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古語的沿用
關燈
小
中
大
語言的起源遠在有文字以前。
咱們現在所說的話裡頭,有許多字眼是從古代一直沿用到現在的。
例如“人”字,不但古文字裡有它,而且經過幾千年仍舊活在大衆的口語裡,我們就把它當作現代口語的字眼看待了。
本節裡所談的古語的沿用,不是指“人”“馬”“牛”“羊”等等,而是指一般口語裡不用或不常用的字眼。
這些字眼大都是從書本上學來的,所以是古語的沿用。
咱們把這一類字眼叫作文言的字眼。
文言的字眼有些也被吸收到口語裡,變為一般口語的字眼。
但當它們未變為一般口語的時候,青年人學習起來是比較困難的,所以這裡特别提出來談一談。
(一)文言虛字 所謂“虛字”,就是意思比較空虛的字眼。
它并不表示一種事物,也不表示一種行為或一種狀态。
文言裡的虛字很多,現在隻揀幾個和口語有關系的來說。
(甲)所 “所”字在文言裡,放在一種動作的前面,表示這是一種動作。
例如“張生所讀之書”或“金兵為嶽飛所敗”。
有時候“所”字和動作結合起來,就表示一種事物,例如“張生所讀皆有用之書”。
在現代的文章裡,偶然還可以見到這種“所”字。
果然不出所料。
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
越過終年積雪的高山,到了他所想望的地方。
旗政府和蘇木政府所在的地方都設立了學校。
應該注意:一般的口語裡是沒有“所”字的;咱們隻說“到了他想到的地方”“有旗政府和蘇木政府的地方都有了學校”等。
此外,還有兩個特殊的字眼:第一是“所謂”,第二是“所有”。
現在分别叙述于下。
【所謂】“所謂”等于“我們說的……”“人們說的……”之類。
所謂經驗,不僅是知識方面的事情。
等于說“我們說的經驗不僅是……” 最初他按照所謂意大利典型造成。
等于說“……人們說的意大利典型……”。
有時候,“所謂”表示“他們說的,我們并不承認”的意思。
那種不受任何約束的所謂“絕對自由”,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所有】“所有”最初的意思隻是“有”。
隻要窮人團結起來,就可以把富人所有的一切拿到自己手裡來。
後來“所有”本身就表示“一切”的意思。
把所有的書集合起來,就是人類所有的經驗的總倉庫。
(乙)其 “其”字在古代是“他的”的意思。
現代口語裡不用它了,隻在某一些特殊結構裡保存着。
【其他】“其他”就是“别的”或“另外”,因為“他”字在古代正是“别”或“另”的意思。
她又把家裡其他的人都認了。
【其餘】“其餘”就是“……以外”的意思。
齊國和其餘的四國也不算太弱。
等于說“齊國和齊國以外的四國……”。
【其次】“其次”的本來意思是“他的(它的)下面一個”。
引申來說,有“再說”或“還有”的意思。
這裡的“再說”和“還有”都表示前面的話還沒有說得完全。
其次是可以看世界旅行記。
【尤其】“尤其”是“特别”的意思。
本該隻說“尤”,“其”字是加上去的。
梁軍的那一架尤其照顧得好。
【莫名其妙】本來的意思是“不能說出(或說不出)它的奧妙”,後來隻當作“不明白”(想不通)講。
(參看上文第一節。
) 劉連長想了一下,也莫名其妙。
【大請其客】本該隻說“大請客”。
“其”字加進去,起初隻是滑稽的說法,後來變了誇張的說法。
“大”字和“其”字相應。
咱們可以比着這個格式,說“大吃其虧”“大看其電影”等。
今天你大請其客。
注意:一般的“他”字不能譯成“其”字,例如“他不知道”不能譯成“其不知”。
(丙)之 “之”字在古代,普通有兩個用途。
第一是“他”的意思,如“愛之”“殺之”等;但“他去了”不能譯成“之去矣”。
第二是“的”的意思,如“天之上”“地之下”等;但“這書是我的”不能譯成“此書乃我之”,“匆匆地走了”不能譯成“匆匆之去矣”。
由此看來,“之”和“他”的用途不完全相同;“之”和“的”的用途也不完全相等。
在現代的文章裡,“之”字的第一用途比較少見。
下面是第二用途的一個例子。
那平水之上,早已有冰結滿。
在第二用途中,有兩種特殊形式是現代化了的:第一種是“……之一”;第二種是“幾分之幾”。
【……之一】“……之一”表示“……當中的一個”。
譬如說“捷克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之一(編者按:現為資本主義國家)”,這一句話比較“捷克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意思更周密些,因為東歐有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編者按:現無社會主義國家),而捷克隻是其中的一個。
這是我軍南渡的許多渡口之一。
【幾分之幾】當咱們說分數的時候,就說“幾分之幾”,如
咱們現在所說的話裡頭,有許多字眼是從古代一直沿用到現在的。
例如“人”字,不但古文字裡有它,而且經過幾千年仍舊活在大衆的口語裡,我們就把它當作現代口語的字眼看待了。
本節裡所談的古語的沿用,不是指“人”“馬”“牛”“羊”等等,而是指一般口語裡不用或不常用的字眼。
這些字眼大都是從書本上學來的,所以是古語的沿用。
咱們把這一類字眼叫作文言的字眼。
文言的字眼有些也被吸收到口語裡,變為一般口語的字眼。
但當它們未變為一般口語的時候,青年人學習起來是比較困難的,所以這裡特别提出來談一談。
(一)文言虛字 所謂“虛字”,就是意思比較空虛的字眼。
它并不表示一種事物,也不表示一種行為或一種狀态。
文言裡的虛字很多,現在隻揀幾個和口語有關系的來說。
(甲)所 “所”字在文言裡,放在一種動作的前面,表示這是一種動作。
例如“張生所讀之書”或“金兵為嶽飛所敗”。
有時候“所”字和動作結合起來,就表示一種事物,例如“張生所讀皆有用之書”。
在現代的文章裡,偶然還可以見到這種“所”字。
果然不出所料。
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
越過終年積雪的高山,到了他所想望的地方。
旗政府和蘇木政府所在的地方都設立了學校。
應該注意:一般的口語裡是沒有“所”字的;咱們隻說“到了他想到的地方”“有旗政府和蘇木政府的地方都有了學校”等。
此外,還有兩個特殊的字眼:第一是“所謂”,第二是“所有”。
現在分别叙述于下。
【所謂】“所謂”等于“我們說的……”“人們說的……”之類。
所謂經驗,不僅是知識方面的事情。
等于說“我們說的經驗不僅是……” 最初他按照所謂意大利典型造成。
等于說“……人們說的意大利典型……”。
有時候,“所謂”表示“他們說的,我們并不承認”的意思。
那種不受任何約束的所謂“絕對自由”,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所有】“所有”最初的意思隻是“有”。
隻要窮人團結起來,就可以把富人所有的一切拿到自己手裡來。
後來“所有”本身就表示“一切”的意思。
把所有的書集合起來,就是人類所有的經驗的總倉庫。
(乙)其 “其”字在古代是“他的”的意思。
現代口語裡不用它了,隻在某一些特殊結構裡保存着。
【其他】“其他”就是“别的”或“另外”,因為“他”字在古代正是“别”或“另”的意思。
她又把家裡其他的人都認了。
【其餘】“其餘”就是“……以外”的意思。
齊國和其餘的四國也不算太弱。
等于說“齊國和齊國以外的四國……”。
【其次】“其次”的本來意思是“他的(它的)下面一個”。
引申來說,有“再說”或“還有”的意思。
這裡的“再說”和“還有”都表示前面的話還沒有說得完全。
其次是可以看世界旅行記。
【尤其】“尤其”是“特别”的意思。
本該隻說“尤”,“其”字是加上去的。
梁軍的那一架尤其照顧得好。
【莫名其妙】本來的意思是“不能說出(或說不出)它的奧妙”,後來隻當作“不明白”(想不通)講。
(參看上文第一節。
) 劉連長想了一下,也莫名其妙。
【大請其客】本該隻說“大請客”。
“其”字加進去,起初隻是滑稽的說法,後來變了誇張的說法。
“大”字和“其”字相應。
咱們可以比着這個格式,說“大吃其虧”“大看其電影”等。
今天你大請其客。
注意:一般的“他”字不能譯成“其”字,例如“他不知道”不能譯成“其不知”。
(丙)之 “之”字在古代,普通有兩個用途。
第一是“他”的意思,如“愛之”“殺之”等;但“他去了”不能譯成“之去矣”。
第二是“的”的意思,如“天之上”“地之下”等;但“這書是我的”不能譯成“此書乃我之”,“匆匆地走了”不能譯成“匆匆之去矣”。
由此看來,“之”和“他”的用途不完全相同;“之”和“的”的用途也不完全相等。
在現代的文章裡,“之”字的第一用途比較少見。
下面是第二用途的一個例子。
那平水之上,早已有冰結滿。
在第二用途中,有兩種特殊形式是現代化了的:第一種是“……之一”;第二種是“幾分之幾”。
【……之一】“……之一”表示“……當中的一個”。
譬如說“捷克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之一(編者按:現為資本主義國家)”,這一句話比較“捷克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意思更周密些,因為東歐有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編者按:現無社會主義國家),而捷克隻是其中的一個。
這是我軍南渡的許多渡口之一。
【幾分之幾】當咱們說分數的時候,就說“幾分之幾”,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