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論諸宮調

關燈
也不是谒漿崔護,也不是雙漸豫章城,也不是柳毅傳書。

     〔牆頭花〕這些兒古迹,現在河中府,即目仍存舊寺宇。

    這書生是西洛名儒,這佳麗是博陵幼女。

      而今想得,冷落了迎風戶,唯有舊題句。

    空存着待月回廊,不見了吹箫伴侶。

      聰明的試相度,惺惺的試窨付。

    不同熱鬧話,冷淡清虛最難做。

    三停來是閨怨相思,折半來是尤雲雨。

     〔尾〕窮綴作,腌對付。

    怕曲兒撚到風流處,教普天下颠不剌的浪兒每許。

     他從四季景物寫到自己的落拓無聊,再列舉當時為群衆所愛聽的各本諸宮調,從而引向到崔、張的故事上來,突出主題,吸引住聽衆,使他們不得不屏息定神地聽下去。

    且看他對熱鬧場面又是怎樣的寫法。

    當那孫飛虎領軍來圍普救寺時,法聰和尚率領着大小僧衆奮勇抗敵,先作下面一段叙述: 殺人肝膽,翻為濟衆之心;落草英雄,反作破賊之勇。

    聰大呼曰:“上為教門,下為僧衆。

    當此之時,各當勉力。

    有敢助我退賊者,出于堂右。

    ”須臾,堂下近三百人,各持白棒戒刀,相應曰:“願從和尚決死!” 接着一段唱詞,寫得更是有聲有色: 〔雙調〕〔文如錦〕細端詳,見法聰生得搜相:刁厥精神,跷蹊模樣;牛膀闊,虎腰長。

    帶三尺戒刀,提一條鐵棒。

    一匹戰馬,似敲了牙的活象。

    偏能軟纏,隻不披着介胄,八尺堂堂,好雄強,似出家的子路,削了發的金剛。

     從者諸人二百餘,一個個器械不類尋常。

    生得眼腦瓯摳,人材猛浪。

    或拿着切菜刀,擀面杖。

    把法鼓擂得鳴,打得齋鐘響。

    着绫幡做甲,把缽盂做頭盔戴着頂上。

    幾個鬅頭的行者,着鐵褐直裰,走離僧房,騁無量,道:“俺咱情願,苦戰沙場。

    ” 〔尾〕這每取經後不肯随三藏,肩擔着掃帚藤杖,簇捧着個殺人和尚。

     這亂紛紛的場面,活畫出一群和尚慌忙赴鬥的情況,和上一套的《尾》“開門但助我一聲喊,戒刀舉把群賊來斬,送齋時做一頓饅頭餡”,刻畫出一個莽和尚的聲容,同樣使人聽了免不得要吐舌。

     再看他對清幽景物的描寫,又是怎樣的細緻!下面是張生依着紅娘的計劃,準備彈琴時的心理狀态: 〔仙呂調〕〔賞花時〕去了紅娘悶轉加,比及到黃昏沒亂煞,花影透窗紗,幾時是黑,得見那死冤家? 先拂拭瑤琴寶鴨。

    隻怕我今宵瞌睡呵,先點建溪茶。

    猛吃了幾碗,慚愧啞,僧院已聞鴉。

     〔尾〕碧天涯幾縷兒殘霞,漸聽得珰珰地昏鐘兒打。

    鐘聲漸罷,又戍樓寒角奏《梅花》。

     接着寥寥幾句道白,點醒主角的動态: 是夜晴天澄澈,月色皓空,生橫琴于膝。

     以下又是張生操琴時的唱詞: 〔中呂調〕〔滿庭霜〕幽室燈青,疏簾風細,獸爐香爇龍涎。

    抱琴拂拭,清興已飄然。

    此個閣兒雖小,其間趣不讓林泉。

    初移轸,啼烏怨鶴,飛上七條弦。

      循環成雅弄,純音合正,古操通玄。

    漸移入新聲,心事都傳。

    一鼓松風瑟瑟,再彈岩溜涓涓。

    空庭靜,莺莺未寐寝,須到小窗前。

     等到莺莺出戶潛聽時,再表張生的癫狂心理: 〔仙呂調〕〔惜黃花〕清河君瑞,不勝其喜,寶獸添香,稽首頂禮。

    十個指頭兒,自來不孤你,這一回看你把戲。

     孤眠了一世,不閑了一日。

    今夜裡彈琴,不同恁地。

    還彈到斷腸聲,得姐姐學連理。

    指頭兒,我也有福啰,你也須得替! 〔仙呂調〕〔賞花時〕寶獸沉煙袅碧絲,半折的梨花繁杏枝,妝一膽瓶兒。

    冰弦重理,聲漸辨雄雌。

     說盡心間無限事,謦咳微聞莺已至,窗下立了多時。

    聽沉了一晌,流淚濕卻胭脂。

     〔尾〕也不彈雅調與新聲,流水高山多不是,何似一聲聲盡說相思。

     這裡面有華麗的辭藻,也有樸素的語言,把它混合起來,使人感到非常協調。

    這是金、元作者的特色,尤其是董解元運用文學語言的巧妙所在。

    清人焦循曾把董的“莫道男兒心如鐵,君不見滿川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與王《西廂》的“曉來誰染楓林醉,總是離人淚”等句子相比較,認為董要好得多(詳見《易餘龠錄》)。

     元人王伯成的《天寶遺事諸宮調》,是最晚出的一本。

    所描寫的是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與白仁甫的《秋夜梧桐雨》雜劇,用的是同一題材。

    可惜它的全本早已失傳,隻有明嘉靖時人郭勳所編的《雍熙樂府》選錄了四十九套,清乾隆時人周祥钰等所編的《九宮大成南北調宮譜》選錄了《踏陣馬》和《耍三台》兩套,使我們還可以大緻看到它的面目。

    這時雜劇業已盛行,諸宮調就此絕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