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韻位的平仄轉換與表情的關系

關燈
每一個人的思想感情是瞬息變化的。

    跟随着感情的起伏變化,把它在文學語言上恰如其量地顯示出來,那就有待于韻位的平仄轉換。

    這手法,在勞動人民不斷創作的實踐中,早經積累了不少的經驗,在前章溯源到《詩經》和《楚辭》時,已經約略談過了。

    這個在藝術表現手法上的優秀傳統,發展到了唐、宋間的長短句歌詞,由于曲調的豐富多彩和聲律論的普遍應用,得到多方面的啟示,把音樂曲調和漢民族語言的特性,很巧妙地結合起來了。

    于是在歌詞的韻位變化上,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奇觀,對表現各種起伏變化的思想感情,也就具備種種不同形式,一任作者選擇。

    這轉韻的表現手法,是唐中葉以迄五代時的民間藝人不斷創造出來的,從而影響到專業文人,加以提煉确定,作為倚聲家的共同法則。

    這轉韻法則,有簡單的和複雜的兩種,茲為分别舉例如下。

     一、上片仄韻,下片換平韻例: 莺啼殘月,繡閣香燈滅。

    門外馬嘶郎欲别,正是落花時節。

      妝成不畫蛾眉,含愁獨倚金扉。

    去路香塵莫掃,掃即郎去歸遲。

     韋莊《清平樂》 二、單調小令平換仄例: 畫舸停桡,槿花籬外竹橫橋。

    水上遊人沙上女,回顧,笑指芭蕉林裡住。

     歐陽炯《南鄉子》 三、上下片平仄四換(甲)例: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伫立,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李白《菩薩蠻》 四、上下片平仄四換(乙)例: 岸柳垂金線,雨晴莺百啭。

    家住綠楊邊,往來多少年。

    馬嘶芳草遠,高樓簾半卷。

    斂袖翠蛾攢,相逢爾許難! 顧敻《醉公子》 五、上下片平仄四換(丙)例: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顔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虞美人》 六、上下片平仄四換(丁)例: 記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識謝娘時。

    水堂西面畫簾垂,攜手暗相期。

      惆怅曉莺殘月,相别,從此隔音塵。

    如今俱是異鄉人,相見更無因。

     韋莊《荷葉杯》 第一例:上片“月”“滅”“别”“節”連協四入(亦可協上、去),顯示緊促;下片“眉”“扉”“遲”換協三平,轉成舒緩。

    上急迫而下纏綿,宜于表達兩種不同情感的變化。

    第二例:“桡”和“橋”協兩平,顯示意态雍容;“女”“顧”“住”換協三仄,顯示感情激動。

    第三例:上片“織”“碧”協兩入,“樓”“愁”換兩平;下片“立”“急”轉協兩入(入可用上、去,視情感的緩急變化酌定),“程”“亭”又換兩平。

    這樣勻稱的平仄互換,先仄後平,一急一緩,恰與作者感情起伏相應,于緊促中見纏綿,是一個非常美聽的調子。

    第四例:上片“線”“啭”協兩去,“邊”“年”換兩平;下片“遠”“卷”轉兩上,“攢”“難”又協兩平。

    情調和第三例相仿,但四仄遞用去、上,恰恰和少婦懷人的情感相當。

    這曲折委婉的内心變化,在這些韻位中是表達得異常深刻的。

    第五例:上片“了”“少”協兩上,“風”“中”換兩平;下片“在”“改”轉兩上,“愁”“流”又換兩平。

    前短歎而後迂籲,于迫促中見纏綿悱恻的無窮情緻,是這個曲調的特色。

    第六例:上片“下”“夜”協兩去,“時”“垂”“期”換三平;下片“月”“别”轉兩入,“塵”“人”“因”又換三平。

    它的仄韻是向下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