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古語的沿用
關燈
小
中
大
“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百分之九十五”等。
這一季的任務比去年哪一季都加重了三分之二。
這兩種特殊形式隻用“之”字,不用“的”字。
“許多渡口之一”不大能說成“許多渡口的一個”;至于“三分之二”,更不能說成“三分的二”了。
(丁)于 “于”字的意思頗像口語的“在”(“于家中用膳”),但并不完全相同。
例如“昨天我不在家”不能譯成“昨日我不于家”。
現代口語裡,單獨的“于”字幾乎沒有什麼用處了,它隻被保留在一些特殊結構裡。
【對于】“對于”是“在……上頭”或“在……方面”的意思。
還說出自己對于這本書的意見。
等于說“自己在這本書上頭的意見”。
【關于】“關于”是“在……這一件事情上(或這一個範圍内)”的意思。
明确地規定了關于勞動保護的項目。
等于說“規定了在勞動保護這一件事情上的項目”。
【由于】“由于”相當于“因為”,用來說明因果。
在蘇聯,由于工人階級專政,厲行勞動保護政策,這種辛苦危險的煤礦工作大大地改善了。
“對于”“關于”“由于”都是新興的字眼,借用文言“于”字合成的。
【終于】“終于”相當于“結果是”或“到底”。
我們終于搶先渡過了淮河。
【至于】“至于”相當于“說到”。
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龍華。
【不至于】“不至于”就是“不會”或“不會弄到”。
要使黃河的水流平穩,不至于泛濫。
【适于(适宜于)】“适于”表示在那件事上是适合的。
伏特雅諾夫開始選擇适于降落的冰塊。
【有利于】“有利于”表示對于那個人或那件事情是有利的。
為什麼窮人不去做有利于自己的工作呢? 【于是】“于是”的本來意義是“在這裡”“在這個時候”,後來變為近似“因此”的用途,但仍舊含有“在這個時候”的意思。
人類為了交流經驗,保存經驗,才創造文字,制造書寫工具,發明印刷技術,于是世界上有了書。
(戊)乎 “乎”字在古代,普通有兩種用途。
第一種是“嗎”的意思,如“傷人乎?”第二種是“于”的意思,如“合乎标準”。
在現代口語裡,第一種完全廢棄了;第二種用途還在一些成語裡保存着。
【幾乎】“幾乎”本來是“将近于”的意思,現在變了“差點兒”或“差不多”的意思。
突然飛來一支箭,幾乎射中了膝蓋。
等于說“……差點兒射中了膝蓋”。
【不在乎】“不在乎”本該是“不在乎此”,也就是“不在于此”的意思(現在還有些人說“不在乎此”)。
後來演變到丢了“此”字,就隻剩下了“不在乎”。
“不在乎”變了“不放在心上”的意思。
他站在那兒看,毫不在乎的樣子。
我們對于這樣的氣候并不在乎。
(己)以 “以”字在古代,最普通的用途是當“拿”字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但和“拿”的意義并不完全相同。
譬如說“我拿了他的書”不能譯成“我以其書”。
請給我以火,給我以火! “給我以火”的“以”字是古代典型的用法。
“給我以火”等于說“拿火給我”。
注意古今詞序的不同。
下面再叙述一些特殊的結構: 【以為】“以為”是“拿……當作”的意思,後來變了“想是”或“認為”的意思。
人們一直以為北極上不會有任何生命存在。
【所以】“所以”用來指出它前面說的是原因。
我有好幾個青年朋友就死在那裡面,所以我是不去的。
【以資】“以資”是“拿來作為……用的”的意思,這是十足的文言,隻用于一些公文裡。
“以資”下面一定是一種行為,表示要達到某種目的。
特授予金牌,以資獎勵。
此外,有些“以”字并非“拿”的意思,隻表示它前面的話是說明怎麼樣的一種動作。
這種話太文了,還是不用的好。
我們總希望來一陣雷雨,實際上也往往“如願以償”。
如願地達到了目的,即用“如願”來說明怎樣達到了目的。
“以前”“以後”“以外”,實際上等于說“前”“後”“外”(“以上”“以下”也是一樣)。
“以”字有“由此一直到”的意思。
他無可奈何地把時間推到拂曉以前。
以前,沒有一個人知道這個确實的數字。
單說“以前”就等于說“從前”。
這隻有在辛勤的工作以後才能得到答複。
除了主要的礦井和通道裝設電燈以外,還有一種新式的燈。
“以外”和“除了”相應,變了比較抽象的意思。
(庚)而 “而”字在古代,最主要的用途是表示“但是”或“并且”的意思。
精明強幹的性格,刻苦耐勞的精神,先要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培養起來,而所有的人并不是一生下來
這一季的任務比去年哪一季都加重了三分之二。
這兩種特殊形式隻用“之”字,不用“的”字。
“許多渡口之一”不大能說成“許多渡口的一個”;至于“三分之二”,更不能說成“三分的二”了。
(丁)于 “于”字的意思頗像口語的“在”(“于家中用膳”),但并不完全相同。
例如“昨天我不在家”不能譯成“昨日我不于家”。
現代口語裡,單獨的“于”字幾乎沒有什麼用處了,它隻被保留在一些特殊結構裡。
【對于】“對于”是“在……上頭”或“在……方面”的意思。
還說出自己對于這本書的意見。
等于說“自己在這本書上頭的意見”。
【關于】“關于”是“在……這一件事情上(或這一個範圍内)”的意思。
明确地規定了關于勞動保護的項目。
等于說“規定了在勞動保護這一件事情上的項目”。
【由于】“由于”相當于“因為”,用來說明因果。
在蘇聯,由于工人階級專政,厲行勞動保護政策,這種辛苦危險的煤礦工作大大地改善了。
“對于”“關于”“由于”都是新興的字眼,借用文言“于”字合成的。
【終于】“終于”相當于“結果是”或“到底”。
我們終于搶先渡過了淮河。
【至于】“至于”相當于“說到”。
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龍華。
【不至于】“不至于”就是“不會”或“不會弄到”。
要使黃河的水流平穩,不至于泛濫。
【适于(适宜于)】“适于”表示在那件事上是适合的。
伏特雅諾夫開始選擇适于降落的冰塊。
【有利于】“有利于”表示對于那個人或那件事情是有利的。
為什麼窮人不去做有利于自己的工作呢? 【于是】“于是”的本來意義是“在這裡”“在這個時候”,後來變為近似“因此”的用途,但仍舊含有“在這個時候”的意思。
人類為了交流經驗,保存經驗,才創造文字,制造書寫工具,發明印刷技術,于是世界上有了書。
(戊)乎 “乎”字在古代,普通有兩種用途。
第一種是“嗎”的意思,如“傷人乎?”第二種是“于”的意思,如“合乎标準”。
在現代口語裡,第一種完全廢棄了;第二種用途還在一些成語裡保存着。
【幾乎】“幾乎”本來是“将近于”的意思,現在變了“差點兒”或“差不多”的意思。
突然飛來一支箭,幾乎射中了膝蓋。
等于說“……差點兒射中了膝蓋”。
【不在乎】“不在乎”本該是“不在乎此”,也就是“不在于此”的意思(現在還有些人說“不在乎此”)。
後來演變到丢了“此”字,就隻剩下了“不在乎”。
“不在乎”變了“不放在心上”的意思。
他站在那兒看,毫不在乎的樣子。
我們對于這樣的氣候并不在乎。
(己)以 “以”字在古代,最普通的用途是當“拿”字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但和“拿”的意義并不完全相同。
譬如說“我拿了他的書”不能譯成“我以其書”。
請給我以火,給我以火! “給我以火”的“以”字是古代典型的用法。
“給我以火”等于說“拿火給我”。
注意古今詞序的不同。
下面再叙述一些特殊的結構: 【以為】“以為”是“拿……當作”的意思,後來變了“想是”或“認為”的意思。
人們一直以為北極上不會有任何生命存在。
【所以】“所以”用來指出它前面說的是原因。
我有好幾個青年朋友就死在那裡面,所以我是不去的。
【以資】“以資”是“拿來作為……用的”的意思,這是十足的文言,隻用于一些公文裡。
“以資”下面一定是一種行為,表示要達到某種目的。
特授予金牌,以資獎勵。
此外,有些“以”字并非“拿”的意思,隻表示它前面的話是說明怎麼樣的一種動作。
這種話太文了,還是不用的好。
我們總希望來一陣雷雨,實際上也往往“如願以償”。
如願地達到了目的,即用“如願”來說明怎樣達到了目的。
“以前”“以後”“以外”,實際上等于說“前”“後”“外”(“以上”“以下”也是一樣)。
“以”字有“由此一直到”的意思。
他無可奈何地把時間推到拂曉以前。
以前,沒有一個人知道這個确實的數字。
單說“以前”就等于說“從前”。
這隻有在辛勤的工作以後才能得到答複。
除了主要的礦井和通道裝設電燈以外,還有一種新式的燈。
“以外”和“除了”相應,變了比較抽象的意思。
(庚)而 “而”字在古代,最主要的用途是表示“但是”或“并且”的意思。
精明強幹的性格,刻苦耐勞的精神,先要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培養起來,而所有的人并不是一生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