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宋詞長調的結構和聲韻安排
關燈
小
中
大
”“言”“天”“娟”“眠”“前”“賢”“泉”“巅”“川”“年”“仙”“間”“弦”等一大群平韻中,夾上這一個仄韻的“怨”字,把和平的音節稍稍振起,顯示一點悼念昔賢的意思,很快又歸于雍容和雅。
這在詞調中是少見的。
乙、周邦彥《渡江雲》: 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陣勢起平沙。
驟驚春在眼,借問何時,委曲到山家?塗香暈色,盛粉飾、争作妍華。
千萬絲、陌頭楊柳,漸漸可藏鴉。
堪嗟,清江東注,畫舸西流,指長安日下。
愁宴闌,風翻旗尾,潮濺烏紗。
今宵正對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
沉恨處,時時自剔燈花。
在這個調子中,沒有一個拗句;四個偶句也都是平仄和諧的。
句腳字或兩仄一平,或一仄兩平,或一仄一平,相錯使用,也都構成抑揚和婉的音節。
全阕的主韻,有“沙”“家”“華”“鴉”“嗟”“紗”“葭”“花”等八個;唯獨在過片後的第四句必須兼協一個仄聲的“下”字,把精神振起。
這由于前片多是參差錯落的單句,而且如“盛粉飾、争作妍華”和“千萬絲、陌頭楊柳”都是上三下四的特殊句法,構成了它的搖曳姿态,過片忽由散趨整,在一個二言、兩個四言偶句之下,要有一個停頓,而且用的是上一下四的五言句式;如果仍用平韻,就會顯得平闆,無論在音節上、格局上都會感到疲苶乏力。
下面接着一個三言平收句,再加兩個四言偶句,調劑一下,更顯出高低抑揚的美妙音節。
“今宵”兩句雖同是七言,而上句是上四下三,下句是上三下四,形式也是變化的。
結以三言一句,六言一句,一掩一抑,極婉曲纏綿之緻。
這個調子是适宜表達溫婉悲涼情緒的。
二、本用平韻,兼協仄韻例 甲、全體平韻,上下片各夾協二仄例: 今日俄重九,莫負菊花開。
試尋高處,攜手蹑屐上崔嵬。
放目蒼崖千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
古寺倚修竹,飛檻絕纖埃。
笑談間,風滿座,酒盈杯。
仙人跨海,休問随處是蓬萊。
落日平原西望,鼓角秋深悲壯,戲馬但荒台。
細把茱萸看,一醉且徘徊。
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 這個調子适宜表達激壯豪爽的情調,在第一章已舉蘇轼詞為例,分析說明過了。
韓元吉就是依照蘇體,夾協了四個仄韻,如上片“仞”與“陣”協,下片“望”與“壯”協。
這在整體平韻中,造成比較緊張的氣氛,使人感到它的繁音促節,勁峭有力。
本章上面所舉韓元吉的《六州歌頭》,也是采用同樣手法。
乙、全體用同部韻平仄遞協例: 南國本潇灑,六代浸豪奢。
台城遊冶,擘箋能賦屬宮娃。
雲觀登臨清夏,璧月留連長夜,吟醉送年華。
回首飛鴛瓦,卻羨井中蛙。
訪烏衣,成白社,不容車。
舊時王謝,堂前雙燕過誰家?樓外河橫鬥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
商女篷窗罅,猶唱《後庭花》。
賀鑄《水調歌頭·台城遊》 這首詞除原有的平聲韻位外,每句都兼押一個同部的仄韻(隻“訪烏衣”一句不押韻);這就更加能夠激發本調的聲情之美。
賀鑄選用“麻”韻,音響高華,情調發越,确是度越輩流的創制。
本章上面提到賀氏的《六州歌頭》,在同部韻的平、仄互協上,手法也與這首《水調歌頭》相仿。
三、平仄互協,各有固定韻位例 為米折腰,因酒棄家,口體交相累。
歸去來,誰不遣君歸?覺從前皆非今是。
露未晞。
征夫指予歸路,門前笑語喧童稚。
嗟舊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閉柴扉,策杖看孤雲暮鴻飛。
雲出無心,鳥倦知還,本非有意。
噫!歸去來兮。
我今忘我兼忘世。
親戚無浪語,琴書中有真味。
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
觀草木欣榮,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
念寓形宇内複幾時?不自覺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誰計?神仙知在何處?富貴非吾志。
但知臨水登山嘯詠,自引壺觞自醉。
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還止。
蘇轼《哨遍》 這是蘇轼把陶潛的《歸去來兮辭》套進這個曲調内來唱的。
它的格局,也是利用“奇偶相生”的基本法則,顯示抑揚頓挫的音節。
四言偶句如“雲出無心,鳥倦知還”“舊菊都荒,新松暗老”,都是平仄和諧的;“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兩句,實際也是對偶形式,不過上句多了一個“翠”字而已。
“累”“是”“稚”“此”“意”“世”“味”“水”“矣”“計”“志”“醉”“止”協十三個仄韻,“歸”“晞”“扉”“飛”“噫”“兮”“時”“之”“疑”協九個平韻。
仄為主而平為賓,賓主各有固定韻位;随着情感的輕重緩急,予以适當調劑,把格局和音響、内容和形式,緊密結合起來,恰恰顯示這位田園詩人的性格和風趣。
這也隻有蘇轼,才能安排得這樣好。
還有柳永《樂章集》中的《曲玉管》,也是近乎這一類的。
四、前片協平,結句轉仄和逗引下片全仄例 人若梅嬌。
正愁橫斷塢,夢繞溪橋。
倚風融漢粉,坐月怨秦箫。
相思因甚到纖腰?定知我今、無魂可銷!佳期晚,漫幾度、淚痕相照。
人悄,天渺渺。
花外語香,時透郎懷抱。
暗握荑苗,乍嘗櫻顆,猶恨侵階芳草。
天念王昌忒多情,換巢鸾鳳教偕老。
溫柔鄉,醉芙蓉、一帳春曉。
史達祖《換巢鸾鳳》 這個調子的組織形式,是相當奇特的。
第二句用一個去聲的“正”字領下四言、五言各兩偶句,平仄和諧而格局過于嚴整;接以七言平句和八言拗句,這八言拗句是去平上平平平上平,顯得低沉無力,表示黯然魂銷的無聊情緒。
如果不接上一個仄收的三言短句和上三下四的七言單句,并且接上一個去聲的“照”字韻,就絕對不能把低沉的情調振起,而使感情有所調劑。
下片連用兩個仄韻短句,情調轉急;接上一個四言平收句和一個五言仄收句,轉入舒緩;再用兩個四言偶句,一個六言單句,平仄又都是和諧的,音節也就随着更加舒緩。
由追念舊歡轉為未來願望,逼出兩個七言散句,更以未來的無限歡娛作結。
“溫柔鄉”疊用三平,把語調放低,緊接一個去聲的“醉”字振起。
末四字入去平上,音節轉拗;正由上面的低沉,非拗句不能相救。
這種聲韻組織,是适宜表達由悲轉喜的柔情的。
這在詞調中是少見的。
乙、周邦彥《渡江雲》: 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陣勢起平沙。
驟驚春在眼,借問何時,委曲到山家?塗香暈色,盛粉飾、争作妍華。
千萬絲、陌頭楊柳,漸漸可藏鴉。
堪嗟,清江東注,畫舸西流,指長安日下。
愁宴闌,風翻旗尾,潮濺烏紗。
今宵正對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
沉恨處,時時自剔燈花。
在這個調子中,沒有一個拗句;四個偶句也都是平仄和諧的。
句腳字或兩仄一平,或一仄兩平,或一仄一平,相錯使用,也都構成抑揚和婉的音節。
全阕的主韻,有“沙”“家”“華”“鴉”“嗟”“紗”“葭”“花”等八個;唯獨在過片後的第四句必須兼協一個仄聲的“下”字,把精神振起。
這由于前片多是參差錯落的單句,而且如“盛粉飾、争作妍華”和“千萬絲、陌頭楊柳”都是上三下四的特殊句法,構成了它的搖曳姿态,過片忽由散趨整,在一個二言、兩個四言偶句之下,要有一個停頓,而且用的是上一下四的五言句式;如果仍用平韻,就會顯得平闆,無論在音節上、格局上都會感到疲苶乏力。
下面接着一個三言平收句,再加兩個四言偶句,調劑一下,更顯出高低抑揚的美妙音節。
“今宵”兩句雖同是七言,而上句是上四下三,下句是上三下四,形式也是變化的。
結以三言一句,六言一句,一掩一抑,極婉曲纏綿之緻。
這個調子是适宜表達溫婉悲涼情緒的。
二、本用平韻,兼協仄韻例 甲、全體平韻,上下片各夾協二仄例: 今日俄重九,莫負菊花開。
試尋高處,攜手蹑屐上崔嵬。
放目蒼崖千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
古寺倚修竹,飛檻絕纖埃。
笑談間,風滿座,酒盈杯。
仙人跨海,休問随處是蓬萊。
落日平原西望,鼓角秋深悲壯,戲馬但荒台。
細把茱萸看,一醉且徘徊。
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 這個調子适宜表達激壯豪爽的情調,在第一章已舉蘇轼詞為例,分析說明過了。
韓元吉就是依照蘇體,夾協了四個仄韻,如上片“仞”與“陣”協,下片“望”與“壯”協。
這在整體平韻中,造成比較緊張的氣氛,使人感到它的繁音促節,勁峭有力。
本章上面所舉韓元吉的《六州歌頭》,也是采用同樣手法。
乙、全體用同部韻平仄遞協例: 南國本潇灑,六代浸豪奢。
台城遊冶,擘箋能賦屬宮娃。
雲觀登臨清夏,璧月留連長夜,吟醉送年華。
回首飛鴛瓦,卻羨井中蛙。
訪烏衣,成白社,不容車。
舊時王謝,堂前雙燕過誰家?樓外河橫鬥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
商女篷窗罅,猶唱《後庭花》。
賀鑄《水調歌頭·台城遊》 這首詞除原有的平聲韻位外,每句都兼押一個同部的仄韻(隻“訪烏衣”一句不押韻);這就更加能夠激發本調的聲情之美。
賀鑄選用“麻”韻,音響高華,情調發越,确是度越輩流的創制。
本章上面提到賀氏的《六州歌頭》,在同部韻的平、仄互協上,手法也與這首《水調歌頭》相仿。
三、平仄互協,各有固定韻位例 為米折腰,因酒棄家,口體交相累。
歸去來,誰不遣君歸?覺從前皆非今是。
露未晞。
征夫指予歸路,門前笑語喧童稚。
嗟舊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閉柴扉,策杖看孤雲暮鴻飛。
雲出無心,鳥倦知還,本非有意。
噫!歸去來兮。
我今忘我兼忘世。
親戚無浪語,琴書中有真味。
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
觀草木欣榮,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
念寓形宇内複幾時?不自覺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誰計?神仙知在何處?富貴非吾志。
但知臨水登山嘯詠,自引壺觞自醉。
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還止。
蘇轼《哨遍》 這是蘇轼把陶潛的《歸去來兮辭》套進這個曲調内來唱的。
它的格局,也是利用“奇偶相生”的基本法則,顯示抑揚頓挫的音節。
四言偶句如“雲出無心,鳥倦知還”“舊菊都荒,新松暗老”,都是平仄和諧的;“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兩句,實際也是對偶形式,不過上句多了一個“翠”字而已。
“累”“是”“稚”“此”“意”“世”“味”“水”“矣”“計”“志”“醉”“止”協十三個仄韻,“歸”“晞”“扉”“飛”“噫”“兮”“時”“之”“疑”協九個平韻。
仄為主而平為賓,賓主各有固定韻位;随着情感的輕重緩急,予以适當調劑,把格局和音響、内容和形式,緊密結合起來,恰恰顯示這位田園詩人的性格和風趣。
這也隻有蘇轼,才能安排得這樣好。
還有柳永《樂章集》中的《曲玉管》,也是近乎這一類的。
四、前片協平,結句轉仄和逗引下片全仄例 人若梅嬌。
正愁橫斷塢,夢繞溪橋。
倚風融漢粉,坐月怨秦箫。
相思因甚到纖腰?定知我今、無魂可銷!佳期晚,漫幾度、淚痕相照。
人悄,天渺渺。
花外語香,時透郎懷抱。
暗握荑苗,乍嘗櫻顆,猶恨侵階芳草。
天念王昌忒多情,換巢鸾鳳教偕老。
溫柔鄉,醉芙蓉、一帳春曉。
史達祖《換巢鸾鳳》 這個調子的組織形式,是相當奇特的。
第二句用一個去聲的“正”字領下四言、五言各兩偶句,平仄和諧而格局過于嚴整;接以七言平句和八言拗句,這八言拗句是去平上平平平上平,顯得低沉無力,表示黯然魂銷的無聊情緒。
如果不接上一個仄收的三言短句和上三下四的七言單句,并且接上一個去聲的“照”字韻,就絕對不能把低沉的情調振起,而使感情有所調劑。
下片連用兩個仄韻短句,情調轉急;接上一個四言平收句和一個五言仄收句,轉入舒緩;再用兩個四言偶句,一個六言單句,平仄又都是和諧的,音節也就随着更加舒緩。
由追念舊歡轉為未來願望,逼出兩個七言散句,更以未來的無限歡娛作結。
“溫柔鄉”疊用三平,把語調放低,緊接一個去聲的“醉”字振起。
末四字入去平上,音節轉拗;正由上面的低沉,非拗句不能相救。
這種聲韻組織,是适宜表達由悲轉喜的柔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