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論元雜劇
關燈
小
中
大
鐵心腸。
鐵心腸,也愁淚滴千行。
美人圖今夜挂昭陽,我那裡供養,便是我高燒銀燭照紅妝。
〔鴛鴦煞〕我煞大臣行說一個推辭謊,又則怕筆尖兒那夥編修講。
不見他花朵兒精神,怎趁那草地裡風光?唱道伫立多時,徘徊半晌,猛聽的塞雁南翔,呀呀的聲嘹亮,卻原來滿目牛羊,是兀那載離恨的氈車半坡裡響。
它刻畫了這個懦弱皇帝的悲痛心情,語氣越轉越緊,尤其是《梅花酒》一曲,繁音促節,使讀者不免為之蕩氣回腸,低回不盡。
《梧桐雨》是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替洪升的《長生殿》傳奇打下了基礎。
它把白居易《長恨歌》中“秋雨梧桐葉落時”一句話,演化成為下面一段唱詞: 〔蠻姑兒〕懊惱,窨約,驚我來的又不是樓頭過雁,砌下寒蛩,檐前玉馬,架上金雞,是兀那窗兒外梧桐上雨潇潇。
一聲聲灑殘葉,一點點滴寒梢,會把愁人定虐。
〔滾繡球〕這雨呵,又不是救旱苗,潤枯草,灑開花萼。
誰望道秋雨如膏,向青翠條,碧玉梢,碎聲兒剝,增百十倍歇和芭蕉。
子管裡珠連玉散飄千顆,平白地瀽甕番盆下一宵,惹的人心焦。
〔叨叨令〕一會價緊呵,似玉盤中萬顆珍珠落。
一會價響呵,似玳筵前兒簇笙歌鬧。
一會價清呵,似翠岩頭一派寒泉瀑。
一會價猛呵,似繡旗下數面征鼙操。
兀的不惱殺人也麼哥!兀的不惱殺人也麼哥!則被他諸般兒雨聲相聒噪。
〔倘秀才〕這雨一陣陣打梧桐葉凋,一點點滴人心碎了。
枉着金井銀床緊圍繞,隻好把潑枝葉做柴燒,鋸倒。
這把楊妃死後、明皇移居西内時的寂寞無聊情緒,刻畫得異常細緻。
明皇的晚景,不但喪失了心愛的楊妃,還要受兒子(肅宗)的悶氣,無異度着幽囚生活,一肚子的牢騷,除掉埋怨無情的梧桐秋雨外,也就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這下面還有三支曲子,也是描寫聽雨心情,一氣到底。
可惜鋪張得太過些,也不免“掉書袋”的習氣。
馬緻遠、白樸諸人趕不上關漢卿,這大概是原因之一吧? 王實甫的《西廂記》,在元人雜劇中,是一個規模最大的劇本。
它一直盛行了好幾百年,影響到各地方劇種和說唱文學。
它在中國和世界劇壇的評價,都是很高的。
有人說它是王實甫和關漢卿的合作。
兩人生在同一時代,又同為大都人,不論是王作關續,或者關作王續,都屬可能。
我們不必費很多心力去考證。
崔、張戀愛故事,從《董解元西廂記》,進一步發展成為王實甫的《西廂記》雜劇,無論在結構上、辭藻上,都更趨于完整。
它的描寫手法,是十分巧妙的。
且看第二本第四折莺莺聽琴時的那段唱詞: 〔天淨沙〕莫不是步搖得寶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環珮丁冬?莫不是鐵馬兒檐前驟風?莫不是金鈎雙鞚,吉丁當敲響簾栊? 〔調笑令〕莫不是梵王宮,夜撞鐘?莫不是疏竹潇潇曲檻中?莫不是牙尺剪刀聲相送?莫不是漏聲長滴響壺銅?潛身再聽在牆角東,原來是近西廂理結絲桐。
〔秃厮兒〕其聲壯,似鐵騎刀槍冗冗。
其聲幽,似落花流水溶溶。
其聲高,似風清月朗鶴唳空。
其聲低,似聽兒女語,小窗中,喁喁。
〔聖藥王〕他那裡思不窮,我這裡意已通,嬌鸾雛鳳失雌雄。
他曲未終,我意轉濃,争奈伯勞飛燕各西東:盡在不言中。
他用許多比喻來摹寫琴聲,使它形象化。
這比白居易《琵琶行》的刻畫琵琶聲調和韓愈《聽穎師彈琴》詩的描寫琴音,更加豐富多彩。
鄭光祖是第二期的作家。
他和關漢卿、馬緻遠、白仁甫并稱元雜劇四大家。
他寫的《倩女離魂》,也是一個被人重視的劇本。
且看那個魂已跟王文舉去京應試後的倩女,卧病在床,仿佛患了精神病似的。
梅香把她扶了起來,她唱着: 〔中呂粉蝶兒〕自執手臨歧,空留下這場憔悴。
想人生最苦别離。
說話處少精神,睡卧處無颠倒,茶飯上不知滋味。
似這般廢寝忘食,折挫得一日瘦如一日。
〔醉春風〕空服遍眩藥不能痊,知他這腤病何日起?要好時,直等的見他時,也隻為這症候因他上得,得。
一會家缥缈呵,忘了魂靈;一會家精細呵,使着軀殼;一會家混沌呵,不知天地。
〔迎仙客〕日長也愁更長,紅稀也信尤稀,春歸也奄然人未歸。
我則道相别也數十年,我則道相隔着幾萬裡。
為數歸期,則那竹院裡刻遍琅玕翠。
這把一個患相思病的深閨少女描畫得多麼深刻細緻! 這四大家之外,還有寫《李逵負荊》的康進之,前面已略略談過了。
在整個劇本中,他把李逵這樣一個貧農出身者的高貴品質,以及他那見義勇為而又勇于認錯的英雄氣概,都很形象地刻畫出來了。
且看李逵自聽了王林說起他那女兒被假宋江劫去做壓寨夫人的話之後,回到聚義堂上,見到宋江,不由分說地破口大罵,随口唱着: 〔正宮端正好〕抖擻着黑精神,紮煞開黃髭,則今番不許收拾。
俺可也摩拳擦掌,行行裡按不住莽撞心頭氣。
〔滾繡球〕宋江,這是甚所為,甚道理?不知他主着何意,激的我怒氣如雷。
可不道他是誰,我是誰。
俺兩個半生來豈有些嫌隙?到今日卻做了日月交食。
不争幾句閑言語,我則怕惡識多年舊面皮,輾轉猜疑。
〔滾繡球〕俺哥哥要娶妻,這秃厮(指魯智深)會做媒。
原來個梁山泊有天無日。
就恨不斫倒這一面黃旗。
你(指吳用)道我忒口快,忒心直,還待要獻勤出力。
則不如做個會六親慶喜的筵席。
走不了你個撮合山師父唐三藏,更和這新女婿郎君,哎你個柳盜跖,看那個便宜?
鐵心腸,也愁淚滴千行。
美人圖今夜挂昭陽,我那裡供養,便是我高燒銀燭照紅妝。
〔鴛鴦煞〕我煞大臣行說一個推辭謊,又則怕筆尖兒那夥編修講。
不見他花朵兒精神,怎趁那草地裡風光?唱道伫立多時,徘徊半晌,猛聽的塞雁南翔,呀呀的聲嘹亮,卻原來滿目牛羊,是兀那載離恨的氈車半坡裡響。
它刻畫了這個懦弱皇帝的悲痛心情,語氣越轉越緊,尤其是《梅花酒》一曲,繁音促節,使讀者不免為之蕩氣回腸,低回不盡。
《梧桐雨》是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替洪升的《長生殿》傳奇打下了基礎。
它把白居易《長恨歌》中“秋雨梧桐葉落時”一句話,演化成為下面一段唱詞: 〔蠻姑兒〕懊惱,窨約,驚我來的又不是樓頭過雁,砌下寒蛩,檐前玉馬,架上金雞,是兀那窗兒外梧桐上雨潇潇。
一聲聲灑殘葉,一點點滴寒梢,會把愁人定虐。
〔滾繡球〕這雨呵,又不是救旱苗,潤枯草,灑開花萼。
誰望道秋雨如膏,向青翠條,碧玉梢,碎聲兒剝,增百十倍歇和芭蕉。
子管裡珠連玉散飄千顆,平白地瀽甕番盆下一宵,惹的人心焦。
〔叨叨令〕一會價緊呵,似玉盤中萬顆珍珠落。
一會價響呵,似玳筵前兒簇笙歌鬧。
一會價清呵,似翠岩頭一派寒泉瀑。
一會價猛呵,似繡旗下數面征鼙操。
兀的不惱殺人也麼哥!兀的不惱殺人也麼哥!則被他諸般兒雨聲相聒噪。
〔倘秀才〕這雨一陣陣打梧桐葉凋,一點點滴人心碎了。
枉着金井銀床緊圍繞,隻好把潑枝葉做柴燒,鋸倒。
這把楊妃死後、明皇移居西内時的寂寞無聊情緒,刻畫得異常細緻。
明皇的晚景,不但喪失了心愛的楊妃,還要受兒子(肅宗)的悶氣,無異度着幽囚生活,一肚子的牢騷,除掉埋怨無情的梧桐秋雨外,也就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這下面還有三支曲子,也是描寫聽雨心情,一氣到底。
可惜鋪張得太過些,也不免“掉書袋”的習氣。
馬緻遠、白樸諸人趕不上關漢卿,這大概是原因之一吧? 王實甫的《西廂記》,在元人雜劇中,是一個規模最大的劇本。
它一直盛行了好幾百年,影響到各地方劇種和說唱文學。
它在中國和世界劇壇的評價,都是很高的。
有人說它是王實甫和關漢卿的合作。
兩人生在同一時代,又同為大都人,不論是王作關續,或者關作王續,都屬可能。
我們不必費很多心力去考證。
崔、張戀愛故事,從《董解元西廂記》,進一步發展成為王實甫的《西廂記》雜劇,無論在結構上、辭藻上,都更趨于完整。
它的描寫手法,是十分巧妙的。
且看第二本第四折莺莺聽琴時的那段唱詞: 〔天淨沙〕莫不是步搖得寶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環珮丁冬?莫不是鐵馬兒檐前驟風?莫不是金鈎雙鞚,吉丁當敲響簾栊? 〔調笑令〕莫不是梵王宮,夜撞鐘?莫不是疏竹潇潇曲檻中?莫不是牙尺剪刀聲相送?莫不是漏聲長滴響壺銅?潛身再聽在牆角東,原來是近西廂理結絲桐。
〔秃厮兒〕其聲壯,似鐵騎刀槍冗冗。
其聲幽,似落花流水溶溶。
其聲高,似風清月朗鶴唳空。
其聲低,似聽兒女語,小窗中,喁喁。
〔聖藥王〕他那裡思不窮,我這裡意已通,嬌鸾雛鳳失雌雄。
他曲未終,我意轉濃,争奈伯勞飛燕各西東:盡在不言中。
他用許多比喻來摹寫琴聲,使它形象化。
這比白居易《琵琶行》的刻畫琵琶聲調和韓愈《聽穎師彈琴》詩的描寫琴音,更加豐富多彩。
鄭光祖是第二期的作家。
他和關漢卿、馬緻遠、白仁甫并稱元雜劇四大家。
他寫的《倩女離魂》,也是一個被人重視的劇本。
且看那個魂已跟王文舉去京應試後的倩女,卧病在床,仿佛患了精神病似的。
梅香把她扶了起來,她唱着: 〔中呂粉蝶兒〕自執手臨歧,空留下這場憔悴。
想人生最苦别離。
說話處少精神,睡卧處無颠倒,茶飯上不知滋味。
似這般廢寝忘食,折挫得一日瘦如一日。
〔醉春風〕空服遍眩藥不能痊,知他這腤病何日起?要好時,直等的見他時,也隻為這症候因他上得,得。
一會家缥缈呵,忘了魂靈;一會家精細呵,使着軀殼;一會家混沌呵,不知天地。
〔迎仙客〕日長也愁更長,紅稀也信尤稀,春歸也奄然人未歸。
我則道相别也數十年,我則道相隔着幾萬裡。
為數歸期,則那竹院裡刻遍琅玕翠。
這把一個患相思病的深閨少女描畫得多麼深刻細緻! 這四大家之外,還有寫《李逵負荊》的康進之,前面已略略談過了。
在整個劇本中,他把李逵這樣一個貧農出身者的高貴品質,以及他那見義勇為而又勇于認錯的英雄氣概,都很形象地刻畫出來了。
且看李逵自聽了王林說起他那女兒被假宋江劫去做壓寨夫人的話之後,回到聚義堂上,見到宋江,不由分說地破口大罵,随口唱着: 〔正宮端正好〕抖擻着黑精神,紮煞開黃髭,則今番不許收拾。
俺可也摩拳擦掌,行行裡按不住莽撞心頭氣。
〔滾繡球〕宋江,這是甚所為,甚道理?不知他主着何意,激的我怒氣如雷。
可不道他是誰,我是誰。
俺兩個半生來豈有些嫌隙?到今日卻做了日月交食。
不争幾句閑言語,我則怕惡識多年舊面皮,輾轉猜疑。
〔滾繡球〕俺哥哥要娶妻,這秃厮(指魯智深)會做媒。
原來個梁山泊有天無日。
就恨不斫倒這一面黃旗。
你(指吳用)道我忒口快,忒心直,還待要獻勤出力。
則不如做個會六親慶喜的筵席。
走不了你個撮合山師父唐三藏,更和這新女婿郎君,哎你個柳盜跖,看那個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