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韻位疏密與表情的關系

關燈
音相從”和“同聲相應”兩條原則上,創造出五、七言律詩來,原來也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在句法和韻位上,都有它的嚴格限制,對于表達起伏變化的複雜情感,乃至配合曲調的參差抑揚的節奏,它是不能勝任的。

    梁武帝(蕭衍)對這問題,似乎有了一些理解,在他所寫的《江南弄》七首中,都是用三個七言句、四個三言句組成的形式,而且是前後換韻的。

    這确乎有些像是在“倚聲填詞”。

    不過它的換韻,除有一首是前平後仄外,都是前後皆平,與唐、宋小令換韻有固定規則,還是距離很大。

    姑舉他的《采蓮曲》: 遊戲五湖采蓮歸,發花田葉芳襲衣,為君侬歌世所希。

    世所希,有如玉。

    江南弄,采蓮曲。

     這前面的“歸”“衣”“希”連協三平,後面的“玉”“曲”隔協兩入;乍看起來,确是和唐人小令的格式有些相像,但把同樣的六首拿來比較一下,不特韻部的轉換不能一緻,連每個句子中的平仄安排,也是不合“異音相從”的法則的。

     基于上面的叙述,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唐、宋小令的長短句形式,是在近體律詩确立之後,從《詩經·國風》以至《楚辭·九歌》和漢樂府得到某些啟示,更緊密結合當時流行曲調,經過無數民間作者的不斷嘗試,從而創立成功的。

     唐、宋小令的韻位疏密,與本曲調所顯示的感情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但它的初步發展,仍然脫不了近體詩的樣式,尤其是全用平韻的小令。

     一、隔句協韻,結句連協例: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

    何日更重遊? 白居易《憶江南》 二、上片連協,下片隔協例: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晏殊《浣溪沙》 三、上片首次連協、三四隔協,下片二三連協、四五隔協例: 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拼卻醉顔紅。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從别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晏幾道《鹧鸪天》 四、上下片皆首尾隔協,中間連協例: 夜飲東坡醒複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蘇轼《臨江仙》 五、上下片皆前隔協,後連協例: 雨暗初疑夜,風回便報晴。

    淡雲斜照着山明,細草軟沙溪路馬蹄輕。

      卯酒醒還困,仙村夢不成。

    藍橋何處覓雲英?隻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蘇轼《南歌子》 六、上片首次連協、三四隔協,下片一二三隔二句協、四五隔一句協例: 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手種堂前垂柳,别來幾度春風?  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

    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歐陽修《朝中措》 這上面六個平聲韻例,都是隔協多于連協,音節是和諧舒緩的。

    它的聲韻組織,全從近體律、絕變化而來;蛻變痕迹,是顯而易見的。

     至于平韻小令,如果連協多于隔協,那麼,它的音節就要來得緊促,适宜表達急迫低抑的情調。

     一、上片句句連協,下片除三字偶句隔協,餘皆連協例: 湘天風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虛。

    麗谯吹罷小單于,迢迢清夜徂。

      鄉夢斷,旅魂孤,峥嵘歲又除。

    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 秦觀《阮郎歸》 二、上下片皆一二三四連協,五六七隔兩句協例: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裡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鬓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轼《江城子》 三、上下片除首次句隔協,餘并連協例: 花前失卻遊春侶,獨自尋芳。

    滿目悲涼,縱有笙歌亦斷腸。

      林間戲蝶梁間燕,各自雙雙。

    忍更思量?綠樹青苔半夕陽。

     馮延巳《采桑子》 四、上下片除四五隔協,餘皆連協例: 往事隻堪哀!對景難排。

    秋風庭院藓侵階。

    一桁珠簾閑不卷,終日誰來?  金鎖已沉埋,壯氣蒿萊。

    晚涼天淨月華開。

    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李煜《浪淘沙》 五、上下片全部連協例: 短長亭,古今情。

    樓外涼蟾一暈生,雨餘秋更清。

    暮雲平,暮山橫。

    幾葉秋聲和雁聲,行人不要聽。

     萬俟詠《長相思》 六、上下片第三句透下全部連協例: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

    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生子當如孫仲謀。

     辛棄疾《南鄉子》 這上面六例,連協的多,都顯示緊迫情調;遇隔協或三句一韻處,語氣略趨舒緩,在整體中起着調劑作用。

     在整阕使用平聲韻的小令中,也有夾協仄聲短韻,自分賓主的。

    它的作用,一在使音節變得複雜美聽,二在給感情上以調節。

    略舉數例。

     一、上片或下片先協兩仄語氣透下例: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時。

    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