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語 音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漢語與四呼
漢語每字隻有一個音節。
例如“良”字,譯成拉丁字母該是liang。
仔細觀察起來,“良”字第一個音素l是一個輔音,也叫作聲母(在中國音韻學上,我們稱這一類字的第一個音素為聲母)。
第二個音素i是一個“半元音”,嚴格地說起來,該寫作[?]或[?]。
第三個音素a是“良”字的主要元音,換句話說,就是“良”字的主要骨幹。
第四個音素ng(ng隻算一個音素,國際音标寫作[?])是一個輔音,其實隻念半個。
從第二至第四音素,在中國音韻學上,我們稱為韻母。
又如“高”字,譯成拉丁字母該是kau。
仔細觀察起來,第一個音素k是一個輔音,是聲母;第二個音素a是主要元音;第三個音素是一個短弱的元音,可稱為次要元音。
有一點應該特别注意:在一個漢字裡,如果似乎有兩個以上的元音,則其中必有該認為“半元音”或“次要元音”的。
次要元音與半元音都很短很弱,不能自成音節,必須附加于主要元音之前或之後才成音節。
例如“表”字,譯成拉丁字母該是piau,我們必須把i與u念得很短很弱,然後“表”字隻算包含一個音節,合乎一字一音的原則。
如果把它們也念得像a音一樣長和一樣強,那麼成為pi-a-u,該說是一字三音,就不像漢語了。
為方便起見,我們把主要元音稱為“韻腹”;韻腹前面的半元音稱為“韻頭”;韻腹後面的次要元音或輔音稱為“韻尾”。
有些字是韻頭、韻腹、韻尾兼備的,例如剛才所舉的“良”(liang)字,又如: “先”sian,“宣”syan,“酸”suan,“飄”p‘iau,“姜”kiang; 有些字是隻有韻頭、韻腹,而沒有韻尾的,例如: “借”tsie,“過”kuo,“卦”kua,“話”hua; 有些字是隻有韻腹、韻尾,而沒有韻頭的,例如: “高”kau,“東”tung,“根”ken,“來”lai; 有些字是隻有韻腹而沒有韻頭、韻尾的,例如: “路”lu,“基”ki,“波”po,“怕”p‘a。
漢語有了這種特性,于是中國音韻學上有“四呼”的說法。
讓我先介紹四呼的名稱與清初音韻學家潘耒所下的定義: (一)開口呼 初出于喉,平舌舒唇; (二)齊齒呼 舉舌對齒,聲在舌腭之間; (三)合口呼 斂唇而蓄之,聲在頤輔之間; (四)撮口呼 蹙唇而成聲。
這種說法似乎很神秘難懂,其實,如果我們另換一種說法,就非常容易懂了: (一)開口呼 僅有韻腹[a],[o],[?],或[a],[o],[?]後面帶有韻尾者; (二)齊齒呼 韻頭或韻腹是[i]; (三)合口呼 韻頭或韻腹是[u]; (四)撮口呼 韻頭或韻腹是[y]。
四呼的學說仍有保存的價值,因為它是漢語一字一音的自然産品,拿它去說明漢語字音的演變與方音的異同,是很方便的。
就曆史上看,有許多字是古屬彼呼,今屬此呼的,而各地方言的演化又各有不同。
例如“真”“侵”兩韻,在古代是屬于齊齒呼的,現代隻有閩語與部分客家話能完全保存齊齒呼,在官話與吳語裡就有一部分變入開口呼,粵語則完全變了開口呼。
今用較嚴格的音标(即國際音标)列表舉例,表見下頁。
韻 部 真 韻 侵 韻 例 字 真 陳 身 新 親 針 沈 深 心 今 中古音 t?i??n ?‘i??n ?i??n si??n ts‘i??n t?i??m ?‘i??m ?i??m si??m ki??m 閩 語 (福州) t?i? ti? si? si? t?‘i? t?i? ti? t?‘i? si? ki? 客家話(惠陽) t?in t?‘in ?in sin ts‘in t?im t?‘im t?‘im sim kim 官 話 (北京) t??n t?‘?n ??n ?in t?‘in t??n t?‘?n ??n ?in t?in 吳 語 (蘇州) ts?n z?n s?n sin ts‘in ts?n z?n s?n sin t?i?n 粵 語 (廣州) t??n t?‘?n ??n ??n t?‘?n t??m t?‘?m ??m ??m k?m 北方官話與吳語都具備四呼。
客家話沒有撮口呼,故實際上隻有三呼。
在西南官話、粵語與閩語當中,有些方言是具備四呼的,如四川、廣州、福州;另有些方言是缺少撮口呼的,例如雲南、貴州的大部分、廣西南部與廈門。
撮口呼必須有元音的[y](韻腹)或半元音的[y](韻頭)。
這[y]乃是[i]與[u]的混合音,舌的姿勢像[i],唇的姿勢像[u],并不是十分普通的音。
俄語與英語裡就沒有它。
德語雖有元音的[y],卻也沒有半元音的[y]。
法語才是二者兼備的。
單就有無撮口呼而論,我們可以說:北方官話、吳語、廣州話、福州話類似法語;客家話、廈門話、廣西南部和雲南、貴州大部分的話類似俄語與英語。
在漢語裡,所謂韻頭的[i,u,y],不一定是真正的[i,u,y],有時候可以是[e,o,ø]。
例如“良”字,在某一些方言裡可以念成leang,而我們仍舊覺得它是齊齒呼。
為求語音系統的整齊,也不妨認它為齊齒呼。
其他合口撮口,亦可由此類推。
反過來說,有些字首的半元音,雖像韻頭,但其輔音性
例如“良”字,譯成拉丁字母該是liang。
仔細觀察起來,“良”字第一個音素l是一個輔音,也叫作聲母(在中國音韻學上,我們稱這一類字的第一個音素為聲母)。
第二個音素i是一個“半元音”,嚴格地說起來,該寫作[?]或[?]。
第三個音素a是“良”字的主要元音,換句話說,就是“良”字的主要骨幹。
第四個音素ng(ng隻算一個音素,國際音标寫作[?])是一個輔音,其實隻念半個。
從第二至第四音素,在中國音韻學上,我們稱為韻母。
又如“高”字,譯成拉丁字母該是kau。
仔細觀察起來,第一個音素k是一個輔音,是聲母;第二個音素a是主要元音;第三個音素是一個短弱的元音,可稱為次要元音。
有一點應該特别注意:在一個漢字裡,如果似乎有兩個以上的元音,則其中必有該認為“半元音”或“次要元音”的。
次要元音與半元音都很短很弱,不能自成音節,必須附加于主要元音之前或之後才成音節。
例如“表”字,譯成拉丁字母該是piau,我們必須把i與u念得很短很弱,然後“表”字隻算包含一個音節,合乎一字一音的原則。
如果把它們也念得像a音一樣長和一樣強,那麼成為pi-a-u,該說是一字三音,就不像漢語了。
為方便起見,我們把主要元音稱為“韻腹”;韻腹前面的半元音稱為“韻頭”;韻腹後面的次要元音或輔音稱為“韻尾”。
有些字是韻頭、韻腹、韻尾兼備的,例如剛才所舉的“良”(liang)字,又如: “先”sian,“宣”syan,“酸”suan,“飄”p‘iau,“姜”kiang; 有些字是隻有韻頭、韻腹,而沒有韻尾的,例如: “借”tsie,“過”kuo,“卦”kua,“話”hua; 有些字是隻有韻腹、韻尾,而沒有韻頭的,例如: “高”kau,“東”tung,“根”ken,“來”lai; 有些字是隻有韻腹而沒有韻頭、韻尾的,例如: “路”lu,“基”ki,“波”po,“怕”p‘a。
漢語有了這種特性,于是中國音韻學上有“四呼”的說法。
讓我先介紹四呼的名稱與清初音韻學家潘耒所下的定義: (一)開口呼 初出于喉,平舌舒唇; (二)齊齒呼 舉舌對齒,聲在舌腭之間; (三)合口呼 斂唇而蓄之,聲在頤輔之間; (四)撮口呼 蹙唇而成聲。
這種說法似乎很神秘難懂,其實,如果我們另換一種說法,就非常容易懂了: (一)開口呼 僅有韻腹[a],[o],[?],或[a],[o],[?]後面帶有韻尾者; (二)齊齒呼 韻頭或韻腹是[i]; (三)合口呼 韻頭或韻腹是[u]; (四)撮口呼 韻頭或韻腹是[y]。
四呼的學說仍有保存的價值,因為它是漢語一字一音的自然産品,拿它去說明漢語字音的演變與方音的異同,是很方便的。
就曆史上看,有許多字是古屬彼呼,今屬此呼的,而各地方言的演化又各有不同。
例如“真”“侵”兩韻,在古代是屬于齊齒呼的,現代隻有閩語與部分客家話能完全保存齊齒呼,在官話與吳語裡就有一部分變入開口呼,粵語則完全變了開口呼。
今用較嚴格的音标(即國際音标)列表舉例,表見下頁。
韻 部 真 韻 侵 韻 例 字 真 陳 身 新 親 針 沈 深 心 今 中古音 t?i??n ?‘i??n ?i??n si??n ts‘i??n t?i??m ?‘i??m ?i??m si??m ki??m 閩 語 (福州) t?i? ti? si? si? t?‘i? t?i? ti? t?‘i? si? ki? 客家話(惠陽) t?in t?‘in ?in sin ts‘in t?im t?‘im t?‘im sim kim 官 話 (北京) t??n t?‘?n ??n ?in t?‘in t??n t?‘?n ??n ?in t?in 吳 語 (蘇州) ts?n z?n s?n sin ts‘in ts?n z?n s?n sin t?i?n 粵 語 (廣州) t??n t?‘?n ??n ??n t?‘?n t??m t?‘?m ??m ??m k?m 北方官話與吳語都具備四呼。
客家話沒有撮口呼,故實際上隻有三呼。
在西南官話、粵語與閩語當中,有些方言是具備四呼的,如四川、廣州、福州;另有些方言是缺少撮口呼的,例如雲南、貴州的大部分、廣西南部與廈門。
撮口呼必須有元音的[y](韻腹)或半元音的[y](韻頭)。
這[y]乃是[i]與[u]的混合音,舌的姿勢像[i],唇的姿勢像[u],并不是十分普通的音。
俄語與英語裡就沒有它。
德語雖有元音的[y],卻也沒有半元音的[y]。
法語才是二者兼備的。
單就有無撮口呼而論,我們可以說:北方官話、吳語、廣州話、福州話類似法語;客家話、廈門話、廣西南部和雲南、貴州大部分的話類似俄語與英語。
在漢語裡,所謂韻頭的[i,u,y],不一定是真正的[i,u,y],有時候可以是[e,o,ø]。
例如“良”字,在某一些方言裡可以念成leang,而我們仍舊覺得它是齊齒呼。
為求語音系統的整齊,也不妨認它為齊齒呼。
其他合口撮口,亦可由此類推。
反過來說,有些字首的半元音,雖像韻頭,但其輔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