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論明清傳奇

關燈
“傳奇”這一名稱和它的實質有過多次變化。

    唐人把短篇小說叫作傳奇;宋、元人的諸宮調和雜劇,在當時也都有過傳奇的名目。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的《餘論》中考證得很詳細。

    把劇本的篇幅較長者稱作傳奇,與雜劇對立,是在明代開始。

    清乾隆間,黃文旸編《曲海總目》,分宋、元以來劇本為雜劇、傳奇兩類;這傳奇的名稱,才專為大本戲曲所獨有。

    但在王國維著《曲錄》中又把董解元《西廂》和王伯成《天寶遺事》兩本諸宮調以及王實甫《西廂記》五本雜劇,都歸入傳奇類,不是很妥當的。

     一般研究傳奇劇本的,首先總得數到高則誠的《琵琶記》。

    則誠是永嘉平陽(今浙江溫州)人,而永嘉實為南戲的發源地。

    祝允明《猥談》說:“南戲出于宣和之後,南渡之際,謂之溫州雜劇。

    ”到了元代,南戲和北雜劇并行。

    高則誠寫《琵琶記》,當在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以後。

    它和所謂四大傳奇的“荊、劉、拜、殺”,時代相差不遠。

    《琵琶記》寫的是趙五娘和蔡伯喈的故事。

    在第一出的下場詩中有“有貞有烈趙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的句子,宣揚了封建道德,是該批判的。

    但它的結構和描寫手法,藝術性是相當高的。

    它善于運用樸素的語言,借趙五娘的口,反映出了封建社會無數善良婦女的悲慘命運。

    例如《糟糠自厭》一出中趙五娘唱: 〔孝順歌〕嘔得我肝腸痛,珠淚垂,喉嚨尚兀自牢嗄住。

    糠那!你遭砻被舂杵,篩你,簸揚你,吃盡控持。

    好似奴家身狼狽,千辛萬苦皆經曆。

    苦人吃着苦味,兩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

     〔前腔〕糠和米本是相依倚,被簸揚作兩處飛。

    一賤與一貴,好似奴家與夫婿,終無見期。

    丈夫,你便是米呵!米在他方沒尋處。

    奴家恰便似糠呵!怎的把糠來救得人饑餒?好似兒夫出去,怎的教奴供膳得公婆甘旨? 〔前腔〕思量我生無益,死又值甚的?不如忍饑死了為怨鬼。

    隻一件,公婆老年紀,靠奴家相依倚。

    隻得苟活片時。

    片時苟活雖容易,到底日久也難相聚。

    漫把糠來相比。

    這糠呵,尚兀自有人吃。

    奴家的骨頭,知他埋在何處! 還有《祝發買葬》一出中趙五娘唱: 〔梅花塘〕賣頭發,買的休論價。

    念我受饑荒,囊箧無些個。

    丈夫出去,那堪連喪了公婆!沒奈何,隻得剪頭發資送他。

    呀,怎的都沒人買? 〔香柳娘〕看青絲細發,看青絲細發,剪來堪愛,如何賣也沒人買!這饑荒死喪,這饑荒死喪!怎叫我女裙钗,當得恁狼狽?況連朝受餒,況連朝受餒!我的腳兒怎擡?其實難捱。

     〔前腔〕往前街後街,往前街後街,并無人睬。

    我待再叫一聲,咽喉氣噎,無如之奈!苦!我如今便死,我如今便死。

    暴露兩屍骸,誰人與遮蓋?天那,我到底也隻是個死!将頭發去賣,将頭發去賣。

    賣了把公婆葬埋,奴便死何害! 這些話寫來都相當真實,隻是用韻很雜,大概夾了不少方音吧。

    再者它在另一環境中的描寫,卻又風流旖旎,采藻缤紛。

    例如《中秋望月》一出中,蔡伯喈和牛小姐遞唱: 〔念奴嬌引〕(貼上)楚天過雨,正波澄木落,秋容光淨。

    誰駕玉輪來海底?碾破琉璃千頃。

    環佩風清,笙箫露冷,人在清虛境。

    (淨、醜)真珠簾卷,庾樓無限佳興。

     〔念奴嬌序〕(貼)萬裡長空,見婵娟可愛,全無一點纖凝。

    十二闌幹光滿處,涼浸珠箔銀屏。

    偏稱,身在瑤台,笑斟玉斝,人生幾見此佳景?(合)唯願取年年此夜,人月雙清。

     〔前腔〕(生)孤影,南枝乍冷。

    見烏鵲缥缈驚飛,栖止不定。

    萬點蒼山,何處是修竹吾廬三徑?追首,丹桂曾攀,嫦娥相愛,故人千裡漫同情。

    (合)唯願取年年此夜,人月雙清。

     〔古輪台〕(淨)閑評,月有圓缺陰晴。

    人世上有離合悲歡,從來不定。

    深院閑庭,處處有清光相映。

    也有得意人人,兩情暢詠。

    也有獨守長門伴孤另,君恩不幸。

    (醜)有廣寒仙子娉婷,孤眠長夜,如何捱得更闌寂靜!此事果無憑。

    但願人長久,小樓玩月共同登。

     〔餘文〕(衆)聲哀訴,促織鳴。

    (貼)俺這裡歡娛未罄。

    (生)他幾處寒衣織未成。

     把這幾段清麗詞句與趙五娘唱的樸素語言相比,恰恰映出兩種不同環境、兩種異樣心情。

    王世貞說得好:“則誠所以冠絕諸劇者,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

    其體貼人情處,委曲必盡,描寫物态,仿佛如生,問答之際,了不見扭造,所以佳耳。

    ”(《藝苑卮言》)在南曲傳奇中,《琵琶記》自有其存在價值。

    近人多據陸遊《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詩“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

    身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認為這故事是南宋以來民間的說唱文學,高則誠不過在集體創作的基礎上,予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