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字 音
關燈
小
中
大
e),雨露。
(不舉例) 【露】音漏(lòu),露出來。
小孩兒一下說露了。
【折】音哲(zhé),挫折,曲折。
劈頭就碰到挫折。
【折】音舌(shé),斷了。
也摔折了腿。
主幹一折,上面的枝條就長不好了。
【悶】去聲(mèn),煩悶。
(不舉例) 【悶】陰平(mēn),悶熱。
夏天雷雨的原因大多是悶熱。
【咳】(ké),咳嗽。
(不舉例) 【咳】(hāi),喊聲。
咳喲咳呀。
北京話一字兩讀,大多數也是由于詞性的不同。
例如“都”字用為名詞念dū,用為副詞念dōu;“得”字用為動詞念dé,用為助動詞念děi;“還”字用為動詞念huán,用為副詞念hái;等等。
但也有兩個意義偶然同形的,例如疑問代詞的“哪”和語氣詞的“哪”,“咳嗽”的“咳”和“咳喲”的“咳”,它們在意義上是沒有關系的。
(二)誤讀的問題 (甲)一般的誤讀 學生誤讀的字很多,應該随時注意。
現在隻舉三個例子: 【械】該念“懈”(xiè),誤念“戒”(jiè)。
毛主席視察了鍛冶、機械、修理、機車四個分廠。
【冀】該念“寄(jì),誤念“異”(yì)。
我也上冀縣學學去。
【穗】該念“歲”(suì),誤念“惠”(huì)。
南風吹擺着多半拃長的穗頭。
(乙)方音的誤讀 每一個方言區域都有習慣上誤讀的字。
例如蘇州人把“鶴”念得像“鄂”,别處的人聽了會覺得奇怪。
在用方音讀課本的時候,習慣上的誤讀還不一定要糾正;如果改用北京音來讀,就有糾正的必要了。
這裡隻舉一些粵語區域誤讀的字為例。
【迫】該念“魄”,誤念“逼”。
得到的是法西斯暴徒的迫害和襲擊。
【糾】該念“鸠”(jiū),誤念“鬥”(因為“糾”字俗寫作“紏”,廣東人就依偏旁讀了)。
我們一定要糾正這些缺點。
【甩】該念shuǎi,誤念lat(廣東人把“脫”的意義說成lat,寫成“甩”)。
說完也把棉衣一甩。
【剝(削)】該念“撥”,誤念“莫”(聲調和“莫”有點分别)。
一層又一層的剝削。
(丙)不算誤讀的字 北京話裡有些字音并不符合從古音演變為今音的規律,而有些方言中的讀音卻是符合語音演變規律的,所以那些字在方言中的讀音不應該認為誤讀。
例如: 【況】北京讀“礦”。
本該讀“荒”去聲(現在廣東還是這個讀法)。
(不舉例) 【鉛】北京讀“牽”。
本該讀“沿”(現在西南及廣東還是這個讀法)。
(不舉例) 【貞、偵】北京讀“珍”。
本該讀“征”(現在廣東還是這個讀法)。
和善的偵察兵熱心地照顧凡尼亞。
【勁】北京讀“近”。
本該讀“鏡”(現在廣東讀如“競”)。
心裡怪不得勁。
如果讀成普通話,自然要照北京的讀音。
如果用方言來讀,就要依照方音。
因此,廣州人讀“況”如“荒”的去聲,西南人讀“鉛”如“沿”,從他們的方音系統看來,完全是對的。
(丁)誤讀的傾向 現在北京人對于某些字有了誤讀的傾向。
例如: 【雖】該念“綏”(suī),陰平;有人念“随”(suí),陽平。
【侵】該念qīn,陰平;有人念qǐn,上聲,尤其是在“侵略”裡。
【波】該念“玻”(bō),有人念“坡”(pō)。
【蝙】該念biān,有人念biǎn。
這一類字和(丙)類的字稍有不同。
(丙)類是北京人全都那樣念了;這(丁)類并非北京人全都這樣念。
如果能及時糾正,使它們和其他方言的讀音系統能夠一緻,也是好的。
(不舉例) 【露】音漏(lòu),露出來。
小孩兒一下說露了。
【折】音哲(zhé),挫折,曲折。
劈頭就碰到挫折。
【折】音舌(shé),斷了。
也摔折了腿。
主幹一折,上面的枝條就長不好了。
【悶】去聲(mèn),煩悶。
(不舉例) 【悶】陰平(mēn),悶熱。
夏天雷雨的原因大多是悶熱。
【咳】(ké),咳嗽。
(不舉例) 【咳】(hāi),喊聲。
咳喲咳呀。
北京話一字兩讀,大多數也是由于詞性的不同。
例如“都”字用為名詞念dū,用為副詞念dōu;“得”字用為動詞念dé,用為助動詞念děi;“還”字用為動詞念huán,用為副詞念hái;等等。
但也有兩個意義偶然同形的,例如疑問代詞的“哪”和語氣詞的“哪”,“咳嗽”的“咳”和“咳喲”的“咳”,它們在意義上是沒有關系的。
(二)誤讀的問題 (甲)一般的誤讀 學生誤讀的字很多,應該随時注意。
現在隻舉三個例子: 【械】該念“懈”(xiè),誤念“戒”(jiè)。
毛主席視察了鍛冶、機械、修理、機車四個分廠。
【冀】該念“寄(jì),誤念“異”(yì)。
我也上冀縣學學去。
【穗】該念“歲”(suì),誤念“惠”(huì)。
南風吹擺着多半拃長的穗頭。
(乙)方音的誤讀 每一個方言區域都有習慣上誤讀的字。
例如蘇州人把“鶴”念得像“鄂”,别處的人聽了會覺得奇怪。
在用方音讀課本的時候,習慣上的誤讀還不一定要糾正;如果改用北京音來讀,就有糾正的必要了。
這裡隻舉一些粵語區域誤讀的字為例。
【迫】該念“魄”,誤念“逼”。
得到的是法西斯暴徒的迫害和襲擊。
【糾】該念“鸠”(jiū),誤念“鬥”(因為“糾”字俗寫作“紏”,廣東人就依偏旁讀了)。
我們一定要糾正這些缺點。
【甩】該念shuǎi,誤念lat(廣東人把“脫”的意義說成lat,寫成“甩”)。
說完也把棉衣一甩。
【剝(削)】該念“撥”,誤念“莫”(聲調和“莫”有點分别)。
一層又一層的剝削。
(丙)不算誤讀的字 北京話裡有些字音并不符合從古音演變為今音的規律,而有些方言中的讀音卻是符合語音演變規律的,所以那些字在方言中的讀音不應該認為誤讀。
例如: 【況】北京讀“礦”。
本該讀“荒”去聲(現在廣東還是這個讀法)。
(不舉例) 【鉛】北京讀“牽”。
本該讀“沿”(現在西南及廣東還是這個讀法)。
(不舉例) 【貞、偵】北京讀“珍”。
本該讀“征”(現在廣東還是這個讀法)。
和善的偵察兵熱心地照顧凡尼亞。
【勁】北京讀“近”。
本該讀“鏡”(現在廣東讀如“競”)。
心裡怪不得勁。
如果讀成普通話,自然要照北京的讀音。
如果用方言來讀,就要依照方音。
因此,廣州人讀“況”如“荒”的去聲,西南人讀“鉛”如“沿”,從他們的方音系統看來,完全是對的。
(丁)誤讀的傾向 現在北京人對于某些字有了誤讀的傾向。
例如: 【雖】該念“綏”(suī),陰平;有人念“随”(suí),陽平。
【侵】該念qīn,陰平;有人念qǐn,上聲,尤其是在“侵略”裡。
【波】該念“玻”(bō),有人念“坡”(pō)。
【蝙】該念biān,有人念biǎn。
這一類字和(丙)類的字稍有不同。
(丙)類是北京人全都那樣念了;這(丁)類并非北京人全都這樣念。
如果能及時糾正,使它們和其他方言的讀音系統能夠一緻,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