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論元人散曲
關燈
小
中
大
雨降?旱魃生,四野災傷。
谷不登,麥不長,因此萬民失望。
一日日物價高漲。
十分料鈔加三倒,一鬥粗糧折四量,煞是凄涼。
〔倘秀才〕殷實戶欺心不良,停塌戶瞞天不當,吞象心腸歹伎倆,谷中添秕屑,米内插粗糠。
怎指望它兒孫久長? 〔滾繡球〕甑生塵,老弱饑,米如珠,少壯荒。
有金銀那裡每典當?盡枵腹高卧斜陽。
剝榆樹餐,挑野菜嘗。
吃黃不老勝如熊掌,蕨根粉以代糇糧。
鵝腸苦菜連根煮,荻筍蘆莴帶葉,則留下杞柳株樟。
〔倘秀才〕或是捶麻柘稠調豆漿,或是煮麥麸稀和細糠。
他每早合掌擎拳謝上蒼。
一個個黃如經紙,一個個瘦似豺狼,填街卧巷。
〔滾繡球〕偷宰了些闊角牛,盜斫了些大葉桑。
遭時疫無棺活葬,賤賣了些家業田莊。
嫡親兒共女,等閑參與商,痛分離是何情況?乳哺兒沒人要,撇入長江。
那裡取廚中剩飯杯中酒,看了些河裡孩兒岸上娘,不由我不哽咽悲傷! 〔倘秀才〕私牙子船灣外港,行過河中宵月朗。
則發迹了些無徒米麥行,牙錢加倍解,賣面處兩般裝,昏鈔早先除了四兩。
〔伴讀書〕磨滅盡諸豪壯,斷送了些閑浮浪。
抱子攜男扶筇杖,尪羸伛偻如蝦樣,一絲好氣沿途嗆,閣淚汪汪。
〔叨叨令〕有錢的販米谷,置田莊,添生放。
無錢的少過活,分骨肉,無承望。
有錢的納寵妾,買人口,偏興旺。
無錢的受饑餒,填溝壑,遭災障。
小民好苦也麼哥!小民好苦也麼哥!便秋收,鬻妻賣子家私喪。
人民鬧饑荒是如此凄慘,卻肥了一些奸商和富戶,這是何等景象!作者抱着為民請命的精神,運用很樸素的語言,把它如實地唱了出來,怎不叫人聽了傷心落淚?像這樣深切同情勞動人民的作品,怕隻有白居易的《秦中吟》才有些相仿吧? 此外,馮子振的小令,也有些關心農民生活的作品。
例如他的《正宮鹦鹉曲·農夫渴雨》: 年年牛背扶犁住,近日最懊惱殺農父。
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
〔幺〕恨殘霞不近人情,截斷玉虹南去。
望人間三尺甘霖,看一片閑雲起處。
他又用同一曲牌,描寫園父的生活: 柴門雞犬山前住,笑語聽伛背園父。
辘轳邊抱甕澆畦,點點陽春膏雨。
〔幺〕菜花間蝶也飛來,又趁暖風雙去。
杏梢紅韭嫩泉香,是老瓦盆邊飲處。
這類作風,雖然在元散曲中也頗流行,但像前一支那樣刻畫農民心理,卻是不多見的。
借古諷今,是我國文人慣用的一種手法。
元雜劇應用這種手法,假托曆史故事來指責當前社會現象的很多。
散曲作家睢景臣,也是運用這手法來諷刺統治階級的。
他的《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一套,盡情刻畫了這位亭長出身的流氓皇帝如何揚威耀武地回到家鄉,擺盡了他的臭架子,最後被一個鄉老看出了他的面貌,想起了他的底細,給了他一頓臭罵: 〔二煞〕你須身姓劉,你妻須姓呂。
把你兩家兒根腳從頭數:你本身做亭長,耽幾盞酒;你丈人教村學,讀幾卷書。
曾在俺莊東住,也曾與我喂牛切草,拽埧扶鋤。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麥無重數。
換田契強稱了麻三秤,還酒債偷量了豆幾斛。
有甚胡突處?明标着冊曆,見放着文書。
〔尾〕少我的錢,差發内旋撥還;欠我的粟,稅糧中私準除。
隻道劉三,誰肯把你揪捽住?白甚麼改了姓、更了名,喚作漢高祖! 這樣淋漓痛快的筆墨,把專制皇帝的尊嚴都給赤裸裸地剝光了,讀了會使人感到所謂真命天子不過是一個天大的謊言;這就給廣大人民破除了對真命天子的迷信,是可以大夥兒起來和他算賬的。
元人的散曲,是宋詞的替身,為一般文人所喜愛。
因為每一個曲牌,都隻短短的幾句,使人感到它的輕松靈巧,而且作者可以自由添上襯字,就容易表現得活潑有趣,不會感到呆闆無聊。
如果有的話長,又可以就同一宮調的曲牌,任取若幹支組成散套,盡量抒寫作者心中所要說的情事。
用來清唱,也是怪有意思的。
元曲作者很多,直到明代,也還有些專家出現。
像這類的形式,我覺得對建立民族形式的新體歌詞或新格律詩,是有很多地方可資借鑒的。
最後還得介紹一下那個對聲樂有所貢獻的維吾爾族作家貫雲石。
他的父親叫貫隻哥,就把貫字當作自己的姓。
他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世家子弟,也曾做過翰林侍讀學士,但很快就托病辭掉了官,回到僑寓的杭州,賣藥材過活,一意搞他的音樂文藝,詭名易服,自号蘆花道人,又号酸齋,可以看出他的志行。
可惜三十九歲就死了!他所寫的《西湖十景》,還附着工尺譜,載在朱廷镠、廷璋重訂的《太古傳宗琵琶調宮詞曲譜》裡。
它用的是《中呂粉蝶兒》套曲。
摘錄《好事近》一文: 漫說鳳凰坡,怎比繁華江左?無窮千古,真個是勝迹極多。
煙籠霧鎖,繞六橋翠嶂如螺座。
青藹藹山抹柔藍,碧澄澄水泛金波。
他把祖國的美麗湖山,描寫得多麼細膩!這位維吾爾族的文學家兼聲樂家在散曲的創作和歌唱上,都是值得贊許的。
谷不登,麥不長,因此萬民失望。
一日日物價高漲。
十分料鈔加三倒,一鬥粗糧折四量,煞是凄涼。
〔倘秀才〕殷實戶欺心不良,停塌戶瞞天不當,吞象心腸歹伎倆,谷中添秕屑,米内插粗糠。
怎指望它兒孫久長? 〔滾繡球〕甑生塵,老弱饑,米如珠,少壯荒。
有金銀那裡每典當?盡枵腹高卧斜陽。
剝榆樹餐,挑野菜嘗。
吃黃不老勝如熊掌,蕨根粉以代糇糧。
鵝腸苦菜連根煮,荻筍蘆莴帶葉,則留下杞柳株樟。
〔倘秀才〕或是捶麻柘稠調豆漿,或是煮麥麸稀和細糠。
他每早合掌擎拳謝上蒼。
一個個黃如經紙,一個個瘦似豺狼,填街卧巷。
〔滾繡球〕偷宰了些闊角牛,盜斫了些大葉桑。
遭時疫無棺活葬,賤賣了些家業田莊。
嫡親兒共女,等閑參與商,痛分離是何情況?乳哺兒沒人要,撇入長江。
那裡取廚中剩飯杯中酒,看了些河裡孩兒岸上娘,不由我不哽咽悲傷! 〔倘秀才〕私牙子船灣外港,行過河中宵月朗。
則發迹了些無徒米麥行,牙錢加倍解,賣面處兩般裝,昏鈔早先除了四兩。
〔伴讀書〕磨滅盡諸豪壯,斷送了些閑浮浪。
抱子攜男扶筇杖,尪羸伛偻如蝦樣,一絲好氣沿途嗆,閣淚汪汪。
〔叨叨令〕有錢的販米谷,置田莊,添生放。
無錢的少過活,分骨肉,無承望。
有錢的納寵妾,買人口,偏興旺。
無錢的受饑餒,填溝壑,遭災障。
小民好苦也麼哥!小民好苦也麼哥!便秋收,鬻妻賣子家私喪。
人民鬧饑荒是如此凄慘,卻肥了一些奸商和富戶,這是何等景象!作者抱着為民請命的精神,運用很樸素的語言,把它如實地唱了出來,怎不叫人聽了傷心落淚?像這樣深切同情勞動人民的作品,怕隻有白居易的《秦中吟》才有些相仿吧? 此外,馮子振的小令,也有些關心農民生活的作品。
例如他的《正宮鹦鹉曲·農夫渴雨》: 年年牛背扶犁住,近日最懊惱殺農父。
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
〔幺〕恨殘霞不近人情,截斷玉虹南去。
望人間三尺甘霖,看一片閑雲起處。
他又用同一曲牌,描寫園父的生活: 柴門雞犬山前住,笑語聽伛背園父。
辘轳邊抱甕澆畦,點點陽春膏雨。
〔幺〕菜花間蝶也飛來,又趁暖風雙去。
杏梢紅韭嫩泉香,是老瓦盆邊飲處。
這類作風,雖然在元散曲中也頗流行,但像前一支那樣刻畫農民心理,卻是不多見的。
借古諷今,是我國文人慣用的一種手法。
元雜劇應用這種手法,假托曆史故事來指責當前社會現象的很多。
散曲作家睢景臣,也是運用這手法來諷刺統治階級的。
他的《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一套,盡情刻畫了這位亭長出身的流氓皇帝如何揚威耀武地回到家鄉,擺盡了他的臭架子,最後被一個鄉老看出了他的面貌,想起了他的底細,給了他一頓臭罵: 〔二煞〕你須身姓劉,你妻須姓呂。
把你兩家兒根腳從頭數:你本身做亭長,耽幾盞酒;你丈人教村學,讀幾卷書。
曾在俺莊東住,也曾與我喂牛切草,拽埧扶鋤。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麥無重數。
換田契強稱了麻三秤,還酒債偷量了豆幾斛。
有甚胡突處?明标着冊曆,見放着文書。
〔尾〕少我的錢,差發内旋撥還;欠我的粟,稅糧中私準除。
隻道劉三,誰肯把你揪捽住?白甚麼改了姓、更了名,喚作漢高祖! 這樣淋漓痛快的筆墨,把專制皇帝的尊嚴都給赤裸裸地剝光了,讀了會使人感到所謂真命天子不過是一個天大的謊言;這就給廣大人民破除了對真命天子的迷信,是可以大夥兒起來和他算賬的。
元人的散曲,是宋詞的替身,為一般文人所喜愛。
因為每一個曲牌,都隻短短的幾句,使人感到它的輕松靈巧,而且作者可以自由添上襯字,就容易表現得活潑有趣,不會感到呆闆無聊。
如果有的話長,又可以就同一宮調的曲牌,任取若幹支組成散套,盡量抒寫作者心中所要說的情事。
用來清唱,也是怪有意思的。
元曲作者很多,直到明代,也還有些專家出現。
像這類的形式,我覺得對建立民族形式的新體歌詞或新格律詩,是有很多地方可資借鑒的。
最後還得介紹一下那個對聲樂有所貢獻的維吾爾族作家貫雲石。
他的父親叫貫隻哥,就把貫字當作自己的姓。
他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世家子弟,也曾做過翰林侍讀學士,但很快就托病辭掉了官,回到僑寓的杭州,賣藥材過活,一意搞他的音樂文藝,詭名易服,自号蘆花道人,又号酸齋,可以看出他的志行。
可惜三十九歲就死了!他所寫的《西湖十景》,還附着工尺譜,載在朱廷镠、廷璋重訂的《太古傳宗琵琶調宮詞曲譜》裡。
它用的是《中呂粉蝶兒》套曲。
摘錄《好事近》一文: 漫說鳳凰坡,怎比繁華江左?無窮千古,真個是勝迹極多。
煙籠霧鎖,繞六橋翠嶂如螺座。
青藹藹山抹柔藍,碧澄澄水泛金波。
他把祖國的美麗湖山,描寫得多麼細膩!這位維吾爾族的文學家兼聲樂家在散曲的創作和歌唱上,都是值得贊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