”,又有“替”,等等。
所謂時代的需要,是社會上産生一種新事物,需要一個新名稱,人們固然可以創造一個新字或新詞,但也可以假借一個舊字而給它一種新的意義。
例如“槍”字,本來指的是刀槍劍戟的槍,後來又指現代兵器的槍。
“礮”字(“炮”字),本來指的是發石擊人的一種機器,後來又指現代兵器的炮。
大緻說來,由于自然的演變的情形居大多數,由于時代的需要的情形是頗為少見的。
除了上面的兩種原因之外,新字義的産生還有兩種原因:第一是忌諱,第二是謬誤的複古。
從前皇帝的名字是要避諱的,就是所謂廟諱。
因為避諱,該用甲字的時候,往往用乙字來代替,于是乙字就添了一種新的意義。
例如“祖孫三代”在唐以前本該說成“祖孫三世”,因為唐太宗的名字是李世民,所以唐朝人就改“世”為“代”了。
最有趣的是,唐亡之後,應該可以不必再諱言“世”字,然而大家用慣了“祖孫三代”的說法,也就很少人想恢複“祖孫三世”的說法了。
從此以後,“代”字就增加了一種新的意義了。
所謂謬誤的複古,是寫文章的人存心要運用古義,但是因為學力不足,他們所認為的古義卻是一種杜撰的新義。
例如清代的筆記小說裡,有許多“若”字是當“他”字講的,其實“若”字的古義是“你”,不是“他”。
又如現代書報上的“購”字當“買”字講,其實“購”字的古義隻是“懸賞征求”,不是“買”。
以“若”為“他”之類,恐怕還有人指摘;至于以“購”為“買”之類,大家都已經習非成是了。
求古而得新,這是愛用古義的人所料想不到的。
然而這種情形卻出現不少。
關于新字義的産生,我們這幾段話不過是随便說說而已,若要仔細研究,應該時時留心每一個字的新舊意義,咱們首先要問:這個意義是什麼時候就有了的?其次要問:這個意義是怎麼樣産生出來的?咱們雖然不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由這些問題所引起的興趣已經是無窮的了。
1942年7月17日 (原載《國文雜志》第一卷第二期;又收入《龍蟲并雕齋文集》第三冊。
) 字 史 小 引 每一個字都有它的曆史。
有些字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了,例如“人”字;有些字隻有幾十年的曆史,例如“錳”字。
有些字,依字形看來,雖有幾千年的曆史;然而依字義看來,它卻是隻有幾十年曆史的新字。
例如“叽”字雖已見于《史記》,但“哔叽”的“叽”卻是一個新字,和《史記》裡的“叽”字完全沒有關系,它們本該是兩個字,不過偶然同形而已。
反過來說,有些字,依字形看來,隻有幾十年,甚至隻有幾年的曆史;然而依字音和字義看來,它卻已經活了幾千年了。
例如“”字,連最新出版的字典還不肯收它,可見它至多隻有十餘年的曆史;然而它的本字是“嘗”,越王勾踐曾經卧薪嘗膽。
這道理說來很淺,但是要辨别起來卻又很難。
甚至老師宿儒,都會有弄錯的時候。
不過,如果讀書随時用心,對于古今的字義,總可以明白一個大概。
我們研究字史有什麼用處呢?我先說一個小小的用處,就是對于作文有益。
譬如你知道了“”字是字典裡不收的字,它就是俗字,你如果不喜歡俗字,就該寫作“嘗”;如果你提倡俗字,自然也可寫作“”。
但是,當你學寫文言文的時候,卻絕對不能寫作“”。
“卧薪嘗膽”寫成了“卧薪膽”是最難看的。
其次,我要說一個較大的用處,就是對于古書看得徹底了解。
譬如你讀白居易《燕子樓詩序》:“爾後絕不複相聞,迨茲僅一紀矣。
”這是說他和關盼盼分别之後,十二年不複知道她的消息。
一紀就是十二年。
但是,“僅”字應該怎麼講呢?若依它的現代意義,解作“僅僅隻有十二年”,就不成話!原來唐朝的“僅”字是“差不多”的意思,“差不多十二年了”,才見得白居易的感慨。
我們讀古書,往往有些地方似懂非懂,就因為拿現代的字義去讀古書。
遇着罕見的字不要緊,我們知道去查字典;遇着常見的字最危險,因為我們自己以為懂了,其實是不懂,就弄錯了。
末了,我要說一種更大的用處,就是辨别古書的真僞。
譬如有一個字形或一個字義是同時代的書都沒有的,就隻這一部書有,那麼,這就很可能是一部僞書,至少它是經過後代人的修改,或傳抄緻誤的。
這裡我舉一個極淺的例子。
我手邊有一部《兒女英雄傳》,裡面有很多“她”字,這一定是翻印這書的人改過了的,因為“她”字隻有二十餘年的曆史,而《兒女英雄傳》已經有二百餘年的曆史了。
非但我們現在很容易明白修改的情形,就是千百年之後,精通字史的人也可以考證出來的。
字史應該分為三方面去研究,就是字音的曆史、字形的曆史和字義的曆史。
現在為了印刷的便利,我們暫時撇開字音和字形,先來叙述字義的曆史。
我們先撿一些極常見的字來說。
字的排列是沒有系統的,因為我們偶然想到哪一個字就先述哪一個字。
字的曆史隻能是粗略的、大概的,因為這不過是一個草稿。
希望将來重新排列,詳細增訂,再編成一部書。
代 “代”就是“替代”(totaketheplaceof)。
它這種意義是上古就有了的。
例如: A 天工人其代之。
(《書·臯陶谟》) (人工替代了天工。
) B 使子張代子良于楚。
(《左傳·宣公十四年》) (使子張到楚國去替代子良。
) 同時,它如果由動詞變為副詞,它就從“替代”的意義變為“輪流”(alternately)的意義。
例如: A 春與秋其代序。
(《離騷》) (春天和秋天輪流着過去。
) B 燕雁代飛。
(《淮南子·地形》) (燕和雁輪流着飛過。
) 所謂“輪流”,就是甲先替代了乙,然後乙再替代了甲。
因此,“替代”的意義就生得出“輪流”的意義來。
但是,“替代”的意義一直活到現在,而“輪流”的意義卻不為現代一般人所了解了。
“代”字又當“朝代”(dynasty)講。
這意義也是上古就有了的。
因為這一個朝代替代了那一個朝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