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論諸宮調

關燈
歇指急并虛歇商角悲傷宛轉 雙調健捷激袅商調凄怆怨慕 角調嗚咽悠揚宮調典雅沉重 越調陶寫冷笑 《中原音韻·正語作詞起例》 諸宮調的作者把這些不同情調的曲牌,用來描寫一個故事中錯綜變化的不同情節,當然要比大曲或轉踏進步得多。

    《董西廂》又叫彈詞,大概也是用琵琶作為伴奏樂器的。

    近人吳則虞在他所寫的《試談諸宮調的幾個問題》(《文學遺産》增刊五輯)中把諸宮調的發展,分作五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孔三傳以前以至孔三傳時期; 第二個時期張五牛時期; 第三個時期《劉知遠諸宮調》時期; 第四個時期《董西廂》時期; 第五個時期《天寶遺事諸宮調》時期。

     這前兩個時期,完全是從一些記載上推測的。

    張五牛為南宋初期的杭州藝人。

    據《青樓集》說:“趙真真、楊玉娥善唱諸宮調。

    楊立齋見其讴張五牛、商正叔所編《雙漸小卿》,因作《鹧鸪天》《哨遍》《耍孩兒煞》以詠之。

    ”《鹧鸪天》的後半阕說起:“啼玉靥,咽冰弦,五牛身去更無傳。

    詞人老筆佳人口,再喚春風在眼前。

    ”這可見張五牛确是一位諸宮調的著名作者。

    他還創作了所謂“賺詞”。

    耐得翁《都城紀勝》說:“中興後,張五牛大夫因聽動鼓闆中又有四太平令或賺鼓闆,遂撰為賺。

    賺者,誤賺之義也。

    令人正堪美聽,不覺已至尾聲。

    ”《董西廂》使用賺詞很多,而《劉知遠諸宮調》卻不見賺,可見《董西廂》曾受張五牛影響,而《劉知遠諸宮調》或出于南宋以前。

    吳氏把它列在第三期,是不很妥當的。

     《劉知遠諸宮調》的發現,是1907年到1908年間的事。

    那時有俄國柯智洛夫探險隊在我國新疆的古代黑水城發掘出一些文物,而《劉知遠諸宮調》恰在其中。

    後來藏入列甯格勒東方研究所。

    鄭振铎在北京得到照片,又有向達的抄本,從而寫成《宋金元諸宮調考》。

    這沉埋已久的《劉知遠諸宮調》才引起文學史家的莫大注意。

    1958年4月,原刊本還歸我國,現藏在北京圖書館的善本書庫。

    這說唱本所描寫的是五代時後漢高祖劉知遠和李三娘的故事。

    劉知遠由一個流浪的雇工,做了小地主李家的贅婿。

    他受盡兩個妻舅的欺侮和迫害,隻得去到太原投軍,終于得到節度使女兒的賞識,又做了嶽家的女婿,從而飛黃騰達起來。

    他的原配李三娘,長久住在娘家,忍受兄、嫂的折磨,在磨坊裡生下一個兒子,叫作咬臍郎。

    這孩兒由鄰居抱送太原,最後接了三娘同去,成了團圓的結局。

    後來演化為無名氏的《白兔記》,為所謂“荊、劉、拜、殺”四大傳奇之一,長期在舞台上演出,可見這故事在民間是被重視的! 《劉知遠諸宮調》原有十二本,現隻存“知遠走慕家莊沙陀村入舍第一”“知遠别三娘太原投事第二”“知遠探三娘與洪義厮打第十一”“君臣弟兄子母夫婦團圓第十二”等四本和“知遠充軍三娘剪發生少主第三”的兩片殘頁,而且第十一本也缺了頭三頁,這是十分可惜的。

     這說唱本所用的曲調,大部分是宋詞人慣用的牌子,不過句讀和韻腳有不少出入。

    它所用的詞彙,也多由口語提煉而成,顯然具有民間文學的樸素風格。

    這可見,宋、金間用詞的形式來演給廣大人民欣賞,與士大夫的好尚是有所不同的。

    且看它描寫知遠在将往投軍前所受磨難: 〔般涉調〕〔麻婆子〕洪義自約末,天色二更過。

    皓月如秋水,款款地進兩腳。

    調下個折針也聞聲,牛欄兒旁裡遂小坐。

    側耳聽沉久,心中暢歡樂。

      記得村酒務,将人恁折锉。

    入舍為女婿,俺爺爺護向着。

    到此殘生看怎脫?熟睡鼻氣似雷作。

    去了俺眼中釘,從今後,好快活! 〔尾〕團苞用,草苫着,欲要燒毀全小可,堵定個門兒放着火。

     論匹夫心腸狠,龐涓不是毒。

    說這漢意乖訛,黃巢真佛行。

    哀哉未遇官家,性命亡于火内。

     〔商角〕〔定風波〕熟睡不省悟,鼻氣若山前哮吼猛虎。

    三娘又怎知,與兒夫何日相遇?不是假,也非幹是夢裡,索命歸泉路。

      當此李洪義,遂側耳聽沉,兩回三度。

    知遠怎逃命?早點火燒着草屋。

    陌聽得一聲響,唬匹夫急擡頭觑。

     〔尾〕星移鬥轉近三鼓,怎顯得官家分福?沒雲霧平白下雨。

     茹辛如光武之勞,脫難似晉王之聖。

    雨濕煞火,知遠驚覺,方知洪義所為,亦不敢申訴。

    至次日,知遠引牛驢拽拖車,三教廟左右做生活。

    到日午,暫于廟中困歇熟睡。

    須臾,衆村老攜筇避暑,其中有三翁。

     〔般涉調〕〔沁園春〕拴了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