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語 音
關燈
小
中
大
!”這豈非類推的謬誤?
各地的聲調雖不能一律,但是,就普通說,陰調類往往較高,陽調類往往較低;吳語裡這種情形更為明顯。
不過也不能一概而論。
例如天津的陰平比陽平低,客家話的陰入比陽入低,都是與普通情形相反的。
四聲當中,入聲自成一類。
平、上、去聲都可以念得很長,隻有入聲是一種促音(湘語入聲不促是例外)。
吳語的入聲是在元音之後來一個“喉閉塞音”(蘇北官話之有入聲者,亦同此類);粵語與客家話的入聲是在元音之後來一個[-p]、[-t]或[-k];閩語(閩南話)兼吳、粵之長,入聲共有四種收尾。
依傳統的說法,每音必有四聲,例如“乾、趕、幹、葛”就是平、上、去、入相配的四個字。
關于這點,平、上、去都沒有問題,至于入聲就不大妥當了。
試以上海音而論,“乾、趕、幹”是[kø],“葛”是[k??],并不相配。
又試以廣州音而論,“乾、趕、幹”是[kon],“葛”是[kot],也并不十分相配。
可見入聲是自成一個系統的,拿它來配其餘三聲,未免有幾分勉強;不過,傳統的說法如此,我們也不必翻案了。
聲調有字調與語調之分:一個字單念時是這個調子,與别的字連念起來,可以變成另一個調子。
單念是所謂字調,連念是所謂語調。
例如在北京話裡,“北”字單念是上聲,“河北”的“北”字也念上聲,這是語調與字調相符的;但“北京”的“北”字念半上(上聲的一半),“北海”的“北”字卻變了陽平。
又如在蘇州話裡,“套”字單念是去聲,“圈套”的“套”也念去聲,但“套鞋”的“套”卻變了陰平。
凡語調與字調不符的,叫作變調。
在漢語裡,聲調比其他語音成分更為複雜。
例如北京、天津的聲母韻母大緻相像,而聲調則不大相同。
這大約因為聲調僅是聲音高低升降的關系,比聲母韻母更容易發生變化的緣故。
第三節 各地語音的異同 譬如你是一個北京人,念英文的bin(箱)字,像北京話的“賓”,一個上海人聽見了,就說你不對,并且說應該念像上海話的“貧”。
其實大家都不對;因為大家都隻念對了一半。
單就聲調而論,是北京人念對了,上海人念得太低。
單就清濁音而論,是上海人念對了;bin裡的[b]本是濁音,北京人念了清音。
單就吐氣不吐氣而論,卻又是北京人念對了,bin裡的[b]本是不吐氣的,上海人念了吐氣音。
從這個例子看來,可見各地語音的歧異有時候是一般人所不能了解的。
每一個人,當他學習别處的語音的時候,往往是不知不覺地拿他自己認為相同而其實不相同的語音,去冒充别人的語音。
但是,當你自己認為已經念對了的時候,别人偏能辨别你是冒充;所以外國人用拉丁字母翻譯北京“賓”字的音不是bin而是pin,翻譯上海“貧”字的音也不是bin而是b‘in。
這是中國人學外國語的例子。
此外我還可以舉出許多中國甲地的人學乙地的話的例子。
廣州人以為廣州的“同”字等于上海的“同”字,其實有清濁音的分别。
蘇州人以為蘇州的“梅”字等于北京的“梅”字,其實除了聲調不同之外,音素也不全同:蘇州的“梅”是[m&epsilon],北京的“梅”是[mei]。
北京人以為北京的“死”字等于上海的“事”字,其實有清濁音的分别。
廣州人以為廣州的“試”字等于北京的“事”字,其實廣州的“試”字不卷舌,北京的“事”字卷舌。
這種情形,也是騙不過本地人,甚至騙不過本地的小孩子。
一個北京人到上海,把上海的“事”念像北京的“死”,上海的小孩聽了也會搖頭。
中國方言的複雜,大家都曉得;但如果你肯仔細研究,就會覺得簡單些。
首先我們該注意:話學不好,有時因為詞彙不對,有時因為聲調不對,有時因為音素不對。
譬如上海人初到北京,把“臉”叫作“面孔”,縱使聲音念得非常正确,仍不算是北京話。
但這是詞彙的不對,與語音毫無關系,我們在本節裡,應該撇開不談。
至于成都的“慢”字,念起來不像北京的“慢”,這是聲調的不同;蘇州的“先”(sie)字不像北京的“先”(?ien),這是音素不同;梅縣的“良”(liong)字不像北京的“良”(liang),這是聲調音素都不相同。
聲調或音素的異同,才是本節讨論的對象。
就最大的輪廓而論,各地的方音有下列幾個異點。
(一)清濁音或陰陽調類的分别 霸罷 拜敗 貝倍 報暴 半伴 變辯 布步 販飯 糞憤 諷鳳 富父 戴代 到道 鬥豆 旦蛋 當蕩 凳鄧 帝弟 釣調 訂定 妒度 對隊 斷段 頓鈍 凍洞 貴跪 耗号 漢汗 化話 記忌 救舅 建件 箭賤 進盡 官話(大多數):完全不能分别。
吳語:清濁音及陰陽調類都能分别。
閩語:有些能分,有些不能分。
粵語:陰陽調類能分别,但一律念成清音,無濁音。
客家話:清濁音及陰陽調類都不能分别;但其聲母為[p-,t-,k-]者,則以吐氣不吐氣為分别(前字不吐氣,後字吐氣)。
(二)“知”類字與“資”類字的分别 知資 中宗 試四 遲詞 初粗 衫三 癡雌 詩思 施斯 官話(一部分,例如北京):完全能分别。
吳語:不能分别。
閩語:往往不能分别。
粵語(除廣州一帶):大緻能分别。
客家話:有些地方,除“初粗”①一組外,都能分别;另一些地方,則完全不能分别。
(三)“京”類字與“精”類字的分别② 京精 姜将 腔槍 香箱 繼濟 舊就 見箭 期齊 希西 獻線 堅煎 件賤 官話(大多數):完全不能分别。
吳語、閩語、粵語、客家話:完全能分别。
(四)韻尾[-n,-?]的分别 賓兵 貧平 民名 銀迎 痕恒 鄰陵 新星 官話(一部分,例如北京):完全能分别。
吳語:完全不能分别。
閩語:福州話不能分别,廈門話能分别。
粵語:完全能分别。
客家話:一部分在韻腹上能分别(“民名”“銀迎”)。
(五)韻尾[-m,-n]的分别 甘幹
不過也不能一概而論。
例如天津的陰平比陽平低,客家話的陰入比陽入低,都是與普通情形相反的。
四聲當中,入聲自成一類。
平、上、去聲都可以念得很長,隻有入聲是一種促音(湘語入聲不促是例外)。
吳語的入聲是在元音之後來一個“喉閉塞音”(蘇北官話之有入聲者,亦同此類);粵語與客家話的入聲是在元音之後來一個[-p]、[-t]或[-k];閩語(閩南話)兼吳、粵之長,入聲共有四種收尾。
依傳統的說法,每音必有四聲,例如“乾、趕、幹、葛”就是平、上、去、入相配的四個字。
關于這點,平、上、去都沒有問題,至于入聲就不大妥當了。
試以上海音而論,“乾、趕、幹”是[kø],“葛”是[k??],并不相配。
又試以廣州音而論,“乾、趕、幹”是[kon],“葛”是[kot],也并不十分相配。
可見入聲是自成一個系統的,拿它來配其餘三聲,未免有幾分勉強;不過,傳統的說法如此,我們也不必翻案了。
聲調有字調與語調之分:一個字單念時是這個調子,與别的字連念起來,可以變成另一個調子。
單念是所謂字調,連念是所謂語調。
例如在北京話裡,“北”字單念是上聲,“河北”的“北”字也念上聲,這是語調與字調相符的;但“北京”的“北”字念半上(上聲的一半),“北海”的“北”字卻變了陽平。
又如在蘇州話裡,“套”字單念是去聲,“圈套”的“套”也念去聲,但“套鞋”的“套”卻變了陰平。
凡語調與字調不符的,叫作變調。
在漢語裡,聲調比其他語音成分更為複雜。
例如北京、天津的聲母韻母大緻相像,而聲調則不大相同。
這大約因為聲調僅是聲音高低升降的關系,比聲母韻母更容易發生變化的緣故。
第三節 各地語音的異同 譬如你是一個北京人,念英文的bin(箱)字,像北京話的“賓”,一個上海人聽見了,就說你不對,并且說應該念像上海話的“貧”。
其實大家都不對;因為大家都隻念對了一半。
單就聲調而論,是北京人念對了,上海人念得太低。
單就清濁音而論,是上海人念對了;bin裡的[b]本是濁音,北京人念了清音。
單就吐氣不吐氣而論,卻又是北京人念對了,bin裡的[b]本是不吐氣的,上海人念了吐氣音。
從這個例子看來,可見各地語音的歧異有時候是一般人所不能了解的。
每一個人,當他學習别處的語音的時候,往往是不知不覺地拿他自己認為相同而其實不相同的語音,去冒充别人的語音。
但是,當你自己認為已經念對了的時候,别人偏能辨别你是冒充;所以外國人用拉丁字母翻譯北京“賓”字的音不是bin而是pin,翻譯上海“貧”字的音也不是bin而是b‘in。
這是中國人學外國語的例子。
此外我還可以舉出許多中國甲地的人學乙地的話的例子。
廣州人以為廣州的“同”字等于上海的“同”字,其實有清濁音的分别。
蘇州人以為蘇州的“梅”字等于北京的“梅”字,其實除了聲調不同之外,音素也不全同:蘇州的“梅”是[m&epsilon],北京的“梅”是[mei]。
北京人以為北京的“死”字等于上海的“事”字,其實有清濁音的分别。
廣州人以為廣州的“試”字等于北京的“事”字,其實廣州的“試”字不卷舌,北京的“事”字卷舌。
這種情形,也是騙不過本地人,甚至騙不過本地的小孩子。
一個北京人到上海,把上海的“事”念像北京的“死”,上海的小孩聽了也會搖頭。
中國方言的複雜,大家都曉得;但如果你肯仔細研究,就會覺得簡單些。
首先我們該注意:話學不好,有時因為詞彙不對,有時因為聲調不對,有時因為音素不對。
譬如上海人初到北京,把“臉”叫作“面孔”,縱使聲音念得非常正确,仍不算是北京話。
但這是詞彙的不對,與語音毫無關系,我們在本節裡,應該撇開不談。
至于成都的“慢”字,念起來不像北京的“慢”,這是聲調的不同;蘇州的“先”(sie)字不像北京的“先”(?ien),這是音素不同;梅縣的“良”(liong)字不像北京的“良”(liang),這是聲調音素都不相同。
聲調或音素的異同,才是本節讨論的對象。
就最大的輪廓而論,各地的方音有下列幾個異點。
(一)清濁音或陰陽調類的分别 霸罷 拜敗 貝倍 報暴 半伴 變辯 布步 販飯 糞憤 諷鳳 富父 戴代 到道 鬥豆 旦蛋 當蕩 凳鄧 帝弟 釣調 訂定 妒度 對隊 斷段 頓鈍 凍洞 貴跪 耗号 漢汗 化話 記忌 救舅 建件 箭賤 進盡 官話(大多數):完全不能分别。
吳語:清濁音及陰陽調類都能分别。
閩語:有些能分,有些不能分。
粵語:陰陽調類能分别,但一律念成清音,無濁音。
客家話:清濁音及陰陽調類都不能分别;但其聲母為[p-,t-,k-]者,則以吐氣不吐氣為分别(前字不吐氣,後字吐氣)。
(二)“知”類字與“資”類字的分别 知資 中宗 試四 遲詞 初粗 衫三 癡雌 詩思 施斯 官話(一部分,例如北京):完全能分别。
吳語:不能分别。
閩語:往往不能分别。
粵語(除廣州一帶):大緻能分别。
客家話:有些地方,除“初粗”①一組外,都能分别;另一些地方,則完全不能分别。
(三)“京”類字與“精”類字的分别② 京精 姜将 腔槍 香箱 繼濟 舊就 見箭 期齊 希西 獻線 堅煎 件賤 官話(大多數):完全不能分别。
吳語、閩語、粵語、客家話:完全能分别。
(四)韻尾[-n,-?]的分别 賓兵 貧平 民名 銀迎 痕恒 鄰陵 新星 官話(一部分,例如北京):完全能分别。
吳語:完全不能分别。
閩語:福州話不能分别,廈門話能分别。
粵語:完全能分别。
客家話:一部分在韻腹上能分别(“民名”“銀迎”)。
(五)韻尾[-m,-n]的分别 甘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