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論元雜劇
關燈
小
中
大
埋名,逃難去來。
”四口兒出的城門,望着東南上慌忙而走。
早是意急心慌情冗冗,又值天昏地暗雨漣漣。
(小末雲)火燒了房廊屋舍,家緣家計都燒的無有了。
這四口兒可往那裡去?你再細細地說唱者,我多有賞錢與你。
(副旦唱) 〔六轉〕我隻見黑黯黯天涯雲布,更那堪濕淋淋傾盆驟雨!早是那窄窄狹狹、溝溝塹塹路崎岖,知奔向何方所?猶喜的潇潇灑灑、斷斷續續、出出律律、忽忽噜噜,陰雲開處,我隻見霍霍閃閃電光星炷。
怎禁那蕭蕭瑟瑟風,點點滴滴雨,送的來高高下下,凹凹凸凸,一搭模糊!早做了撲撲簌簌、濕濕漉漉,疏林人物。
倒與他妝就了一幅昏昏慘慘潇湘水墨圖。
(雲)須臾之間,雲開雨住。
隻見那晴光萬裡雲西去,洛河一派水東流。
行至洛河岸側,又無擺渡船隻,四口兒愁做一團,苦做一塊。
果然道:天無絕人之路。
隻見那東北上,搖下一隻船來。
豈知這船不是收命的船,倒是納命的船。
原來正是奸夫與那淫婦相約,一壁附耳低言:“你若算了我的男兒,我便跟随你去。
”(小末雲)那四口兒來到洛河岸邊,既是有了渡船,這命就該活了。
怎麼又是淫婦奸夫預先約下,要算計這個人來?(副旦唱) 〔七轉〕河岸上和誰講話?向前去親身問他。
隻說道奸夫是船家,猛将咱家長喉嚨掐,磕搭地揪住頭發。
我是個婆娘,怎生救拔?也是他合亡化,撲冬的命掩黃泉下;将李春郎的父親,隻向那翻滾滾波心水淹殺。
(雲)李彥和河内身亡。
張三姑争忍不過,比時向前,将賊漢扯住絲縧,連叫道:“地方,有殺人賊,殺人賊!”倒被那奸夫把咱勒死。
不想岸上閃過一隊人馬來。
為頭的官人怎麼打扮?(小末雲)那奸夫把李彥和推在河裡,那三姑和那小的,可怎麼了也?(副旦唱) 〔八轉〕據一表儀容非俗,打扮的諸餘裡俏簇,繡雲胸背雁銜蘆。
他系一條兔鹘,兔鹘海斜皮,偏宜襯連珠,都是那無瑕的荊山玉。
整身軀也麼哥缯,髭須也麼哥打着鬓胡。
走犬飛鷹,架着雕鹘。
恰圍場過去,過去,折跑盤旋,驟着龍駒,端的個疾似流星度。
那風流也麼哥,恰渾如也麼哥,恰渾如和番的昭君出塞圖。
(雲)比時小孩兒高叫道:“救人咱!”那官人是個行軍千戶,他下馬詢問所以,我三姑訴說前事。
那官人說:“既然他父母亡化了,留下這小的,不如賣與我做個義子,恩養的長立成人,與他父母報恨雪冤。
”他随身有文房四寶,我便寫與他年月日時。
(小末雲)那官人救活了你的性命,你怎麼就将孩兒賣與那官人去了?你可慢慢地說者。
(副旦唱) 〔九轉〕便寫與生時年紀,不曾道差了半米。
未落筆花箋上淚珠垂,長籲氣呵軟了毛錐,恓惶淚滴滿了端溪。
(小末雲)他去了多少時也?(副旦唱)十三年不知個信息。
(小末雲)那時這小的幾歲了?(副旦唱)相别時恰才七歲。
(小末雲)如今該多少年紀也?(副旦唱)他如今剛二十。
(小末雲)你可曉的他在那裡?(副旦唱)恰便似大海内沉石。
(小末雲)你記的在那裡與他分别來?(副旦唱)俺在那洛河岸上兩分離,知他在江南也塞北?(小末雲)你那小的有什麼記認處?(副旦唱)俺孩兒福相貌,雙耳過肩墜。
(小末雲)再有甚麼記認?(副旦雲)有,有,有。
(唱)胸前一點朱砂記。
(小末雲)他祖居在何處?(副旦唱)他祖居在長安解庫省衙西。
(小末雲)他小名喚作什麼?(副旦唱)那孩兒小名喚作春郎身姓李。
在定型的雜劇中,插進這一大段說唱形式,是非常出色的。
它的每一支曲子,可以自由換韻,與一般雜劇唱詞規定每折自成一套、全押同部韻腳到底的,面目全然不同。
從它的開場白和第一段唱詞看來,當時以賣唱謀生活的女叫花,也得學會一套特殊形式的說唱詞:有兒女風情,也有曆史故事。
這是研究曲藝發展史者所應加以重視的。
元雜劇多以本色語擅勝場,也就是采集人民口頭語言,給以加工提煉,使其有抑揚抗墜的節奏,用來表演各個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動和種種社會情态,恰如其分地刻畫出來。
這類文學語言,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明人也愛寫雜劇。
但比起元初作家來,就覺得前者樸素自然,後者不免矯揉造作,相差太遠了。
其間較為出色的作家的作品,如康海的《中山狼》、徐渭的《四聲猿》,是值得一提的。
《中山狼》罵盡了一批忘恩負義、人面獸心的壞人,也提示了對敵鬥争不能存有絲毫仁慈的道理。
且看它最後一折東郭先生的唱詞: 〔雁兒落〕俺為他沖寒忍肚饑,俺為他膽顫心驚碎。
把他來無情認有情,博得個冷氣淘熱氣。
等到老丈人把狼騙進囊裡,縛了起來,教東郭先生趕緊抽出佩刀,把狼殺掉。
東郭先生還是這樣說: 丈人!隻都是俺的晦氣。
那中山狼且放他去罷! 那老丈人拍拍掌,笑了起來,一邊說: 這般負恩的禽獸,還不忍殺害他。
雖然是你一念的仁心,卻不做了愚人麼? 東郭先生不勝感慨地說: 丈人!那世上負恩的盡多,何止這一個中山狼麼? 接着又唱: 〔沽美酒〕休道是這貪狼反面皮,俺隻怕盡世裡把心虧。
少什麼短箭難防暗裡随,把恩情翻成仇敵,隻落得自傷悲。
康海是一個豪放派的散曲作家。
徐渭才華超邁,對戲曲也有深入的了解。
但雜劇到了元末、明初,已成強弩之末,雖有豪傑之士,也就很難超出前人。
所以講到這一行,自然隻有元初期的作家才是值得學習的。
”四口兒出的城門,望着東南上慌忙而走。
早是意急心慌情冗冗,又值天昏地暗雨漣漣。
(小末雲)火燒了房廊屋舍,家緣家計都燒的無有了。
這四口兒可往那裡去?你再細細地說唱者,我多有賞錢與你。
(副旦唱) 〔六轉〕我隻見黑黯黯天涯雲布,更那堪濕淋淋傾盆驟雨!早是那窄窄狹狹、溝溝塹塹路崎岖,知奔向何方所?猶喜的潇潇灑灑、斷斷續續、出出律律、忽忽噜噜,陰雲開處,我隻見霍霍閃閃電光星炷。
怎禁那蕭蕭瑟瑟風,點點滴滴雨,送的來高高下下,凹凹凸凸,一搭模糊!早做了撲撲簌簌、濕濕漉漉,疏林人物。
倒與他妝就了一幅昏昏慘慘潇湘水墨圖。
(雲)須臾之間,雲開雨住。
隻見那晴光萬裡雲西去,洛河一派水東流。
行至洛河岸側,又無擺渡船隻,四口兒愁做一團,苦做一塊。
果然道:天無絕人之路。
隻見那東北上,搖下一隻船來。
豈知這船不是收命的船,倒是納命的船。
原來正是奸夫與那淫婦相約,一壁附耳低言:“你若算了我的男兒,我便跟随你去。
”(小末雲)那四口兒來到洛河岸邊,既是有了渡船,這命就該活了。
怎麼又是淫婦奸夫預先約下,要算計這個人來?(副旦唱) 〔七轉〕河岸上和誰講話?向前去親身問他。
隻說道奸夫是船家,猛将咱家長喉嚨掐,磕搭地揪住頭發。
我是個婆娘,怎生救拔?也是他合亡化,撲冬的命掩黃泉下;将李春郎的父親,隻向那翻滾滾波心水淹殺。
(雲)李彥和河内身亡。
張三姑争忍不過,比時向前,将賊漢扯住絲縧,連叫道:“地方,有殺人賊,殺人賊!”倒被那奸夫把咱勒死。
不想岸上閃過一隊人馬來。
為頭的官人怎麼打扮?(小末雲)那奸夫把李彥和推在河裡,那三姑和那小的,可怎麼了也?(副旦唱) 〔八轉〕據一表儀容非俗,打扮的諸餘裡俏簇,繡雲胸背雁銜蘆。
他系一條兔鹘,兔鹘海斜皮,偏宜襯連珠,都是那無瑕的荊山玉。
整身軀也麼哥缯,髭須也麼哥打着鬓胡。
走犬飛鷹,架着雕鹘。
恰圍場過去,過去,折跑盤旋,驟着龍駒,端的個疾似流星度。
那風流也麼哥,恰渾如也麼哥,恰渾如和番的昭君出塞圖。
(雲)比時小孩兒高叫道:“救人咱!”那官人是個行軍千戶,他下馬詢問所以,我三姑訴說前事。
那官人說:“既然他父母亡化了,留下這小的,不如賣與我做個義子,恩養的長立成人,與他父母報恨雪冤。
”他随身有文房四寶,我便寫與他年月日時。
(小末雲)那官人救活了你的性命,你怎麼就将孩兒賣與那官人去了?你可慢慢地說者。
(副旦唱) 〔九轉〕便寫與生時年紀,不曾道差了半米。
未落筆花箋上淚珠垂,長籲氣呵軟了毛錐,恓惶淚滴滿了端溪。
(小末雲)他去了多少時也?(副旦唱)十三年不知個信息。
(小末雲)那時這小的幾歲了?(副旦唱)相别時恰才七歲。
(小末雲)如今該多少年紀也?(副旦唱)他如今剛二十。
(小末雲)你可曉的他在那裡?(副旦唱)恰便似大海内沉石。
(小末雲)你記的在那裡與他分别來?(副旦唱)俺在那洛河岸上兩分離,知他在江南也塞北?(小末雲)你那小的有什麼記認處?(副旦唱)俺孩兒福相貌,雙耳過肩墜。
(小末雲)再有甚麼記認?(副旦雲)有,有,有。
(唱)胸前一點朱砂記。
(小末雲)他祖居在何處?(副旦唱)他祖居在長安解庫省衙西。
(小末雲)他小名喚作什麼?(副旦唱)那孩兒小名喚作春郎身姓李。
在定型的雜劇中,插進這一大段說唱形式,是非常出色的。
它的每一支曲子,可以自由換韻,與一般雜劇唱詞規定每折自成一套、全押同部韻腳到底的,面目全然不同。
從它的開場白和第一段唱詞看來,當時以賣唱謀生活的女叫花,也得學會一套特殊形式的說唱詞:有兒女風情,也有曆史故事。
這是研究曲藝發展史者所應加以重視的。
元雜劇多以本色語擅勝場,也就是采集人民口頭語言,給以加工提煉,使其有抑揚抗墜的節奏,用來表演各個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動和種種社會情态,恰如其分地刻畫出來。
這類文學語言,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明人也愛寫雜劇。
但比起元初作家來,就覺得前者樸素自然,後者不免矯揉造作,相差太遠了。
其間較為出色的作家的作品,如康海的《中山狼》、徐渭的《四聲猿》,是值得一提的。
《中山狼》罵盡了一批忘恩負義、人面獸心的壞人,也提示了對敵鬥争不能存有絲毫仁慈的道理。
且看它最後一折東郭先生的唱詞: 〔雁兒落〕俺為他沖寒忍肚饑,俺為他膽顫心驚碎。
把他來無情認有情,博得個冷氣淘熱氣。
等到老丈人把狼騙進囊裡,縛了起來,教東郭先生趕緊抽出佩刀,把狼殺掉。
東郭先生還是這樣說: 丈人!隻都是俺的晦氣。
那中山狼且放他去罷! 那老丈人拍拍掌,笑了起來,一邊說: 這般負恩的禽獸,還不忍殺害他。
雖然是你一念的仁心,卻不做了愚人麼? 東郭先生不勝感慨地說: 丈人!那世上負恩的盡多,何止這一個中山狼麼? 接着又唱: 〔沽美酒〕休道是這貪狼反面皮,俺隻怕盡世裡把心虧。
少什麼短箭難防暗裡随,把恩情翻成仇敵,隻落得自傷悲。
康海是一個豪放派的散曲作家。
徐渭才華超邁,對戲曲也有深入的了解。
但雜劇到了元末、明初,已成強弩之末,雖有豪傑之士,也就很難超出前人。
所以講到這一行,自然隻有元初期的作家才是值得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