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 論

關燈
第一節 漢語的特性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事物和現象都有一定的“質”。

    這“質”是事物和現象内部所固有的一種規定性,它是許多性質、特征、特點的有機統一體,事物和現象就靠着這種規定性來和其他事物和現象分别開來。

    因此,我們要研究一種事物或現象,主要是研究它的“質”,研究它内在的規定性,也就是研究它所固有的那些特性。

    我們研究漢語,首先要了解漢語的特性,了解它和其他語言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固然,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作為社會現象來看,語言本身也有它的特性,那是一切語言所共有的特性(對于其他社會現象來說,是特性;對于一切語言來說,是共性)。

    因此,漢語和其他語言也有共同之點,拿這些共同之點來比較研究也是有益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了解漢語的特性,因為唯有做到了這一點,才能徹底了解漢語的内部固有的規律。

     依我們看來,漢語有三個特性:第一,元音特别占優勢;第二,拿聲調作詞彙的成分;第三,語法構造以詞序、虛詞等為主要手段。

    現在分别加以叙述。

     第一,漢語裡的元音是占優勢的。

    元音是和輔音并稱的;元音又稱母音,輔音又稱子音。

    在許多語言裡(例如西洋語言),輔音不一定和元音緊接,一個元音的前後可以帶着三個以上的輔音,例如俄語вскрытъ(“開”“發現”)裡和英語splint(“裂片”)裡都有五個輔音,至于一個音節裡包括三個或四個輔音的,那就更為常見了。

    漢語的情形大不相同。

    在一個音節裡,至多隻能有兩個輔音。

    而且,當它包含兩個輔音的時候,必須是一個在元音的前面,一個在元音的後面,例如“班”字[pan]。

    輔音一定要和元音緊接;不可能兩個輔音同時在元音的前面(如kla),也不可能兩個輔音同時在元音的後面(如art),更不可能在元音前後都有兩個輔音(例如klart)。

    嚴格地說,漢語元音後面的輔音隻算半個。

    拿“難”字[nan]為例,[a]後面的[n]隻念一半(前半),它并不像[a]前面的[n]那樣完整。

    由此看來,實際上,漢語一個音節至多隻能包括一個半輔音。

    所以我們說,漢語裡的元音是占優勢的。

     因為漢語裡輔音必須和元音緊接,漢族人民養成了這個習慣,當他們學習外國語的時候,遇到不和元音緊接的輔音就發生困難。

    例如一個北京人念俄語вскрытъ往往念成“弗斯克雷奇”([fus?k?leit?‘i]),把原來的一個音節念成了五個音節。

    再舉俄語裡一個比較淺的詞為例,例如книгa(“書”),許多人念成“克尼戛”([k?nika]),也就是把該念兩個音節的詞念成三個音節了。

    漢人學外國語不容易學得像的地方,往往也就是漢語和外國語在語言結構上有差别的地方。

     第二,漢語是拿聲調作為詞彙成分的。

    一切語言都有一種自然的聲調,例如表示疑問的末了就常常用一個升調,表示陳述的終結就常常用一個降調,等等。

    這種自然的聲調不算是詞彙的成分,因為它們并沒有詞彙的意義。

    漢語的聲調就不同了,它們是有詞彙的意義的。

    例如“買”和“賣”,用國際音标标下來都是[mai],它們之間的差别隻在聲調上。

    但是,這個差别可大了,拿北京話來說,[mai]念低升調表示給錢取物,[mai]念降調表示給物取錢,恰好是相反的兩件事。

    在漢族人民看來,音同調不同(如“買”“賣”)和調同音不同(如“賣”“送”)是同一性質的兩件事;因為都能影響詞義的不同。

    外國人學漢語,對于聲調最感困難。

    一不留神,就會把“買馬”說成“賣麻”,等等。

    外國人難學的地方,也就是漢語特性所在的地方。

     第三,漢語的語法構造是以詞序、虛詞等為主要手段,而不是以形态變化為主要手段的。

    我們知道,世界上有些語言的語法是有很複雜的形态變化的。

    拿俄語來說,名詞和形容詞有變格,動詞有變位,語尾的變化是多種多樣的。

    漢語裡并沒有這些變化。

    在西洋,小學生在學校裡要背誦名詞變格表、動詞變位表;中國的小學生不需要這樣。

     但是,我們不能從這裡得到一個結論,說漢語沒有語法。

    外國人學習漢語,常常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