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論平仄四聲在詞曲結構上的安排和作用
關燈
小
中
大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這上半阕的四個五言句和下半阕的兩個五言句,拗怒都在句中;上、下阕的四個六言句,拗怒兼及句腳。
這是就對稱句來說的。
在單獨一個句子中,有如“明月幾時有”的“幾”字、“起舞弄清影”的“弄”字,都用仄聲,“不知天上宮阙”的“上”字、“阙”字,“何事長向别時圓”的“事”字、“向”字,都在偶數上連用仄聲,也都具有拗怒的感覺,能夠把語調振作起來,特别顯得有力。
在這一個調子中,有了這許多音節拗怒的句子,該要感到不夠和諧;但從整個的句腳字來看,卻都是一仄一平交替着使用,這就使拗怒中有和諧,也就是矛盾的統一。
所以這個調子的聲情,能有清壯之美,顯出剛柔相濟的妙用。
還有拗怒音節表現在句腳的。
一般适宜表達激壯感情的詞調,大多數是如此。
例如嶽飛的《滿江紅》: 怒發沖冠,憑闌處、潇潇雨歇。
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阙。
在這整個調子中,隻有“冠”“頭”“河”三字是安排在句腳的平聲,其他的句腳字全是仄聲;尤其是偶句用仄聲收腳,就好像是硬碰硬,沒有調和的餘地。
但在每個句子中間的平仄安排,卻是兩兩相間,顯得和諧美聽的。
還有《桂枝香》《賀新郎》《念奴嬌》《永遇樂》《水龍吟》這些詞調,也是适宜表達這類感情的,所以蘇、辛一派豪放詞人都樂于選用。
且看辛棄疾寫的《賀新郎》: 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卧龍諸葛。
何處飛來林間鵲?蹙踏松梢微雪。
要破帽、多添華發。
剩水殘山無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風月。
兩三雁,也蕭瑟。
佳人重約還輕别。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
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
長夜笛,莫吹裂。
在這整個調子中,句腳全部用仄聲字,就自然構成拗怒的音節。
還有許多着重在頭一字的句法,這種奇數字由于句法的變化,必得選用仄聲,最好是去聲,才能夠提挈下文,振起有力。
例如“看”“要”“被”“怅”“問”“料”六字,是絕對不能改用平聲的。
又如辛作《念奴嬌》: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
刬地東風欺客夢,一枕銀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楊系馬,此地曾輕别。
樓空人去,舊遊飛燕能說。
聞道绮陌東頭,行人長見,簾底纖纖月。
舊恨春江流不盡,新恨雲山千疊。
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裡花難折。
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發? 這上、下阕隻兩個四言對稱句是用的和諧音節;其餘的句腳字,除下片第一句外,全是仄聲。
這也就是它所以激壯的主要原因。
又如辛作《永遇樂》: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讀上聲),赢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平)老矣,尚能飯否? 這裡的句腳,隻有“山”“台”“年”三字是平聲,此外全收仄聲字。
上、下阕都是由緩轉急,由和諧轉拗怒。
“氣吞萬裡如虎”的“裡”“虎”兩字在偶數上連用仄,也與《念奴嬌》上、下阕結句用的拗法相同;不過這裡押的是上、去聲韻,使悲壯中帶沉郁,與用入聲韻的盡情發洩有所不同而已。
又如辛作《水龍吟》: 楚天千裡清秋,水随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
把吳鈎看了,闌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鲈魚堪鲙,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這裡除發端句的“秋”字、“落日樓頭”的“頭”字和“可惜流年”的“年”字用的是平聲落腳,與緊接着的下一句連起來,音節比較和婉外,其餘全是仄聲落腳,而且多數是三句或四句才押一韻,顯現出它那危苦急迫的神情。
由于用的是上、去聲韻,所以也隻适宜于表達悲壯抑塞的情感。
其中着重頭一字的句子,如“把”“盡”“倩”“揾”四字都有領起下文的作用,是絕對不能改用平聲的。
這上面幾個調子都是比較适宜表達豪情壯采或抑塞不平的感情的。
所以它那平仄四聲的安排,該以拗怒多于和諧為原則。
至于抒寫纏綿哀婉的思想感情,那就該選用和諧或低抑的曲調。
小令的例子,上面已經提到過了。
長調最和婉的,莫過于《滿庭芳》。
例如秦觀作: 碧水驚秋,黃雲凝暮,敗葉(入作平)零亂空階。
洞房人靜,斜月照徘徊。
又是重陽近也,幾處處、砧杵聲催。
西窗下,風搖翠竹,疑是故人來。
傷懷。
增怅望,新歡易失,往事難猜。
問籬邊黃菊,知為誰開?漫道愁須酒,酒未醒、愁已先回。
憑闌久,金波漸轉,白露點蒼苔。
這裡,不但“碧水驚秋,黃雲凝暮”和“新歡易失,往事難猜”,以及“籬邊黃菊,知為誰開”三處的對偶句式,都是以平對仄,音節十分和諧;所有相連的句子,在相當地位,也是平仄互換,尤其是句腳,都是前仄後平,構成通體和諧的音節。
所以,這一曲調特别适宜于表達舒徐和婉或溫柔悱恻的思想感情。
這裡面還有一個“問”字領起下面兩個四言句子,必得用仄聲;“幾處處、砧杵聲催”和“酒未醒、愁已先回”是上三、下四句法,它的平仄安排,是該第五、第七兩字平仄互用的。
還有《風流子》《望海潮》《木蘭花慢》等也都是異常和婉的調子,因為它在結構上是奇偶相生,音節上是平仄和諧的。
例如周邦彥的《風流子》: 楓林凋晚葉,關河迥、楚客慘将歸。
望一川暝霭,雁聲哀怨;半規涼月,人影參差。
酒醒後,淚花銷鳳蠟,風幕卷金泥。
砧杵韻高,喚回殘夢;绮羅香減,牽起餘悲。
亭臯分襟地,難堪處、偏是掩面牽衣。
何況怨懷長結,重見無期。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這上半阕的四個五言句和下半阕的兩個五言句,拗怒都在句中;上、下阕的四個六言句,拗怒兼及句腳。
這是就對稱句來說的。
在單獨一個句子中,有如“明月幾時有”的“幾”字、“起舞弄清影”的“弄”字,都用仄聲,“不知天上宮阙”的“上”字、“阙”字,“何事長向别時圓”的“事”字、“向”字,都在偶數上連用仄聲,也都具有拗怒的感覺,能夠把語調振作起來,特别顯得有力。
在這一個調子中,有了這許多音節拗怒的句子,該要感到不夠和諧;但從整個的句腳字來看,卻都是一仄一平交替着使用,這就使拗怒中有和諧,也就是矛盾的統一。
所以這個調子的聲情,能有清壯之美,顯出剛柔相濟的妙用。
還有拗怒音節表現在句腳的。
一般适宜表達激壯感情的詞調,大多數是如此。
例如嶽飛的《滿江紅》: 怒發沖冠,憑闌處、潇潇雨歇。
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阙。
在這整個調子中,隻有“冠”“頭”“河”三字是安排在句腳的平聲,其他的句腳字全是仄聲;尤其是偶句用仄聲收腳,就好像是硬碰硬,沒有調和的餘地。
但在每個句子中間的平仄安排,卻是兩兩相間,顯得和諧美聽的。
還有《桂枝香》《賀新郎》《念奴嬌》《永遇樂》《水龍吟》這些詞調,也是适宜表達這類感情的,所以蘇、辛一派豪放詞人都樂于選用。
且看辛棄疾寫的《賀新郎》: 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卧龍諸葛。
何處飛來林間鵲?蹙踏松梢微雪。
要破帽、多添華發。
剩水殘山無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風月。
兩三雁,也蕭瑟。
佳人重約還輕别。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
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
長夜笛,莫吹裂。
在這整個調子中,句腳全部用仄聲字,就自然構成拗怒的音節。
還有許多着重在頭一字的句法,這種奇數字由于句法的變化,必得選用仄聲,最好是去聲,才能夠提挈下文,振起有力。
例如“看”“要”“被”“怅”“問”“料”六字,是絕對不能改用平聲的。
又如辛作《念奴嬌》: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
刬地東風欺客夢,一枕銀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楊系馬,此地曾輕别。
樓空人去,舊遊飛燕能說。
聞道绮陌東頭,行人長見,簾底纖纖月。
舊恨春江流不盡,新恨雲山千疊。
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裡花難折。
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發? 這上、下阕隻兩個四言對稱句是用的和諧音節;其餘的句腳字,除下片第一句外,全是仄聲。
這也就是它所以激壯的主要原因。
又如辛作《永遇樂》: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讀上聲),赢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平)老矣,尚能飯否? 這裡的句腳,隻有“山”“台”“年”三字是平聲,此外全收仄聲字。
上、下阕都是由緩轉急,由和諧轉拗怒。
“氣吞萬裡如虎”的“裡”“虎”兩字在偶數上連用仄,也與《念奴嬌》上、下阕結句用的拗法相同;不過這裡押的是上、去聲韻,使悲壯中帶沉郁,與用入聲韻的盡情發洩有所不同而已。
又如辛作《水龍吟》: 楚天千裡清秋,水随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
把吳鈎看了,闌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鲈魚堪鲙,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這裡除發端句的“秋”字、“落日樓頭”的“頭”字和“可惜流年”的“年”字用的是平聲落腳,與緊接着的下一句連起來,音節比較和婉外,其餘全是仄聲落腳,而且多數是三句或四句才押一韻,顯現出它那危苦急迫的神情。
由于用的是上、去聲韻,所以也隻适宜于表達悲壯抑塞的情感。
其中着重頭一字的句子,如“把”“盡”“倩”“揾”四字都有領起下文的作用,是絕對不能改用平聲的。
這上面幾個調子都是比較适宜表達豪情壯采或抑塞不平的感情的。
所以它那平仄四聲的安排,該以拗怒多于和諧為原則。
至于抒寫纏綿哀婉的思想感情,那就該選用和諧或低抑的曲調。
小令的例子,上面已經提到過了。
長調最和婉的,莫過于《滿庭芳》。
例如秦觀作: 碧水驚秋,黃雲凝暮,敗葉(入作平)零亂空階。
洞房人靜,斜月照徘徊。
又是重陽近也,幾處處、砧杵聲催。
西窗下,風搖翠竹,疑是故人來。
傷懷。
增怅望,新歡易失,往事難猜。
問籬邊黃菊,知為誰開?漫道愁須酒,酒未醒、愁已先回。
憑闌久,金波漸轉,白露點蒼苔。
這裡,不但“碧水驚秋,黃雲凝暮”和“新歡易失,往事難猜”,以及“籬邊黃菊,知為誰開”三處的對偶句式,都是以平對仄,音節十分和諧;所有相連的句子,在相當地位,也是平仄互換,尤其是句腳,都是前仄後平,構成通體和諧的音節。
所以,這一曲調特别适宜于表達舒徐和婉或溫柔悱恻的思想感情。
這裡面還有一個“問”字領起下面兩個四言句子,必得用仄聲;“幾處處、砧杵聲催”和“酒未醒、愁已先回”是上三、下四句法,它的平仄安排,是該第五、第七兩字平仄互用的。
還有《風流子》《望海潮》《木蘭花慢》等也都是異常和婉的調子,因為它在結構上是奇偶相生,音節上是平仄和諧的。
例如周邦彥的《風流子》: 楓林凋晚葉,關河迥、楚客慘将歸。
望一川暝霭,雁聲哀怨;半規涼月,人影參差。
酒醒後,淚花銷鳳蠟,風幕卷金泥。
砧杵韻高,喚回殘夢;绮羅香減,牽起餘悲。
亭臯分襟地,難堪處、偏是掩面牽衣。
何況怨懷長結,重見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