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宋詞長調的結構和聲韻安排
關燈
小
中
大
,朝露漙漙。
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
微吟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
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緻君堯舜,此事何難。
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
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 例一(乙),辛棄疾《沁園春》: 一水西來,千丈晴虹,十裡翠屏。
喜草堂經歲,重來杜老;斜川好景,不負淵明。
老鶴高飛,一枝投宿,長笑蝸牛戴屋行。
平章了,待十分佳處,着個茅亭。
青山意氣峥嵘,似為我歸來妩媚生。
解頻教花鳥,前歌後舞;更催雲水,暮送朝迎。
酒聖詩豪,可能無勢?我乃而今駕馭卿。
清溪上,被山靈卻笑,白發歸耕。
《再到期思蔔築》 例一(丙),劉克莊《沁園春》: 何處相逢?登寶钗樓,訪銅雀台。
喚廚人斫就,東溟鲸脍;圉人呈罷,西極龍媒。
天下英雄,使君與操,餘子誰堪共酒杯?車千輛,載燕南趙北,劍客奇才。
飲酣畫鼓如雷,誰信被晨雞輕喚回。
歎年光過盡,功名未立;書生老去,機會方來。
使李将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涼感舊,慷慨生哀。
《夢孚若》 這個調子,第一、二、三句成一片段,或兩個對句,一個單句,或全用單句。
每句都是平聲落腳,情調是比較低抑的。
接着用一個仄聲字(最好是去聲字)領下四個四言偶句,顯示格局的開張,音響也漸由低轉高;第四、五句的全用仄收,稍見拗怒,也就把前三句的低抑情調突然激了起來。
四句成一片段。
接着又是兩個四言偶句,綴上一個七言單句成一片段,又把上面過于整齊的形式,疏宕一下,顯示感情的由緩轉急,引起下面的三言句,作為轉關;再用一個仄聲字領起下面兩個四言偶句,作為上半阕的結束。
過片處連用兩個韻腳,從上半阕的結尾轉出另外一層意境來,情調更趨緊促。
以下各個片段的句法和韻腳,都與上半阕第四句以下相同。
這許多偶句,都是适宜鋪張排比,顯示壯闊局面的關鍵所在。
有的利用一個領字把整齊的隊伍統帥起來;有的利用一個單句把偶句疏動一下,使它變得非常靈活。
這就便于驅使心胸中的豪邁氣概,又寬展,又有勁。
所以一般豪放派作家,都愛選用這個調子來抒寫他的壯闊襟抱。
例二,張耒《風流子》: 木葉亭臯下,重陽近,又是搗衣秋。
奈愁入庾腸,老侵潘鬓,漫簪黃菊,花也應羞。
楚天晚,白煙盡處,紅蓼水邊頭。
芳草有情,夕陽無語;雁橫南浦,人倚西樓。
玉容知安否?香箋共錦字,兩處悠悠。
空恨碧雲離合,青鳥沉浮。
向風前懊惱,芳心一點,寸眉兩葉,禁甚閑愁?情到不堪言處,分付東流。
這個調子的偶句之多,仿佛與《沁園春》不相上下;但它卻不适宜于表達豪情壯采。
我們試加比較一下,這上半阕共有八個四言偶句,兩個五言偶句,雖然前面的四言偶句,有個去聲領字,而所有偶句的落腳字都是一平一仄,交錯使用的。
這在形式上過于齊整,在音節上也太和諧,格局寬展有餘而轉換乏勁,這就造成了它的呆闆性和軟弱性,隻适宜于抒寫柔情。
這上面都是偶多于奇的例子。
例三(甲),柳永《八聲甘州》: 對潇潇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歎年來蹤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争知我、倚闌幹處,正恁凝愁。
例三(乙),蘇轼《八聲甘州》: 有情風萬裡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晖?不用商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
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
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
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寄參寥子》 例三(丙),辛棄疾《八聲甘州》: 故将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
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
落魄封侯事,歲晚田園。
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
看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
漢開邊、功名萬裡,甚當時、健者也曾閑?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
《夜讀〈李廣傳〉,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楊民瞻約同居山間,戲用李廣事賦以寄之》 例三(丁),吳文英《八聲甘州》: 渺空煙四遠,是何年青天墜長星?幻蒼崖雲樹,名娃金屋,殘霸宮城。
箭徑酸風射眼,膩水染花腥。
時靸雙鴛響,廊葉秋聲。
宮裡吳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獨釣醒醒。
問蒼天無語,華發奈山青。
水涵空、闌幹高處,送亂鴉、斜日落漁汀。
連呼酒、上琴台去,秋與雲平。
《靈岩陪庾幕諸公遊》 《甘州》原來是唐人所謂邊塞曲之一,聲情是激壯的。
這個“八聲慢”從歌詞的組織形式看起來,該是曼聲促節兼而有之的。
上面所舉的四個例子,開端兩句有些出入,當然該以柳詞為标準。
但這個曲調的激壯聲情,也适合蘇、辛派的口味。
這第一、二句都用平聲落腳,卻不是連押兩韻,情調也就有些低抑,與《沁園春》的發端相仿;但第一字就用一個去聲的“對”字領起下文,便覺逆入有勢,能夠把下面的低抑情調振起。
接着又用一個去聲的“漸”字領起下面兩個四言偶句、一個四言單句;而這三句的落腳字,前二仄而後一平,也能顯示音節的矯健。
第六、七句上六、下五,落腳字一仄一平;第八、九句上五、下四,落腳字也是一仄一平。
這在音節上是異常和諧的,而在句法上則參差錯落,移步換形,極盡變化。
下半阕過片處連用兩個仄聲字落腳,第二句卻用一個去聲的“望”字,挺接上句,領起下面兩個四言句,剛作一小頓,立即再用一個去聲的“歎”字作為轉關,領下一個四言、一個五言句子。
第六句改用上三下四的七言句式,再着一個去聲的“誤”字作為第六、七兩句的關紐;這樣筋搖骨轉,百折千回,逼出精彩的收尾。
第八句也是用的上三下四的句式,而下四字又是上一下三,掩抑有緻;結以四字平收,一正一奇,使人撫
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
微吟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
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緻君堯舜,此事何難。
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
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 例一(乙),辛棄疾《沁園春》: 一水西來,千丈晴虹,十裡翠屏。
喜草堂經歲,重來杜老;斜川好景,不負淵明。
老鶴高飛,一枝投宿,長笑蝸牛戴屋行。
平章了,待十分佳處,着個茅亭。
青山意氣峥嵘,似為我歸來妩媚生。
解頻教花鳥,前歌後舞;更催雲水,暮送朝迎。
酒聖詩豪,可能無勢?我乃而今駕馭卿。
清溪上,被山靈卻笑,白發歸耕。
《再到期思蔔築》 例一(丙),劉克莊《沁園春》: 何處相逢?登寶钗樓,訪銅雀台。
喚廚人斫就,東溟鲸脍;圉人呈罷,西極龍媒。
天下英雄,使君與操,餘子誰堪共酒杯?車千輛,載燕南趙北,劍客奇才。
飲酣畫鼓如雷,誰信被晨雞輕喚回。
歎年光過盡,功名未立;書生老去,機會方來。
使李将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涼感舊,慷慨生哀。
《夢孚若》 這個調子,第一、二、三句成一片段,或兩個對句,一個單句,或全用單句。
每句都是平聲落腳,情調是比較低抑的。
接着用一個仄聲字(最好是去聲字)領下四個四言偶句,顯示格局的開張,音響也漸由低轉高;第四、五句的全用仄收,稍見拗怒,也就把前三句的低抑情調突然激了起來。
四句成一片段。
接着又是兩個四言偶句,綴上一個七言單句成一片段,又把上面過于整齊的形式,疏宕一下,顯示感情的由緩轉急,引起下面的三言句,作為轉關;再用一個仄聲字領起下面兩個四言偶句,作為上半阕的結束。
過片處連用兩個韻腳,從上半阕的結尾轉出另外一層意境來,情調更趨緊促。
以下各個片段的句法和韻腳,都與上半阕第四句以下相同。
這許多偶句,都是适宜鋪張排比,顯示壯闊局面的關鍵所在。
有的利用一個領字把整齊的隊伍統帥起來;有的利用一個單句把偶句疏動一下,使它變得非常靈活。
這就便于驅使心胸中的豪邁氣概,又寬展,又有勁。
所以一般豪放派作家,都愛選用這個調子來抒寫他的壯闊襟抱。
例二,張耒《風流子》: 木葉亭臯下,重陽近,又是搗衣秋。
奈愁入庾腸,老侵潘鬓,漫簪黃菊,花也應羞。
楚天晚,白煙盡處,紅蓼水邊頭。
芳草有情,夕陽無語;雁橫南浦,人倚西樓。
玉容知安否?香箋共錦字,兩處悠悠。
空恨碧雲離合,青鳥沉浮。
向風前懊惱,芳心一點,寸眉兩葉,禁甚閑愁?情到不堪言處,分付東流。
這個調子的偶句之多,仿佛與《沁園春》不相上下;但它卻不适宜于表達豪情壯采。
我們試加比較一下,這上半阕共有八個四言偶句,兩個五言偶句,雖然前面的四言偶句,有個去聲領字,而所有偶句的落腳字都是一平一仄,交錯使用的。
這在形式上過于齊整,在音節上也太和諧,格局寬展有餘而轉換乏勁,這就造成了它的呆闆性和軟弱性,隻适宜于抒寫柔情。
這上面都是偶多于奇的例子。
例三(甲),柳永《八聲甘州》: 對潇潇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歎年來蹤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争知我、倚闌幹處,正恁凝愁。
例三(乙),蘇轼《八聲甘州》: 有情風萬裡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晖?不用商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
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
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
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寄參寥子》 例三(丙),辛棄疾《八聲甘州》: 故将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
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
落魄封侯事,歲晚田園。
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
看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
漢開邊、功名萬裡,甚當時、健者也曾閑?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
《夜讀〈李廣傳〉,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楊民瞻約同居山間,戲用李廣事賦以寄之》 例三(丁),吳文英《八聲甘州》: 渺空煙四遠,是何年青天墜長星?幻蒼崖雲樹,名娃金屋,殘霸宮城。
箭徑酸風射眼,膩水染花腥。
時靸雙鴛響,廊葉秋聲。
宮裡吳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獨釣醒醒。
問蒼天無語,華發奈山青。
水涵空、闌幹高處,送亂鴉、斜日落漁汀。
連呼酒、上琴台去,秋與雲平。
《靈岩陪庾幕諸公遊》 《甘州》原來是唐人所謂邊塞曲之一,聲情是激壯的。
這個“八聲慢”從歌詞的組織形式看起來,該是曼聲促節兼而有之的。
上面所舉的四個例子,開端兩句有些出入,當然該以柳詞為标準。
但這個曲調的激壯聲情,也适合蘇、辛派的口味。
這第一、二句都用平聲落腳,卻不是連押兩韻,情調也就有些低抑,與《沁園春》的發端相仿;但第一字就用一個去聲的“對”字領起下文,便覺逆入有勢,能夠把下面的低抑情調振起。
接着又用一個去聲的“漸”字領起下面兩個四言偶句、一個四言單句;而這三句的落腳字,前二仄而後一平,也能顯示音節的矯健。
第六、七句上六、下五,落腳字一仄一平;第八、九句上五、下四,落腳字也是一仄一平。
這在音節上是異常和諧的,而在句法上則參差錯落,移步換形,極盡變化。
下半阕過片處連用兩個仄聲字落腳,第二句卻用一個去聲的“望”字,挺接上句,領起下面兩個四言句,剛作一小頓,立即再用一個去聲的“歎”字作為轉關,領下一個四言、一個五言句子。
第六句改用上三下四的七言句式,再着一個去聲的“誤”字作為第六、七兩句的關紐;這樣筋搖骨轉,百折千回,逼出精彩的收尾。
第八句也是用的上三下四的句式,而下四字又是上一下三,掩抑有緻;結以四字平收,一正一奇,使人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