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韻位疏密與表情的關系

關燈


      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随。

    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韋莊《女冠子》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李煜《相見歡》 二、上下片連協平韻,中夾六仄例: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轼《定風波》 三、全阕協平為主,中夾兩仄相錯例: 挑盡金燈紅燼,人灼灼,漏遲遲,未眠時。

      斜倚銀屏無語,閑愁上翠眉。

    悶殺梧桐殘雨,滴相思。

     韋莊《定西蕃》 四、全阕協平為主,上下片錯協五仄各為部伍例: 月落星沉,樓上美人春睡。

    綠雲傾,金枕膩,畫屏深。

     子規啼破相思夢,曙色東方才動。

    柳煙輕,花露重,思難任。

     韋莊《酒泉子》 五、全阕協平為主,上下片換韻中夾多種仄韻交錯相協例: 寶馬曉鞴雕鞍,羅帷乍别情難。

    那堪春景媚,送君千萬裡。

    半妝珠翠落,露華寒。

    紅蠟燭,青絲曲,偏能勾引淚闌幹。

      良夜促,香塵綠,魂欲迷,檀眉,半斂愁低。

    未别,心先咽,欲語情難說,出芳草、路東西。

    搖袖立,春風急,櫻花楊柳雨凄凄。

     薛昭蘊《離别難》 第一例中:第一首“時”“眉”“随”“知”共協四平,作為主韻,“七”“日”先協兩入,透下“時”字語氣才住;第二首“紅”“匆”“風”“重”“東”共協五平,作為主韻,過片“淚”“醉”葉兩去,透下“重”字語氣才住。

    這作用都僅僅是使得音節比較複雜而已。

    第二例中:“聲”“行”“生”“迎”“晴”共協五平,作為主韻,“馬”和“怕”夾協兩仄,“醒”和“冷”又轉兩仄,“處”和“去”又轉兩仄。

    這裡三轉仄韻夾協,就兼起着調節情感的作用。

    第三例中:“遲”“時”“眉”“思”共協四平,作為主韻,“語”和“雨”錯協兩上。

    它的作用也隻在增加音節上的繁複之美而已。

    第四例中:“沉”“深”“任”共協三平,作為主韻,“睡”和“膩”夾協兩去,“夢”“動”“重”轉協三去。

    這裡的主要作用是使音節起變化,也兼調節情感。

    第五例中:“鞍”“難”“寒”“幹”共協四平,“迷”“眉”“低”“西”“凄”換協五平,作為主韻,“媚”和“裡”夾協兩仄,“落”“燭”“曲”夾協三入,“促”和“綠”夾協兩入,“别”“咽”“說”夾協三入,“立”和“急”夾協兩入。

    這首詞複雜到了極點,對劃分起伏、調節情感,起着極大的作用;因主韻的韻位相隔太遠,這賓韻就更能發揮它的作用以影響于整體的幽咽哀怨、若斷若續的愁苦心情。

    這是唐、五代小令中最富聲律變化的創作。

     仄韻小令,音節是比較峭勁的。

    上、去同協,入聲獨用,是唐、宋詞的一定規矩。

    上、去聲韻适宜表達清幽峭拔、沉郁凄壯的思想感情;入聲韻适宜表達激烈豪爽、決絕潇灑的思想感情。

    但韻位的疏密,也起着調節變化的作用。

    酌為示例如下。

     一、隔句協仄例: 春山煙欲收,天淡稀星小。

    殘月臉邊明,别淚臨清曉。

     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牛希濟《生查子》 西津海鹘舟,徑度滄江雨。

    雙橹本無情,鴉軋如人語。

     揮金陌上郎,化石山頭婦。

    何物系君心?三歲扶床女。

     賀鑄《生查子》 二、首尾隔協,腰間連協例: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台樹色陰陰見。

    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莺,朱簾隔燕,爐香靜逐遊絲轉。

    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晏殊《踏莎行》 三、上半連協,下半隔協例: 池塘水綠風微暖,記得玉真初見面。

    重頭歌韻響铮琮,入破舞腰紅亂旋。

      玉鈎闌下香階畔,醉後不知斜日晚。

    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

     晏殊《玉樓春》 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颍咽。

    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

      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

    與餘同是識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

     蘇轼《木蘭花令》 四、前連協,尾隔協例: 葉下斜陽照水,卷輕浪、沉沉千裡。

    橋上酸風射眸子。

    立多時,看黃昏,燈火市。

      古屋寒窗底,聽幾片、井桐飛墜。

    不戀單衾再三起。

    有誰知,為蕭娘,書一紙? 周邦彥《夜遊宮》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醉花陰》 五、首尾連協,中腰隔協,兼作疊韻例: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如夢令》 這上面五例,都是音節比較舒緩的,大多前急後緩,尤以第四例的後三句兩用平收,隔三句才協一韻,更加顯示風姿搖曳,有袅袅不盡之音。

    至于第一例的《生查子》和第三例的《玉樓春》,則完全是仄韻律詩的式樣,不過對偶處有些拗怒,顯示情調的郁勃;其用入聲韻的《木蘭花令》,則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