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語 音
關燈
小
中
大
甚重,亦可認為聲母,同時此字可認為屬開口呼。
例如廣州的“任”(j?m)字,其中的[j]可認為聲母,全字可認為屬開口。
韻尾的[i]或[u]也不一定是真正的[i]或[u],有時候可以是[e]或[o]。
例如北京的“來”字,唱起來往往是lai,在日常談話裡往往是læ;“高”字唱起來往往是kau,在日常談話裡往往是kao。
四呼與聲母也有關系。
就全國而論,撮口呼是不在破裂音[p,p‘,b,m,t,t‘,d,?]之後出現的。
就北京而論,[t?,t?‘,?,?,k,k‘,ts,ts‘]之後沒有齊撮,[t?,t?‘,?]之後沒有開合。
四呼與韻母也有關系。
有韻尾[i]或[y]的字往往沒有齊撮呼,有韻尾[u]的字往往沒有合口呼。
潘耒一派的人以為一音必有四呼,隻算是一種空談。
第二節 漢語與四聲 “四聲”就是漢語字音裡的四種調子。
我們試看英文in字,任憑你把它念成幾種調子,它的意義不會變更。
漢語就不同了:同是in音,隻因念起來調子不同,就可以有“因”“寅”“引”“印”的分别。
但“因”“寅”“引”“印”隻是現代語的四聲,不是古人所謂四聲。
依古代的說法,四聲各有其名稱:(一)平聲;(二)上聲(“上”字該讀如“賞”);(三)去聲;(四)入聲。
古代平、上、去、入的标準調子是怎樣,現在很難考定。
至于現代各地的方言裡,四聲的演變也各有不同。
官話系多數沒有入聲(北京“利”“力”無别,“時”“實”無别),其餘各系方言則平、上、去、入都有。
又因古代清濁音的影響,往往使一個聲調演化為兩個聲調。
例如官話的平聲演化為陰平陽平兩種,故雖失掉入聲,仍存四聲。
客家話非但平聲有兩種,入聲也分陰陽,共成六聲。
閩語非但平入有兩種,連去聲也有兩種,共成七聲。
吳、粵往往能有七聲或八聲;其有八聲者,就是平、上、去、入各分陰陽。
廣州入聲分三種,因此共有九聲。
廣西南部入聲有分為四種者(例如博白),于是共有十聲。
為方便起見,我們把陰平、陰上、陰去、陰入稱為陰調類;陽平、陽上、陽去、陽入稱為陽調類。
陰調類大緻與古代清音相當,陽調類大緻與古代濁音相當(p,t,k,f,s一類的音叫作清音,b,d,g,v,z,m,n,l一類的音叫作濁音)。
但是,所謂相當,并不是說現代的陰陽調類的分别就是清濁音的分别。
固然,就吳語而論,陰調類同時就是清音,陽調類同時就是濁音;但若就官話、粵語、客家話而論,陽調類的字多數仍是清音,這因為濁音早已消失,我們隻能從陽調類窺見古代濁音的系統而已。
就物理學上說,聲調隻是“音高”(pitch)的升降關系。
請特别注意“升降”二字。
漢語每字的聲調雖是音的高低(不是強弱),但并不一定像歌譜上每字隻配一個音符的樣子。
絕對音高固然用不着,相對音高也還不一定是漢語聲調的主要特征。
它的主要特征乃在乎其音高的升降狀态。
漢語的字調,很少是自始至終隻在一個音符上頭的。
有時候,某一種字調頗像始終隻在一個音符上頭,例如北京的陰平聲;但大多數的字調都需要兩個以上的音符去表示它。
當然,如果需要兩個以上的音符,則每音符可以短到像十六分音符(或更短)。
例如: 北京的陰平是一個“橫調”,因為它是自始至終橫行,不升也不降的(大緻如此)。
橫行是它的特征;念它配?(do)固然可以,念它配b(si)也未嘗不可,隻要你念得不升不降,北京人聽起來,就覺得是陰平聲了。
北京的去聲是一個“降調”,因為它是從高音降至低音的。
降是它的特征;從?(do)降至e(mi)固然可以,從a(la)降至d(re)也未嘗不可。
降的起止點不拘,起點與止點間的距離也不拘。
總之,中國各地漢語一切字調都可用“升”“橫”“降”“高”“中”“低”六個字去形容它們。
例如北京的陰平可稱為高橫調,天津的陰平可稱為中橫調,廣州的陽平可稱為低橫調,北京的去聲可稱為高降調,蘇州的陰去可稱為“高降、低橫又稍升”調,等等。
關于聲調的升降,上面五線譜還是不切當的。
它從高音至低音,或從低音至高音,并不是跳過去,隻是滑過去,是所謂“滑音”。
譬如拉提琴,如果想要把北京“意”字的調子拉得很像,你的左手的指頭不該先按?位再按e位,卻該從?至e一直滑過去,以緻介乎二者之間的一切音調都被你拉了出來。
有時候,單靠音的高低,也可以為聲調的特征。
例如北京的陰平與“半上”(在句中,上聲往往隻念一半)都是橫調,不過陰平是高橫調,“半上”是低橫調。
由此看來,它們的分别僅在高低。
但是,這裡所謂高低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這好比唱歌或奏樂:任憑你把全部字調都換一個基調,聽起來仍舊順耳。
又如女人的聲音較高,男人的聲音較低;女與女之間,或男與男之間,聲音高低也不能一律。
不要緊,你唱你的女高音,我唱我的女低音,張三唱他的男高音,李四唱他的男低音,大家都是對的。
中國各地聲調的系統相差不算很遠,因為都是從古代四聲演化而來的。
例如“天”字,全國都把它念入陰平。
但是,陰平隻是聲調的一個名稱,等于代數的x;至于各地的陰平是怎樣一個調子,卻等于實際的數目。
各地的陰平,念起來各不相同,好比你的x=3,我的x=4,他的x=5。
不要緊,大家都不錯。
例如北京的“天”字念成高橫調,桂林的“天”字念成中橫調,梅縣的“天”字念成中升調,都不算錯;因為北京把一切的陰平字都念成高橫調,桂林把一切的陰平字都念成中橫調,梅縣把一切的陰平字都念成中升調,各有各的系統。
由此看來,我們不該說某地的人把某字誤讀某聲(例如北京人說梅縣人的“天”字誤讀陽平,或說重慶人的“寅”字誤讀上聲)。
我從前曾舉過一個很淺的譬喻:譬如甲校一年級的級旗是黃的,二年級是紅的,三年級是藍的,四年級是綠的;乙校一年級的級旗是紅的,二年級是黃的,三年級是白的,四年級是藍的。
乙校的學生看見甲校一年級的學生拿着黃旗,就說:“甲校奇怪極了,他們一年級的學生都用二年級的旗子
例如廣州的“任”(j?m)字,其中的[j]可認為聲母,全字可認為屬開口。
韻尾的[i]或[u]也不一定是真正的[i]或[u],有時候可以是[e]或[o]。
例如北京的“來”字,唱起來往往是lai,在日常談話裡往往是læ;“高”字唱起來往往是kau,在日常談話裡往往是kao。
四呼與聲母也有關系。
就全國而論,撮口呼是不在破裂音[p,p‘,b,m,t,t‘,d,?]之後出現的。
就北京而論,[t?,t?‘,?,?,k,k‘,ts,ts‘]之後沒有齊撮,[t?,t?‘,?]之後沒有開合。
四呼與韻母也有關系。
有韻尾[i]或[y]的字往往沒有齊撮呼,有韻尾[u]的字往往沒有合口呼。
潘耒一派的人以為一音必有四呼,隻算是一種空談。
第二節 漢語與四聲 “四聲”就是漢語字音裡的四種調子。
我們試看英文in字,任憑你把它念成幾種調子,它的意義不會變更。
漢語就不同了:同是in音,隻因念起來調子不同,就可以有“因”“寅”“引”“印”的分别。
但“因”“寅”“引”“印”隻是現代語的四聲,不是古人所謂四聲。
依古代的說法,四聲各有其名稱:(一)平聲;(二)上聲(“上”字該讀如“賞”);(三)去聲;(四)入聲。
古代平、上、去、入的标準調子是怎樣,現在很難考定。
至于現代各地的方言裡,四聲的演變也各有不同。
官話系多數沒有入聲(北京“利”“力”無别,“時”“實”無别),其餘各系方言則平、上、去、入都有。
又因古代清濁音的影響,往往使一個聲調演化為兩個聲調。
例如官話的平聲演化為陰平陽平兩種,故雖失掉入聲,仍存四聲。
客家話非但平聲有兩種,入聲也分陰陽,共成六聲。
閩語非但平入有兩種,連去聲也有兩種,共成七聲。
吳、粵往往能有七聲或八聲;其有八聲者,就是平、上、去、入各分陰陽。
廣州入聲分三種,因此共有九聲。
廣西南部入聲有分為四種者(例如博白),于是共有十聲。
為方便起見,我們把陰平、陰上、陰去、陰入稱為陰調類;陽平、陽上、陽去、陽入稱為陽調類。
陰調類大緻與古代清音相當,陽調類大緻與古代濁音相當(p,t,k,f,s一類的音叫作清音,b,d,g,v,z,m,n,l一類的音叫作濁音)。
但是,所謂相當,并不是說現代的陰陽調類的分别就是清濁音的分别。
固然,就吳語而論,陰調類同時就是清音,陽調類同時就是濁音;但若就官話、粵語、客家話而論,陽調類的字多數仍是清音,這因為濁音早已消失,我們隻能從陽調類窺見古代濁音的系統而已。
就物理學上說,聲調隻是“音高”(pitch)的升降關系。
請特别注意“升降”二字。
漢語每字的聲調雖是音的高低(不是強弱),但并不一定像歌譜上每字隻配一個音符的樣子。
絕對音高固然用不着,相對音高也還不一定是漢語聲調的主要特征。
它的主要特征乃在乎其音高的升降狀态。
漢語的字調,很少是自始至終隻在一個音符上頭的。
有時候,某一種字調頗像始終隻在一個音符上頭,例如北京的陰平聲;但大多數的字調都需要兩個以上的音符去表示它。
當然,如果需要兩個以上的音符,則每音符可以短到像十六分音符(或更短)。
例如: 北京的陰平是一個“橫調”,因為它是自始至終橫行,不升也不降的(大緻如此)。
橫行是它的特征;念它配?(do)固然可以,念它配b(si)也未嘗不可,隻要你念得不升不降,北京人聽起來,就覺得是陰平聲了。
北京的去聲是一個“降調”,因為它是從高音降至低音的。
降是它的特征;從?(do)降至e(mi)固然可以,從a(la)降至d(re)也未嘗不可。
降的起止點不拘,起點與止點間的距離也不拘。
總之,中國各地漢語一切字調都可用“升”“橫”“降”“高”“中”“低”六個字去形容它們。
例如北京的陰平可稱為高橫調,天津的陰平可稱為中橫調,廣州的陽平可稱為低橫調,北京的去聲可稱為高降調,蘇州的陰去可稱為“高降、低橫又稍升”調,等等。
關于聲調的升降,上面五線譜還是不切當的。
它從高音至低音,或從低音至高音,并不是跳過去,隻是滑過去,是所謂“滑音”。
譬如拉提琴,如果想要把北京“意”字的調子拉得很像,你的左手的指頭不該先按?位再按e位,卻該從?至e一直滑過去,以緻介乎二者之間的一切音調都被你拉了出來。
有時候,單靠音的高低,也可以為聲調的特征。
例如北京的陰平與“半上”(在句中,上聲往往隻念一半)都是橫調,不過陰平是高橫調,“半上”是低橫調。
由此看來,它們的分别僅在高低。
但是,這裡所謂高低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這好比唱歌或奏樂:任憑你把全部字調都換一個基調,聽起來仍舊順耳。
又如女人的聲音較高,男人的聲音較低;女與女之間,或男與男之間,聲音高低也不能一律。
不要緊,你唱你的女高音,我唱我的女低音,張三唱他的男高音,李四唱他的男低音,大家都是對的。
中國各地聲調的系統相差不算很遠,因為都是從古代四聲演化而來的。
例如“天”字,全國都把它念入陰平。
但是,陰平隻是聲調的一個名稱,等于代數的x;至于各地的陰平是怎樣一個調子,卻等于實際的數目。
各地的陰平,念起來各不相同,好比你的x=3,我的x=4,他的x=5。
不要緊,大家都不錯。
例如北京的“天”字念成高橫調,桂林的“天”字念成中橫調,梅縣的“天”字念成中升調,都不算錯;因為北京把一切的陰平字都念成高橫調,桂林把一切的陰平字都念成中橫調,梅縣把一切的陰平字都念成中升調,各有各的系統。
由此看來,我們不該說某地的人把某字誤讀某聲(例如北京人說梅縣人的“天”字誤讀陽平,或說重慶人的“寅”字誤讀上聲)。
我從前曾舉過一個很淺的譬喻:譬如甲校一年級的級旗是黃的,二年級是紅的,三年級是藍的,四年級是綠的;乙校一年級的級旗是紅的,二年級是黃的,三年級是白的,四年級是藍的。
乙校的學生看見甲校一年級的學生拿着黃旗,就說:“甲校奇怪極了,他們一年級的學生都用二年級的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