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文 字

關燈
執”——?聲(?,尼辄切)。

    今與“幸”混。

     “稽”——聲(,古奚切)。

    今與“禾”混。

     “哉”——才聲。

    今“才”形不可識。

     “書”——者聲。

    今“者”形不可識。

     “華”——亐聲(亐,同于)。

    今“亐”形不可識。

     “喪”——亾聲。

    今“亾”形不可識。

     “往”——?(?,戶光切)。

    今“?”形不可識。

     “定”——正聲。

    今“正”形不可識。

     “適”——啻聲。

    今“啻”形不可識。

     “飲”——酓聲(酓,於琰切)。

    今變為“食”旁。

     “急”——及聲。

    今“及”形不可識。

     “襲”——龖聲(龖,徒合切)。

    今“龖”形不可識。

     (二)字音變易,以緻音符不像音符。

    例如: “等”——寺聲。

    “寺”“等”古音相近,今音則甚遠。

     “義”——我聲。

    “我”“義”古音相近,今音則甚遠。

     “醋”——昔聲。

    “昔”“醋”古音相近,今音則甚遠。

     “蕭”——肅聲。

    “肅”“蕭”古音相近,今音則甚遠。

     “迪”——由聲。

    “由”“迪”古音相近,今音則甚遠。

     “賄”——有聲。

    “有”“賄”古音相近,今音則甚遠。

     “偷”——俞聲。

    “俞”“偷”古音相近,今音則甚遠。

     “否”——不聲。

    “不”“否”古音相近,今音則甚遠。

     (三)字義變易,以緻意符不像意符。

    例如上文第四章第二節所舉的“檢”字,《說文》雲:“書署也”,大約就是書架上的小木簽,以便檢查書籍的。

    後來,引申為“檢查”的意義,大家就忘了它原是木制的書簽,于是“木”旁再也不像一個意符,我們也就不能明白為什麼“檢”字從“木”了。

    依普通常識推測,檢查的“檢”字如果從“手”作“撿”,不是更合理嗎?近來學生筆下的别字,有許多是由此而起的。

     (四)同音的音符太多,以緻誤用甲音符替代乙音符。

    在上古時代,凡是純粹的形聲字,它的音符都是可以随便采用的。

    例如“桐”字,從“同”固然可以,從“童”作“橦”也未嘗不可。

    假使我們的遠祖把“桐”字寫作“橦”,自然也一樣地合理。

    但是,自從“桐”字創造了之後,約定俗成,我們就不許另寫作“橦”了。

    正因如此,所以形聲字容易誤寫。

     (五)對于一個概念,可用的意符不止一個。

    有些字,從這個意符固然很對,從那個意符也說得通。

    我們有什麼理由去說明“啞”字不該寫作“”?但是,古人已經用了甲意符,我們就不許再用乙意符。

    除了很少數的例外(如“脣”“唇”通用,“誤”“悮”通用),我們隻好硬記着古人的習慣。

    于是“躲避”不許寫作“趓避”,“鞭子”不許寫作“子”。

    為什麼?簡單的回答就是因為你不是古人!甚至很不合理的形聲字,也隻好保留着。

    例如“騙”字本是“躍而乘馬”的意義,毫無诓騙的意思。

    後來有人借用為诓騙的騙,相沿成為習慣,大家也隻好寫個“馬”旁;如果有人寫作“谝”,我們就說他是寫别字。

    其實,平心而論,“言”旁不是比“馬”旁好些嗎? (六)形聲字的原則深入群衆腦筋,以緻誤加意符。

    其本有意符而贅加者,如“嘗”誤作“嚐”,“感激”誤作“憾激”;其本無意符而誤加者,如“灰心”誤作“恢心”,“夾袍”誤作“袍”,“安電燈”誤作“按電燈”,“包子”誤作“飽子”。

    這一類的别字,是尚為一般文字學者所指斥的;然而古人也未嘗不犯同樣的毛病。

    例如“原”本從“水”(今變為從“小”),再加水旁作“源”,“然”本從“火”,再加“火”旁作“燃”,這不是本有意符而贅加嗎?“紋”本作“文”,“避”本作“辟”,這不是本無意符而誤加嗎?不過習非成是,經過社會公認,就不再受指斥罷了。

     由以上各節看來,形聲字的流弊很多,漢字容易寫錯,就是這個緣故。

    形聲字為什麼不像西洋文字那樣變為拼音字呢?這因為古代漢語單音詞太多,同音異義的詞也就太多,非形聲字不足以示區别。

    現在複音詞已經大大地增加了,将來是會走上拼音的道路的。

     ①段玉載《說文解字注》第十五卷。

     ②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序。

     ③舉例采自P.Keraval,LeLangageEcrit,P.27。

     ④這是就文字的功用來說。

    若就形聲字的起源來說,我們覺得還是先畫一個形旁,再加上一個音符較為近理。

    例如“江”字,是先畫一條水,後來覺得一條水不一定是江,所以再注上一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