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文 字
關燈
小
中
大
多,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後代造字,一般總是按照形聲的原則來造的。
這裡我們還要注意有一種追加意符的形聲字,例如“裘”本作“求”,後加“衣”作“裘”;“仰”本作“卬”,後加“人”作“仰”,等等。
但這類字不多。
由此看來,形聲字最為後起。
迷信《說文》的人,往往從形聲字中尋求“本字”,實際上他們卻變了舍本逐末!他們以為“專一”的“專”當作“嫥”,“減省”的“省”當作“渻”,“媄”是“美色”的本字,“枖”或“”是“桃之夭夭”的本字。
這完全是不懂得文字進化史的緣故。
我們讨論漢字,應該知道字式與字體的分别。
字式是文字的結構方式;字體是文字的筆畫姿态。
例如“好”字,左半是個“女”,右半是個“子”,這是字式。
它在小篆裡寫作,在隸書裡寫作,在楷書、行書、草書裡又各有其他寫法,這是字體的不同。
殷周時代,字式已經大緻完備了,字體卻正在變遷。
大概說起來,古今字體隻有兩大類。
第一類是刀筆文字,其筆畫粗細如一,不能為撇捺;第二類是毛筆文字,其筆畫能為撇捺,粗細随意。
古文、篆書、鳥蟲書等,皆屬第一類;隸書、楷書(又稱今隸)、行書、草書等,皆屬第二類。
若按時代劃分,則字體的演變大緻如下: (一)殷商至春秋之末為第一期。
此期用古文。
甲骨文及殷商金石文字是古文中之較古者。
(二)戰國至秦為第二期。
此期用篆書、鳥蟲書。
(三)漢代為第三期,用隸書。
但草書和行書亦已存在。
(四)東漢至現代為第四期,用楷書。
行書、草書隻是楷書的速寫式。
它們是輔助楷書,不是替代楷書。
自然,字式也是随時代而變遷的;不過,我們須特别注意,字式的變遷與字體的變遷并不是并行的進展。
二者之間,沒有必然的關系。
例如從殷商至春秋之末,形聲字與日俱增,字式可以說是時時刻刻在變遷了,然而字體卻大緻不生變化。
又如“蹤”字之寫作“蹤”,至早是宋代才有的;宋元以後,“蹤”字的字式增加了另一種,然而這與字體完全無關。
談文字進化史的人們,對于這一種分别,是應該非常看重的。
第二節 形聲字的評價 如果說世界各族語都經過象形的階段,那麼,它們也一定經過形聲的階段。
人類先有語言,後有文字,所以象形字一定可以讀出一個音來,遇必要時,這象形字便可當作音符之用。
依古埃及文字而論,形聲字可有兩種:③ (甲)同一事物而有兩種名稱,則加音符以為分别。
例如象鋤形,但“鋤”有mer與hen兩音,mer音在古埃及文裡寫作,hen音寫作,故“鋤”字有下列兩式: 其音同mer 其音同hen (乙)同一語音而代表幾種事物,則加意符以為分别。
例如我們已知是mer音,但念mer的字不一定都是“鋤”的意義,有時候卻是“眼”“箱”“蛇”“受苦”等意義,故再加意符如下: 眼也 箱也 蛇也 受苦也 漢語的形聲字,以後一種為最常見。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漢字,都屬于此類。
這因為漢字是單音字,同音同義的字特别多,非加意符以為分别不可。
④形聲字雖說是一邊意符(或稱形符),一邊音符(或稱聲符),但音符也是由意符變成的。
例如“沐”字,篆書作,左邊是水形,右邊是木形,但右邊隻是一個音符,完全失去了“木”的意義了。
音符與其所組成的字不一定同音。
例如以“鹹”為音符的字可以有下列數種聲音: 鹹 ?ian 緘(平聲) 減(上聲) t?ian 喊 han 箴 t??n 又如以“甬”為音符的字,可以有下列數種聲音: 勇 yung 通(平聲) 桶(上聲) 痛(去聲) t‘ung 誦 sung 這是原始就故意造成不同音呢,還是後世的音變呢?關于這一點,現在還沒有定論。
不過,單就這些現存事實看來,形聲字已經不是很便利的東西,因為我們并不能憑借音符正确地讀出那字的音來。
除此之外,現代形聲字的毛病還有六種: (一)字式變易,以緻音符難認。
例如: “讀”——聲(,餘六切)。
今與“賣”混。
“郤”——聲(,其虐切)。
今與“谷”混。
“郭”——聲(,古博切)。
今與“享”混。
“
後代造字,一般總是按照形聲的原則來造的。
這裡我們還要注意有一種追加意符的形聲字,例如“裘”本作“求”,後加“衣”作“裘”;“仰”本作“卬”,後加“人”作“仰”,等等。
但這類字不多。
由此看來,形聲字最為後起。
迷信《說文》的人,往往從形聲字中尋求“本字”,實際上他們卻變了舍本逐末!他們以為“專一”的“專”當作“嫥”,“減省”的“省”當作“渻”,“媄”是“美色”的本字,“枖”或“”是“桃之夭夭”的本字。
這完全是不懂得文字進化史的緣故。
我們讨論漢字,應該知道字式與字體的分别。
字式是文字的結構方式;字體是文字的筆畫姿态。
例如“好”字,左半是個“女”,右半是個“子”,這是字式。
它在小篆裡寫作,在隸書裡寫作,在楷書、行書、草書裡又各有其他寫法,這是字體的不同。
殷周時代,字式已經大緻完備了,字體卻正在變遷。
大概說起來,古今字體隻有兩大類。
第一類是刀筆文字,其筆畫粗細如一,不能為撇捺;第二類是毛筆文字,其筆畫能為撇捺,粗細随意。
古文、篆書、鳥蟲書等,皆屬第一類;隸書、楷書(又稱今隸)、行書、草書等,皆屬第二類。
若按時代劃分,則字體的演變大緻如下: (一)殷商至春秋之末為第一期。
此期用古文。
甲骨文及殷商金石文字是古文中之較古者。
(二)戰國至秦為第二期。
此期用篆書、鳥蟲書。
(三)漢代為第三期,用隸書。
但草書和行書亦已存在。
(四)東漢至現代為第四期,用楷書。
行書、草書隻是楷書的速寫式。
它們是輔助楷書,不是替代楷書。
自然,字式也是随時代而變遷的;不過,我們須特别注意,字式的變遷與字體的變遷并不是并行的進展。
二者之間,沒有必然的關系。
例如從殷商至春秋之末,形聲字與日俱增,字式可以說是時時刻刻在變遷了,然而字體卻大緻不生變化。
又如“蹤”字之寫作“蹤”,至早是宋代才有的;宋元以後,“蹤”字的字式增加了另一種,然而這與字體完全無關。
談文字進化史的人們,對于這一種分别,是應該非常看重的。
第二節 形聲字的評價 如果說世界各族語都經過象形的階段,那麼,它們也一定經過形聲的階段。
人類先有語言,後有文字,所以象形字一定可以讀出一個音來,遇必要時,這象形字便可當作音符之用。
依古埃及文字而論,形聲字可有兩種:③ (甲)同一事物而有兩種名稱,則加音符以為分别。
例如象鋤形,但“鋤”有mer與hen兩音,mer音在古埃及文裡寫作,hen音寫作,故“鋤”字有下列兩式: 其音同mer 其音同hen (乙)同一語音而代表幾種事物,則加意符以為分别。
例如我們已知是mer音,但念mer的字不一定都是“鋤”的意義,有時候卻是“眼”“箱”“蛇”“受苦”等意義,故再加意符如下: 眼也 箱也 蛇也 受苦也 漢語的形聲字,以後一種為最常見。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漢字,都屬于此類。
這因為漢字是單音字,同音同義的字特别多,非加意符以為分别不可。
④形聲字雖說是一邊意符(或稱形符),一邊音符(或稱聲符),但音符也是由意符變成的。
例如“沐”字,篆書作,左邊是水形,右邊是木形,但右邊隻是一個音符,完全失去了“木”的意義了。
音符與其所組成的字不一定同音。
例如以“鹹”為音符的字可以有下列數種聲音: 鹹 ?ian 緘(平聲) 減(上聲) t?ian 喊 han 箴 t??n 又如以“甬”為音符的字,可以有下列數種聲音: 勇 yung 通(平聲) 桶(上聲) 痛(去聲) t‘ung 誦 sung 這是原始就故意造成不同音呢,還是後世的音變呢?關于這一點,現在還沒有定論。
不過,單就這些現存事實看來,形聲字已經不是很便利的東西,因為我們并不能憑借音符正确地讀出那字的音來。
除此之外,現代形聲字的毛病還有六種: (一)字式變易,以緻音符難認。
例如: “讀”——聲(,餘六切)。
今與“賣”混。
“郤”——聲(,其虐切)。
今與“谷”混。
“郭”——聲(,古博切)。
今與“享”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