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詞 彙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詞彙與語音的關系
從前有一種唯心的看法,就是認為詞義和語音有必然的關系。
最明顯的是所謂拟聲法,就是模仿自然的聲音。
例如鴨聲apap就叫它作“鴨”,貓聲mieumieu就叫它作“貓”,雀聲tsiaktsiak就叫它作“雀”等等。
這是以動物的聲音為其名稱的。
至于模仿聲音以成副詞的,就更多了。
例如鸠鳴“關關”,鹿鳴“呦呦”,風聲“蕭蕭”,水聲“潺潺”,蟲聲“唧唧”,鳥聲“磔格鈎辀”:多至不可勝數。
然而這種拟聲法隻能得其大略,不能逼真;所以同是一物之聲,在各族語裡可以譯成種種不同的語音。
例如鴨聲在英語為quack,在法語為couincouin,在意大利語為quaqua,在德語為gackgack,gickgick,quackquack,packpack,在丹麥語為raprap等。
除了上述的拟聲法之外,詞彙與語音有沒有自然而且必然的關系呢?19世紀的語源學家多數相信是有關系的。
法國Larousse(1817—1875)在他所著的“拉丁詞根考”(JardindesRacinesLatines)第一課裡,曾舉出許多例子,如: [s-]表示尖銳破裂之音:signe(信号),source(泉水); [r-,cr-,fr-,br-,pr-,gr-,tr-]表示粗或強之音:cri(叫聲),frotter(摩擦); [fl-]表示液體流動或氣體動蕩之音:fleuve(河),flot(波),souffle(風、氣)。
後世語言學家有反對此說的:Grégoire以為同一概念,在不同的族語裡,可成為不同的語音;Vendryes以為rivière(小河)與torrent(瀑布)有流動之義而沒有[fl-]之音,fleur(花)有[fl-]之音而沒有流動之義。
我們如果拿漢語來比較,也覺得“江”“河”“溪”“澗”都與[fl-]之音相差很遠。
因此,我們絕不能相信詞彙與語音有自然而且必然的關系。
但是,詞彙與語音,在原始時雖沒有必然的關系,在詞彙發展的過程中,卻可以有連帶的關系。
換句話說,意義相近者其音往往相近,音相近者其意義也往往相近。
例如:① 毌kuan 穿物持之也 貫kuan 錢貝之貫也 擐koan 貫也(“擐甲”猶言“貫甲”) 環goan 璧肉好若一也(“肉”是璧的邊,“好”是璧的孔) 觼ki?wat 環之有舌者也 koan 織以絲貫杼也 關koan 以木橫持門戶也 舝goat 車軸頭鐵也 扃ki?weng 外閉之關也 铉giwen 鼎扛也(謂所以貫鼎而舉之者) 鍵g‘ian 铉也 即此一例,已可證明語音與意義可以有連帶的關系。
我們可以假定原始先有一個詞(例如“毌”),後來加造新詞,就自然傾向于采取同音不同調或語音相近的詞了。
不過,我們并不能因此就說意義相近者其音必相近。
如“貫”與“通”意義相近,而其音并不相近。
我們尤其不能說音相近者意義必相近。
如“官”“冠”“觀”皆與“貫”音相近,而其意義則相差甚遠。
凡兩詞的意義相對立者,其音亦往往相近。
有些是聲母相同,所謂“雙聲”;另有些是韻母相同(包括韻腹韻尾),所謂“疊韻”。
聲母相同或差不多的,例如:② “古”ka? “今”ki?am “疏”si?a? “數”seok “加”ka “減”kem “消”si?au “息”si??k “生”si?eng “死”si?ei “燥”sau “濕”si??p “明”mi?a?ng “滅”mi?at “銳”di?wad “鈍”d‘u?n “文”mi?w?n “武”mi?wa? “規”ki?we “矩”ki?wa? “褒”p?u “貶”pi?am “男”n?m “女”ni?a? 韻母相同或差不多的,例如: “旦”tan “晚”mi?wan “晨”zi??n “昏”xu?n “好”x?u “醜”t?‘i??u “新”si?en “陳”d‘i?en “聰”ts‘ong “聾”long “起”k‘i?? “止”tsi?? “央”i?ang “旁”b‘ang “寒”?an “暖”nuan “水”?i?w?i “火”xu?i “祥”zi?ang “殃”i?ang “老”l?u “幼”i??u 此外還有許多“雙音詞”,即古人所謂“語”或“連綿字”,也是由雙聲或疊韻組合而成的: 其屬于雙聲者,如“流離”“含胡”“躊躇”“黽勉”“唐棣”等。
其屬于疊韻者,如“胡盧”“支離”“章皇”“蹉跎”“逍遙”等。
甚至古人的名字也喜歡用雙聲或疊韻,例如“胡亥”是雙聲,“扶蘇”是疊韻。
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裡,舉出這一類的例子很多。
總之,雙聲疊韻在漢語曆史上曾有很大的任務,清代的學者已經注意到,而我們現在也不能否認這種事實。
漢語裡的字音,有“讀破”的辦法。
例如“惡”字念入聲是善惡的“惡”(形容詞),念去聲是好惡的“惡”(動詞),念平聲是“惡乎成名”的“惡”(副詞)。
“樂”字讀若“嶽”,是音樂的“樂”(名詞);讀若“洛”,是喜樂
最明顯的是所謂拟聲法,就是模仿自然的聲音。
例如鴨聲apap就叫它作“鴨”,貓聲mieumieu就叫它作“貓”,雀聲tsiaktsiak就叫它作“雀”等等。
這是以動物的聲音為其名稱的。
至于模仿聲音以成副詞的,就更多了。
例如鸠鳴“關關”,鹿鳴“呦呦”,風聲“蕭蕭”,水聲“潺潺”,蟲聲“唧唧”,鳥聲“磔格鈎辀”:多至不可勝數。
然而這種拟聲法隻能得其大略,不能逼真;所以同是一物之聲,在各族語裡可以譯成種種不同的語音。
例如鴨聲在英語為quack,在法語為couincouin,在意大利語為quaqua,在德語為gackgack,gickgick,quackquack,packpack,在丹麥語為raprap等。
除了上述的拟聲法之外,詞彙與語音有沒有自然而且必然的關系呢?19世紀的語源學家多數相信是有關系的。
法國Larousse(1817—1875)在他所著的“拉丁詞根考”(JardindesRacinesLatines)第一課裡,曾舉出許多例子,如: [s-]表示尖銳破裂之音:signe(信号),source(泉水); [r-,cr-,fr-,br-,pr-,gr-,tr-]表示粗或強之音:cri(叫聲),frotter(摩擦); [fl-]表示液體流動或氣體動蕩之音:fleuve(河),flot(波),souffle(風、氣)。
後世語言學家有反對此說的:Grégoire以為同一概念,在不同的族語裡,可成為不同的語音;Vendryes以為rivière(小河)與torrent(瀑布)有流動之義而沒有[fl-]之音,fleur(花)有[fl-]之音而沒有流動之義。
我們如果拿漢語來比較,也覺得“江”“河”“溪”“澗”都與[fl-]之音相差很遠。
因此,我們絕不能相信詞彙與語音有自然而且必然的關系。
但是,詞彙與語音,在原始時雖沒有必然的關系,在詞彙發展的過程中,卻可以有連帶的關系。
換句話說,意義相近者其音往往相近,音相近者其意義也往往相近。
例如:① 毌kuan 穿物持之也 貫kuan 錢貝之貫也 擐koan 貫也(“擐甲”猶言“貫甲”) 環goan 璧肉好若一也(“肉”是璧的邊,“好”是璧的孔) 觼ki?wat 環之有舌者也 koan 織以絲貫杼也 關koan 以木橫持門戶也 舝goat 車軸頭鐵也 扃ki?weng 外閉之關也 铉giwen 鼎扛也(謂所以貫鼎而舉之者) 鍵g‘ian 铉也 即此一例,已可證明語音與意義可以有連帶的關系。
我們可以假定原始先有一個詞(例如“毌”),後來加造新詞,就自然傾向于采取同音不同調或語音相近的詞了。
不過,我們并不能因此就說意義相近者其音必相近。
如“貫”與“通”意義相近,而其音并不相近。
我們尤其不能說音相近者意義必相近。
如“官”“冠”“觀”皆與“貫”音相近,而其意義則相差甚遠。
凡兩詞的意義相對立者,其音亦往往相近。
有些是聲母相同,所謂“雙聲”;另有些是韻母相同(包括韻腹韻尾),所謂“疊韻”。
聲母相同或差不多的,例如:② “古”ka? “今”ki?am “疏”si?a? “數”seok “加”ka “減”kem “消”si?au “息”si??k “生”si?eng “死”si?ei “燥”sau “濕”si??p “明”mi?a?ng “滅”mi?at “銳”di?wad “鈍”d‘u?n “文”mi?w?n “武”mi?wa? “規”ki?we “矩”ki?wa? “褒”p?u “貶”pi?am “男”n?m “女”ni?a? 韻母相同或差不多的,例如: “旦”tan “晚”mi?wan “晨”zi??n “昏”xu?n “好”x?u “醜”t?‘i??u “新”si?en “陳”d‘i?en “聰”ts‘ong “聾”long “起”k‘i?? “止”tsi?? “央”i?ang “旁”b‘ang “寒”?an “暖”nuan “水”?i?w?i “火”xu?i “祥”zi?ang “殃”i?ang “老”l?u “幼”i??u 此外還有許多“雙音詞”,即古人所謂“語”或“連綿字”,也是由雙聲或疊韻組合而成的: 其屬于雙聲者,如“流離”“含胡”“躊躇”“黽勉”“唐棣”等。
其屬于疊韻者,如“胡盧”“支離”“章皇”“蹉跎”“逍遙”等。
甚至古人的名字也喜歡用雙聲或疊韻,例如“胡亥”是雙聲,“扶蘇”是疊韻。
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裡,舉出這一類的例子很多。
總之,雙聲疊韻在漢語曆史上曾有很大的任務,清代的學者已經注意到,而我們現在也不能否認這種事實。
漢語裡的字音,有“讀破”的辦法。
例如“惡”字念入聲是善惡的“惡”(形容詞),念去聲是好惡的“惡”(動詞),念平聲是“惡乎成名”的“惡”(副詞)。
“樂”字讀若“嶽”,是音樂的“樂”(名詞);讀若“洛”,是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