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論平仄四聲在詞曲結構上的安排和作用
關燈
小
中
大
詞和曲都是所謂“倚聲之學”。
它的字句,全要依照曲調的抑揚高下,予以妥善安排。
漢民族語言,照着每個單字的發音次第,都可讀出四種不同的音調。
但這四聲,因為時代和地域的關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一般把《唐韻》系統的平、上、去、入和《中原音韻》系統的陰平、陽平、上、去都叫作四聲;又簡化為平、仄兩類,作為審音綴辭的标準。
詞和曲就是遵照這個标準,适應各個不同曲調的節奏,來安排的。
字調有剛柔、長短、輕重之分。
把每個不同性質的單字連綴成為一個句子,用來表達起伏變化的思想情感而恰如其分,便能使聽者發生美感而引起共鳴。
這便是平仄四聲在“倚聲填詞”方面的主要作用。
這平仄四聲的錯綜使用,為了表達喜、怒、哀、樂的不同情感,該作不同樣的安排,也就是要取得和諧和拗怒的矛盾的統一。
在漢民族詩歌形式的發展中,隻有詞和曲,才達到了這種境地。
詞和曲的聲韻組織,是從唐人近體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近體詩的平仄安排,是兩平兩仄相間而以雙字為準則的。
有如下列四式: (甲)五言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乙)五言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丙)七言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丁)七言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第一句就押韻,甲式該改作仄仄仄平平,乙式該改作平平仄仄平,丙式該改作仄仄平平仄仄平,丁式該改作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們看了這四個方式,它的平仄安排,是兩兩相間,各占半數的。
這就是“剛柔疊用”,取得整個聲調的和諧。
和諧是美聽的主要條件,所以照上面四種格式來寫詩歌,不管它的内容怎樣,吟誦起來,總會發生高低抑揚的節奏美的。
詞和曲都用長短參差的句子,韻位的疏密也不一緻。
它的組織形式,要比近體詩複雜而又進步得多。
但在每個句子的平仄安排上,仍是以和諧為原則的。
除了《楊柳枝》《浪淘沙》《竹枝詞》等原用七言四句,與七言近體詩幾乎完全一樣外,有的隻是加減近體詩的句數,或者把長短不齊的句子錯綜使用着;而在句子中的平仄安排,原則是不變的。
例如皇甫松的《夢江南》: 蘭燼落,屏上暗紅蕉。
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語驿邊橋。
這是雜用三、五、七言組成的形式。
除句腳字的平仄不能随便變動外,五言句隻第一字,七言句隻第一、三兩字可平可仄,這還是遵照近體詩逢雙必論的原則來安排的。
又如韋莊的《浣溪沙》: 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闌幹,想君思我錦衾寒。
咫尺畫堂深似海,憶來唯把舊書看,幾時攜手入長安? 這完全是兩首七言絕句的形式,不過減四句為三句而已。
又如歐陽修的《浪淘沙》: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
垂楊紫陌洛城東。
總是當年攜手處,遊遍芳叢。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
今年花勝去年紅。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這是雜用四、五、七言組成的形式。
它的情調比較迫促而帶有感傷氣氛,是由于韻密的緣故;而每個句子中的平仄安排,仍然是十分和諧的。
這是平韻小令,它那和諧的音節和不盡的餘韻,是與近體律、絕相仿的。
唐、宋詞的仄韻小令,雖然在每個句子中的平仄安排,也和平韻小令相仿,是兩平兩仄錯綜互用;但由于句腳字多用仄聲,往往構成一種拗怒的情調,吟唱起來,就要發生一種激越凄壯的感覺。
且看範仲淹的《禦街行》: 紛紛墜葉飄香砌。
夜寂靜,寒聲碎。
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裡。
愁腸已斷無由醉。
酒未到,先成淚。
殘燈明滅枕頭攲,谙盡孤眠滋味。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這是雜用三、四、五、六、七言組成的形式。
在每個句子中的平仄安排,除了“夜寂靜”和“酒未到”兩句全用仄聲,感到生硬外,其餘也都是平仄相間,音節和諧的。
但從整個的結構來看,除了“真珠簾卷玉樓空”和“殘燈明滅枕頭攲”兩句都是平收,與下一句的仄收連起來,仍然感到高低抑揚的諧婉音節外,其餘的句子全用仄收。
這就構成一種拗怒的音節,适宜表達悲涼怨慕的柔情。
再看李清照的《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最末的三個句子,和範仲淹的“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不但内容相仿,連字面也差不多;但在音節上說來,兩者是截然殊緻的。
這内容和形式的關系,是與字調的安排分不開的。
要想構成每個句子中的和諧音節,必得兩平兩仄交互使用,這是一個原則性的問題。
但在整體中,又常是應用“奇偶相生”的法則,每一個曲調,總得用上一些對稱的句子。
在這一類構成對稱的形式中,如果它的相當地位不是平仄交互使用,就會構成拗怒的音節。
這對表達起伏變化的不同情感,有着非常重大的關系。
不論在小令或長調中,都随手可以找出許多例證來。
凡是适宜表達激昂豪壯的思想感情的曲調,它的平仄安排,就得注意和諧與拗怒的矛盾的統一。
例如辛棄疾的《破陣子》: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這個調子的上、下阕,完全是相同的。
兩個六言句和兩個七言句都構成了對稱的形式。
但六言偶句的平仄安排是和諧的,七言偶句的平仄安排卻是拗怒的。
前者構成舒緩的情調,後者構成激越的情調。
這就與它所表達的激壯慷慨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緊密結合起來,使人感到作者的英雄氣概,躍然紙上。
這種拗怒音節,是表現在句子中間的。
長調中的《水調歌頭》,所以适宜表達豪放悲壯的思想感情,也是屬于這一類的。
例如蘇轼作: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
它的字句,全要依照曲調的抑揚高下,予以妥善安排。
漢民族語言,照着每個單字的發音次第,都可讀出四種不同的音調。
但這四聲,因為時代和地域的關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一般把《唐韻》系統的平、上、去、入和《中原音韻》系統的陰平、陽平、上、去都叫作四聲;又簡化為平、仄兩類,作為審音綴辭的标準。
詞和曲就是遵照這個标準,适應各個不同曲調的節奏,來安排的。
字調有剛柔、長短、輕重之分。
把每個不同性質的單字連綴成為一個句子,用來表達起伏變化的思想情感而恰如其分,便能使聽者發生美感而引起共鳴。
這便是平仄四聲在“倚聲填詞”方面的主要作用。
這平仄四聲的錯綜使用,為了表達喜、怒、哀、樂的不同情感,該作不同樣的安排,也就是要取得和諧和拗怒的矛盾的統一。
在漢民族詩歌形式的發展中,隻有詞和曲,才達到了這種境地。
詞和曲的聲韻組織,是從唐人近體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近體詩的平仄安排,是兩平兩仄相間而以雙字為準則的。
有如下列四式: (甲)五言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乙)五言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丙)七言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丁)七言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第一句就押韻,甲式該改作仄仄仄平平,乙式該改作平平仄仄平,丙式該改作仄仄平平仄仄平,丁式該改作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們看了這四個方式,它的平仄安排,是兩兩相間,各占半數的。
這就是“剛柔疊用”,取得整個聲調的和諧。
和諧是美聽的主要條件,所以照上面四種格式來寫詩歌,不管它的内容怎樣,吟誦起來,總會發生高低抑揚的節奏美的。
詞和曲都用長短參差的句子,韻位的疏密也不一緻。
它的組織形式,要比近體詩複雜而又進步得多。
但在每個句子的平仄安排上,仍是以和諧為原則的。
除了《楊柳枝》《浪淘沙》《竹枝詞》等原用七言四句,與七言近體詩幾乎完全一樣外,有的隻是加減近體詩的句數,或者把長短不齊的句子錯綜使用着;而在句子中的平仄安排,原則是不變的。
例如皇甫松的《夢江南》: 蘭燼落,屏上暗紅蕉。
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語驿邊橋。
這是雜用三、五、七言組成的形式。
除句腳字的平仄不能随便變動外,五言句隻第一字,七言句隻第一、三兩字可平可仄,這還是遵照近體詩逢雙必論的原則來安排的。
又如韋莊的《浣溪沙》: 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闌幹,想君思我錦衾寒。
咫尺畫堂深似海,憶來唯把舊書看,幾時攜手入長安? 這完全是兩首七言絕句的形式,不過減四句為三句而已。
又如歐陽修的《浪淘沙》: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
垂楊紫陌洛城東。
總是當年攜手處,遊遍芳叢。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
今年花勝去年紅。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這是雜用四、五、七言組成的形式。
它的情調比較迫促而帶有感傷氣氛,是由于韻密的緣故;而每個句子中的平仄安排,仍然是十分和諧的。
這是平韻小令,它那和諧的音節和不盡的餘韻,是與近體律、絕相仿的。
唐、宋詞的仄韻小令,雖然在每個句子中的平仄安排,也和平韻小令相仿,是兩平兩仄錯綜互用;但由于句腳字多用仄聲,往往構成一種拗怒的情調,吟唱起來,就要發生一種激越凄壯的感覺。
且看範仲淹的《禦街行》: 紛紛墜葉飄香砌。
夜寂靜,寒聲碎。
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裡。
愁腸已斷無由醉。
酒未到,先成淚。
殘燈明滅枕頭攲,谙盡孤眠滋味。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這是雜用三、四、五、六、七言組成的形式。
在每個句子中的平仄安排,除了“夜寂靜”和“酒未到”兩句全用仄聲,感到生硬外,其餘也都是平仄相間,音節和諧的。
但從整個的結構來看,除了“真珠簾卷玉樓空”和“殘燈明滅枕頭攲”兩句都是平收,與下一句的仄收連起來,仍然感到高低抑揚的諧婉音節外,其餘的句子全用仄收。
這就構成一種拗怒的音節,适宜表達悲涼怨慕的柔情。
再看李清照的《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最末的三個句子,和範仲淹的“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不但内容相仿,連字面也差不多;但在音節上說來,兩者是截然殊緻的。
這内容和形式的關系,是與字調的安排分不開的。
要想構成每個句子中的和諧音節,必得兩平兩仄交互使用,這是一個原則性的問題。
但在整體中,又常是應用“奇偶相生”的法則,每一個曲調,總得用上一些對稱的句子。
在這一類構成對稱的形式中,如果它的相當地位不是平仄交互使用,就會構成拗怒的音節。
這對表達起伏變化的不同情感,有着非常重大的關系。
不論在小令或長調中,都随手可以找出許多例證來。
凡是适宜表達激昂豪壯的思想感情的曲調,它的平仄安排,就得注意和諧與拗怒的矛盾的統一。
例如辛棄疾的《破陣子》: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這個調子的上、下阕,完全是相同的。
兩個六言句和兩個七言句都構成了對稱的形式。
但六言偶句的平仄安排是和諧的,七言偶句的平仄安排卻是拗怒的。
前者構成舒緩的情調,後者構成激越的情調。
這就與它所表達的激壯慷慨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緊密結合起來,使人感到作者的英雄氣概,躍然紙上。
這種拗怒音節,是表現在句子中間的。
長調中的《水調歌頭》,所以适宜表達豪放悲壯的思想感情,也是屬于這一類的。
例如蘇轼作: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