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古語的沿用

關燈
就是健康的,一般人的健康都是鍛煉出來的。

     “而”等于“但是”。

     這并不是老天爺的恩惠,而是因為雷雨的成因正是悶熱。

     這“而”字也是由“但是”的意思變來的,不過語氣輕了些。

     跟“所”“于”“以”等字一樣,“而”字也有一些特殊結構: 【然而】“然而”就是“但是”的意思。

     那兒散滿了油的氣味,煤的氣味,熱得叫人頭腦發昏。

    然而夥夫們整天整晚在那兒。

     【而且】“而”和“且”的意思差不多,古代隻能單用,不能連用,後來在口語裡連用起來了。

    “而且”就是“并且”。

     而且我們每個國民都應該努力。

     此外,有一種“而”字表示它前面的話是說明怎麼樣的一種動作。

    例如: 我和獵人馬克西梅奇劃着小船,順流而下。

     用“順流”來說明怎樣“下”去。

    “順流而下”和上文所舉的“如願以償”的結構差不多。

     (辛)且 “且”就是“并且”或“而且”。

    單說“且”是文言,吸收到口語裡轉變為雙音詞就成了“并且”或“而且”。

    在純粹的口語裡一般不說“并且”或“而且”,隻說“又”“還”“還有”“再說”等。

     我的信如果要發表,且有發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壬)若 “若”就是“如果”“要是”或“要”。

     若以此刻河水而論,也不過百丈寬的光景。

     有時候說成“倘若”,這也是文言字眼吸收到口語裡轉成的雙音詞。

     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

     (二)文言的詞彙 上面所談的文言虛字也就是文言的詞彙的一部分。

    但是除了文言虛字之外,還有許多字眼是屬于文言的詞彙的。

    現在就文言字眼較多的課文裡摘出一些例子來看。

     黯然淚下 可恕 借此 名所 獨騎 險惡 四顧茫茫 越過 吸飽 順流 饞涎 整潔 呻吟 過深 悲憤 島嶼 綿延 發祥地 河防 覓店 無暇 奔騰澎湃 交輝 苦寒 勤奮 均 滔滔不絕 阻遏 徒涉 沉思 黎明 晨光 怒濤 光潤 敵忾同仇 奇襲 永垂不朽 張皇失措 命中 超越 顯現 堅韌 養育 嗤笑 盤旋 波濤洶湧 嘶叫 一霎時 翻騰 征兆 飛翔 原野 吼叫 赫赫 宏麗 奇花異草 叢林 牧民 景象 咱們不應該完全排斥文言的詞彙;應該好好地把它吸收到口語裡來,譬如“頑強”兩個字,現在一般口語裡都通用了。

    但是,也不應該濫用文言,像上文所舉的“黎明”“吼叫”“張皇失措”等,都是可以用更接近口語的字眼來代替的。

     (三)過時的口語 有些字,在幾十年或一二百年前還是白話,到現在口語裡卻廢棄了。

    例如: 【煞】很 像個小插瓶似的,煞是好看。

     【卻】可是。

     卻又被河邊上的冰把幾隻船凍得牢牢的。

     【方】才(纔)。

     及至仔細看去,方看出哪是雲,哪是山來。

     【将】把。

     将那走不過去的冰擠得兩面亂竄。

     【這般】這樣,這麼。

     此地從來沒有這般熱鬧。

     【道、說道】說。

     放在桌上,說道。

     南方人學寫文章的時候要留心一件事,就是要學習現代北方的活口語(特别是北京話),不要學習舊小說裡的過時的口語。

     (四)複活的文言 有些文言字眼,被吸收到口語裡(往往先經過文字,然後到口語),漸漸地傳開了,就變成了口語。

    這可以叫作“複活的文言”。

    譬如抗日戰争時期,“空襲”和“警報”曾經很快地變為日常的口語,而“襲”和“警”本來是很深的文言。

    “醞釀”“學習”“準備”“坦白”“鞏固”等等,本來也很文,現在變為很通俗了。

     我說不那麼簡單,應該在班裡再充分醞釀。

     叫他學習,他就把臉皮一耷拉。

     好一會,他才像當年戰前宣誓似地說。

     說一九五○年要消滅識七百字以下的文盲。

     反正你得好好幫我提高文化。

     炊事班的同志們打開鍋挑子和油鹽挑子。

     炊事員老錢忽然從王小五的油鹽挑子上解下一把菜刀來。

     上節的“争取”“突擊”之類也都是這一種情形。

    新詞的創造,往往是從文言的倉庫裡取得原料的。

    可是咱們還得注意: (一)一方面,一部分陳舊字眼将會漸漸地被大衆的口語替代,例如“然而”将被“但是”或“可是”替代,“倘若”将被“要是”替代,“黎明”将被“清早”替代,“海濱”将被“海邊”替代,等等。

     (二)另一方面,人民将會不斷地創造新的語彙,來适應新文化、新道德和新的社會制度的需要,而新的詞彙大多數是從舊的詞彙轉化來的。

     因此,咱們對于陳舊的字眼,最好是避免不用;同時,對于古代的語言,也要有一定的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