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語 音
關燈
小
中
大
謙牽 擔單 添天 庵安
官話、吳語:完全不能分别。
閩語(閩南話)、粵語、客家話:完全能分别。
(六)入聲韻與非入聲韻的分别 畢閉 不布 迫破 僻譬 仆蒲 木暮 腹富 惕涕 突屠 托拖 拓唾 匿膩 諾懦 立吏 鹿路 律慮 割歌 各個 刮瓜 郭鍋 渴可 哭枯 合何 劃話 或禍 激基 稷際 接嗟 戚妻 乞起 泣氣 緝砌 屈區 吸希 悉西 舄細 協鞋 洩瀉 隻支 陟至 囑主 祝注 尺恥 斥翅 插叉 出初 觸處 失師 拾時 式世 涉射 蜀暑 述樹 作做 鑿座 促醋 撮挫 撒灑 肅素 索鎖 揖衣 乙椅 益意 翼異 鴨鴉 葉夜 屋烏 物務 挖蛙 握卧 玉禦 域喻 官話:或完全無分别(如北京),或多數字僅在聲調上有分别(如川滇系官話,入聲往往混入陽平),或完全能分别(如江淮系官話)。
吳語、閩語、粵語、客家話:完全能分别。
(七)入聲韻尾[-p,-t,-k]的分别 [-p,-t]執質 蝶疊 帖鐵 納捺 蠟辣 笠栗 濕失 [-p,-k]立力 及極 劫結 習席 歙隙 汁織 十食 [-t,-k]畢壁 末莫 密覓 七戚 實蝕 室釋 瑟塞 官話、吳語(大多數):完全不能分别。
閩語、粵語、客家話(大多數):完全能分别。
以上所述,對于各地語音的異同,可算是挂一漏萬。
但為篇幅所限,不能多加述說了。
由這些例子看來,可見我們學習某一地的方音是不容易的。
固然,學習方音有一條捷徑,就是類推法:假設我們的聲母[ts-]等于他們的聲母[t?-],或我們的韻母[-in]等于他們的韻母[-ian]等等,一推就知,這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但是,事情絕不會像這樣簡單的。
實際上,往往有下列的兩種複雜情形: 1.我們的[-in]與[-im]都等于他們的[-ian]; 2.我們的[ts-]有些等于他們的[t?-],另有些仍等于他們的[ts-]。
如果我們遇着前一種情形(像廣州人學北京的“言”“嚴”二字),仍舊有辦法:隻把一切我們讀[-in]或[-im]的字都改讀為[-ian]就完了。
但若我們遇着後一種情形 (像上海人學北京的“知”“資”二字),就麻煩了:到底哪一些字該念此音,又哪一些字該念彼音呢?關于這個,唯一辦法就是先求知道古音系統。
這不是一般人所能辦到的,所以隻好靠硬記之一法了。
第四節 古今語音的演變 漢語的方音雖然複雜,但若從古音系統追究下來,就覺得簡單了許多。
研究語音史之所以極有興趣,正因為它是有系統的演變:某字既變為某音,則凡與此字同系的字都變為類似的音。
我們既知道了某字在某時代、某地域讀某音,就可以推知與此字同系的許多字,在同時代、同地域也都讀同樣的聲母或韻母,恰像我們知道了某人姓李,同時就可以推知他的兄弟姊妹都姓李。
字音的演變,又可以搬家為例:除非不搬,搬起來就全家搬到同一的地點。
偶然剩下一二個人不搬,或搬到另一地點,那麼,他們一定有特别的理由。
在語音史裡,這種特别理由是音韻學者所能說明的;如果有些地方不能說明,隻能怪音韻學者研究得不夠精深。
在本節裡,我們隻能舉一個例子,來表示語音演變之一斑。
例如古代的聲母[k-](注音符号ㄎ),在現代北京、上海、福州、廣州、梅縣五處的方言裡,有下頁表列的演變情形。
由下頁的表看來,各地語音的演變都是很有條理的。
福州與梅縣完全保存着古代的[k‘];北京、上海開合字念[k‘],齊撮字變為[t?‘](注音符号ㄑ)。
廣州開、齊、撮字以念[h]為原則,合口字以念[f]為原則;“楷、虧、坤、曠、啟、衾、竅、卻、驅、缺”等少數字念[k‘],是例外。
但這些例外字在廣州都可算是文言裡的字,也許廣州在文言裡能多保存些古音,與吳語的情形相反。
古代念[k‘]的齊撮字,為什麼在北京上海變了[t?‘]呢?[k‘]是舌根與軟腭接觸的音,而所謂齊撮字都是韻頭為[i]或[y]的,它們都是舌的前部翹向硬腭的音。
我們可以想象,假定你念一個[k‘i],舌根翹起之後,馬上得放下,讓舌的前部再翹起,實在忙得很!于是聲母[k‘]漸漸傾向于變為與[i]或[y]部位相近的輔音,而适合于這條件的就是[t?‘],因為[t?‘]也是舌的前部翹向硬腭,不過比[i]或[y]的部位高些罷了。
然而這隻是一種可能的傾向,并不是一種必然的結果;所以福州與梅縣都沒有走到這條路上,廣州又另找一條路走。
古代四呼 開 口 合 口 齊 齒 撮 口 例字 可 開 看 肯 客 苦 闊 欠 輕 勸 去 中古語音 k‘a? k‘a?i k‘a?n k‘?? k‘?k k‘uo k‘ua?t kji??m k‘ji?a?? k‘ji?w?n k‘jiwo 現 代 語 音 北京 k‘? k‘ai k‘an k?n k‘? k‘u k‘uo t?‘ian t?‘i? t?‘yan t?‘y 上海 k‘u k‘e? k‘ø k‘?? k‘a k‘u k‘u? t?‘i t?‘i? t?‘ø t?‘y 福州 k‘? k‘ai k‘a? k‘ee? k‘eek k‘u k‘uak k‘ie? k‘i? k‘uo? k‘y 廣州 ho hoi hon h?? hak fu fut
閩語(閩南話)、粵語、客家話:完全能分别。
(六)入聲韻與非入聲韻的分别 畢閉 不布 迫破 僻譬 仆蒲 木暮 腹富 惕涕 突屠 托拖 拓唾 匿膩 諾懦 立吏 鹿路 律慮 割歌 各個 刮瓜 郭鍋 渴可 哭枯 合何 劃話 或禍 激基 稷際 接嗟 戚妻 乞起 泣氣 緝砌 屈區 吸希 悉西 舄細 協鞋 洩瀉 隻支 陟至 囑主 祝注 尺恥 斥翅 插叉 出初 觸處 失師 拾時 式世 涉射 蜀暑 述樹 作做 鑿座 促醋 撮挫 撒灑 肅素 索鎖 揖衣 乙椅 益意 翼異 鴨鴉 葉夜 屋烏 物務 挖蛙 握卧 玉禦 域喻 官話:或完全無分别(如北京),或多數字僅在聲調上有分别(如川滇系官話,入聲往往混入陽平),或完全能分别(如江淮系官話)。
吳語、閩語、粵語、客家話:完全能分别。
(七)入聲韻尾[-p,-t,-k]的分别 [-p,-t]執質 蝶疊 帖鐵 納捺 蠟辣 笠栗 濕失 [-p,-k]立力 及極 劫結 習席 歙隙 汁織 十食 [-t,-k]畢壁 末莫 密覓 七戚 實蝕 室釋 瑟塞 官話、吳語(大多數):完全不能分别。
閩語、粵語、客家話(大多數):完全能分别。
以上所述,對于各地語音的異同,可算是挂一漏萬。
但為篇幅所限,不能多加述說了。
由這些例子看來,可見我們學習某一地的方音是不容易的。
固然,學習方音有一條捷徑,就是類推法:假設我們的聲母[ts-]等于他們的聲母[t?-],或我們的韻母[-in]等于他們的韻母[-ian]等等,一推就知,這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但是,事情絕不會像這樣簡單的。
實際上,往往有下列的兩種複雜情形: 1.我們的[-in]與[-im]都等于他們的[-ian]; 2.我們的[ts-]有些等于他們的[t?-],另有些仍等于他們的[ts-]。
如果我們遇着前一種情形(像廣州人學北京的“言”“嚴”二字),仍舊有辦法:隻把一切我們讀[-in]或[-im]的字都改讀為[-ian]就完了。
但若我們遇着後一種情形 (像上海人學北京的“知”“資”二字),就麻煩了:到底哪一些字該念此音,又哪一些字該念彼音呢?關于這個,唯一辦法就是先求知道古音系統。
這不是一般人所能辦到的,所以隻好靠硬記之一法了。
第四節 古今語音的演變 漢語的方音雖然複雜,但若從古音系統追究下來,就覺得簡單了許多。
研究語音史之所以極有興趣,正因為它是有系統的演變:某字既變為某音,則凡與此字同系的字都變為類似的音。
我們既知道了某字在某時代、某地域讀某音,就可以推知與此字同系的許多字,在同時代、同地域也都讀同樣的聲母或韻母,恰像我們知道了某人姓李,同時就可以推知他的兄弟姊妹都姓李。
字音的演變,又可以搬家為例:除非不搬,搬起來就全家搬到同一的地點。
偶然剩下一二個人不搬,或搬到另一地點,那麼,他們一定有特别的理由。
在語音史裡,這種特别理由是音韻學者所能說明的;如果有些地方不能說明,隻能怪音韻學者研究得不夠精深。
在本節裡,我們隻能舉一個例子,來表示語音演變之一斑。
例如古代的聲母[k-](注音符号ㄎ),在現代北京、上海、福州、廣州、梅縣五處的方言裡,有下頁表列的演變情形。
由下頁的表看來,各地語音的演變都是很有條理的。
福州與梅縣完全保存着古代的[k‘];北京、上海開合字念[k‘],齊撮字變為[t?‘](注音符号ㄑ)。
廣州開、齊、撮字以念[h]為原則,合口字以念[f]為原則;“楷、虧、坤、曠、啟、衾、竅、卻、驅、缺”等少數字念[k‘],是例外。
但這些例外字在廣州都可算是文言裡的字,也許廣州在文言裡能多保存些古音,與吳語的情形相反。
古代念[k‘]的齊撮字,為什麼在北京上海變了[t?‘]呢?[k‘]是舌根與軟腭接觸的音,而所謂齊撮字都是韻頭為[i]或[y]的,它們都是舌的前部翹向硬腭的音。
我們可以想象,假定你念一個[k‘i],舌根翹起之後,馬上得放下,讓舌的前部再翹起,實在忙得很!于是聲母[k‘]漸漸傾向于變為與[i]或[y]部位相近的輔音,而适合于這條件的就是[t?‘],因為[t?‘]也是舌的前部翹向硬腭,不過比[i]或[y]的部位高些罷了。
然而這隻是一種可能的傾向,并不是一種必然的結果;所以福州與梅縣都沒有走到這條路上,廣州又另找一條路走。
古代四呼 開 口 合 口 齊 齒 撮 口 例字 可 開 看 肯 客 苦 闊 欠 輕 勸 去 中古語音 k‘a? k‘a?i k‘a?n k‘?? k‘?k k‘uo k‘ua?t kji??m k‘ji?a?? k‘ji?w?n k‘jiwo 現 代 語 音 北京 k‘? k‘ai k‘an k?n k‘? k‘u k‘uo t?‘ian t?‘i? t?‘yan t?‘y 上海 k‘u k‘e? k‘ø k‘?? k‘a k‘u k‘u? t?‘i t?‘i? t?‘ø t?‘y 福州 k‘? k‘ai k‘a? k‘ee? k‘eek k‘u k‘uak k‘ie? k‘i? k‘uo? k‘y 廣州 ho hoi hon h?? hak fu f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