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 論
關燈
小
中
大
一些困難。
例如詞序弄錯了(不說“貓比狗小”而說“貓小比狗”等),虛詞用錯了(不說“他為什麼不來呢”而說“他為什麼不來嗎”),單位名詞用錯了(不說“一棵樹”而說“一個樹”)。
這就證明了漢語是有結構規律的。
語言的結構規律就是語法。
我們又不能從這裡得出一個結論,說不以形态變化為主要手段的語言是低級的語言。
語言是工具、武器,人們利用它來互相交際,交流思想,達到互相了解。
漢語語法雖然在形态變化上顯得比較簡單些,但是它在别的結構形式上卻又比較複雜些,它并不貧乏,千萬年來漢族人民利用它來互相交際,交流思想,從來沒有感覺到它有什麼不夠用的地方;正相反,我們人人都感覺到漢語是一種豐富、嚴密、表現力很強的語言。
以上所說的三種特性并不能概括漢語的一切特性,我們隻揀最主要的來說。
在東方和漢語有親屬關系的諸語言也往往具備這三種特性(如越南語)。
我們說漢語有這三種特性,意思隻是說,在全世界範圍内大多數語言不具有這些特性,并不是說除漢語外沒有任何語言具備這三種特性。
相反地,東方諸語言許多是和漢語有親屬關系的,它們如果和漢語一樣地具備這些特性,那也是很自然的。
過去,西方語言學家對漢語持有另外一種看法。
他們認為,漢語是單音的,孤立的,分析的。
所謂單音的,就是說漢語裡每一個詞都隻有一個音節,例如“天”[t?ien]、“地”[ti]等。
其實,漢字雖然代表單音,漢語裡的詞卻自始就不純然是單音的。
例如,《論語》裡就有“天下”“百姓”“夫子”“大夫”“夫人”“草創”“讨論”“修飾”“潤色”等複音詞,這些詞多數由仂語轉成,數千年來新複音詞的構成還是離不了這一種構詞法。
我們承認,古代漢語裡的單音詞是相當多的,可以說是單音詞占優勢的一種語言。
但是,到了唐代以後,特别是到了現代,情形可不同了,由于複音詞的大量增加,複音詞的數量已經大大超過了單音詞的數量。
這是不容懷疑的事實。
所謂孤立的,是指一個個的“詞根”堆砌成句,由詞的位置來決定詞性。
其實就上古漢語來說,這話已經不很适當。
因為虛詞如“于”“以”“乎”“哉”“矣”“也”之類絕不能認為“詞根”。
就中古漢語來說,尤其是就現代漢語來說,更不能說了,因為像帶着詞尾“兒”和“子”的名詞(“門兒”“刀子”),帶着詞尾“們”和“麼”的代詞(“他們”“那麼”),還能說它們隻是“詞根”嗎?① 所謂分析的,是指依靠介詞(前置詞)、代名詞、助動詞等來表示語法關系。
分析的反面是綜合。
綜合語隻依靠詞的内部變化來表示語法關系,不需要介詞、代名詞、助動詞等。
例如拉丁語ueni等于漢語“我已經來了”,漢語用“我”字表示第一人稱單數,用“已經”表示過去,而拉丁語是把“我”和“已經”的意思在ueni這一個詞本身的變化中表現出來。
(詞本身的變化叫作“屈折”,因此,綜合語又稱屈折語。
)在漢語和拉丁語的對比中,我們顯然見到漢語是分析的,拉丁語是綜合的了。
在這一種意義上說,西洋語言也逐漸朝着分析的方向走,特别是英語、法語等。
例如拉丁語ueni譯成英語是Ihavecome,譯成法語是jesuisvenu,還是用了代名詞和助動詞。
在現代語言中,純粹綜合的語言是很少了,隻是分析的程度不同罷了。
再說,漢語也不是純粹分析的。
拿現代漢語來說,動詞詞尾“了”表示行為的完成,“着”表示行為的持續,也就是綜合的例子。
說漢語是單音語、孤立語、分析語,其實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
從西洋語言的角度來看,漢語是缺乏屈折形式(即詞的内部變化)的。
屈折形式往往在一個詞的最後一個音節發生變化,漢語的詞既然被認為都是單音詞,就不可能有屈折形式;既然沒有屈折形式,就隻剩下一個“詞根”,而成為孤立語了;既然隻剩一個“詞根”,許多語法關系都無從表示,就非借助于代名詞、介詞、副詞、助動詞、語氣詞之類不可了。
但是,如上文所說,事實證明了這種說法是不全面的。
西方有的語言學家說單音語是低級的語
例如詞序弄錯了(不說“貓比狗小”而說“貓小比狗”等),虛詞用錯了(不說“他為什麼不來呢”而說“他為什麼不來嗎”),單位名詞用錯了(不說“一棵樹”而說“一個樹”)。
這就證明了漢語是有結構規律的。
語言的結構規律就是語法。
我們又不能從這裡得出一個結論,說不以形态變化為主要手段的語言是低級的語言。
語言是工具、武器,人們利用它來互相交際,交流思想,達到互相了解。
漢語語法雖然在形态變化上顯得比較簡單些,但是它在别的結構形式上卻又比較複雜些,它并不貧乏,千萬年來漢族人民利用它來互相交際,交流思想,從來沒有感覺到它有什麼不夠用的地方;正相反,我們人人都感覺到漢語是一種豐富、嚴密、表現力很強的語言。
以上所說的三種特性并不能概括漢語的一切特性,我們隻揀最主要的來說。
在東方和漢語有親屬關系的諸語言也往往具備這三種特性(如越南語)。
我們說漢語有這三種特性,意思隻是說,在全世界範圍内大多數語言不具有這些特性,并不是說除漢語外沒有任何語言具備這三種特性。
相反地,東方諸語言許多是和漢語有親屬關系的,它們如果和漢語一樣地具備這些特性,那也是很自然的。
過去,西方語言學家對漢語持有另外一種看法。
他們認為,漢語是單音的,孤立的,分析的。
所謂單音的,就是說漢語裡每一個詞都隻有一個音節,例如“天”[t?ien]、“地”[ti]等。
其實,漢字雖然代表單音,漢語裡的詞卻自始就不純然是單音的。
例如,《論語》裡就有“天下”“百姓”“夫子”“大夫”“夫人”“草創”“讨論”“修飾”“潤色”等複音詞,這些詞多數由仂語轉成,數千年來新複音詞的構成還是離不了這一種構詞法。
我們承認,古代漢語裡的單音詞是相當多的,可以說是單音詞占優勢的一種語言。
但是,到了唐代以後,特别是到了現代,情形可不同了,由于複音詞的大量增加,複音詞的數量已經大大超過了單音詞的數量。
這是不容懷疑的事實。
所謂孤立的,是指一個個的“詞根”堆砌成句,由詞的位置來決定詞性。
其實就上古漢語來說,這話已經不很适當。
因為虛詞如“于”“以”“乎”“哉”“矣”“也”之類絕不能認為“詞根”。
就中古漢語來說,尤其是就現代漢語來說,更不能說了,因為像帶着詞尾“兒”和“子”的名詞(“門兒”“刀子”),帶着詞尾“們”和“麼”的代詞(“他們”“那麼”),還能說它們隻是“詞根”嗎?① 所謂分析的,是指依靠介詞(前置詞)、代名詞、助動詞等來表示語法關系。
分析的反面是綜合。
綜合語隻依靠詞的内部變化來表示語法關系,不需要介詞、代名詞、助動詞等。
例如拉丁語ueni等于漢語“我已經來了”,漢語用“我”字表示第一人稱單數,用“已經”表示過去,而拉丁語是把“我”和“已經”的意思在ueni這一個詞本身的變化中表現出來。
(詞本身的變化叫作“屈折”,因此,綜合語又稱屈折語。
)在漢語和拉丁語的對比中,我們顯然見到漢語是分析的,拉丁語是綜合的了。
在這一種意義上說,西洋語言也逐漸朝着分析的方向走,特别是英語、法語等。
例如拉丁語ueni譯成英語是Ihavecome,譯成法語是jesuisvenu,還是用了代名詞和助動詞。
在現代語言中,純粹綜合的語言是很少了,隻是分析的程度不同罷了。
再說,漢語也不是純粹分析的。
拿現代漢語來說,動詞詞尾“了”表示行為的完成,“着”表示行為的持續,也就是綜合的例子。
說漢語是單音語、孤立語、分析語,其實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
從西洋語言的角度來看,漢語是缺乏屈折形式(即詞的内部變化)的。
屈折形式往往在一個詞的最後一個音節發生變化,漢語的詞既然被認為都是單音詞,就不可能有屈折形式;既然沒有屈折形式,就隻剩下一個“詞根”,而成為孤立語了;既然隻剩一個“詞根”,許多語法關系都無從表示,就非借助于代名詞、介詞、副詞、助動詞、語氣詞之類不可了。
但是,如上文所說,事實證明了這種說法是不全面的。
西方有的語言學家說單音語是低級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