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宋詞的兩股潮流
關燈
小
中
大
,以迄南、北宋之際而風發雲湧,不可複遏。
而嶽飛的《滿江紅》,更是廣大讀者傳誦不衰的。
當時風氣,填詞趨向東坡一路,确是實際情形。
不但宋人如此,金人如蔡松年等也都一脈相承,發揮這種豪邁作風。
這一派詞人中,特别值得重視的是辛棄疾。
他出生在早經淪陷的濟南,在文學修養上早就接受了這種豪邁作風。
他懷抱恢複失地的雄心,十八歲就參加耿京的農民起義軍,勸耿京決策南向。
二十三歲獨自回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一直想大舉北伐,以雪國恥。
而滿腔熱血,不得有所發揮,悲憤之餘,乃托于歌詞,用來排遣胸中抑郁不平的氣悶。
他曾有一首追念少年時事的《鹧鸪天》: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歎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
都将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這烈士暮年的感慨,也概括了他的一生,音調沉雄,詞句簡練,确不愧為一時的傑作。
他的《稼軒長短句》,使人一氣讀下,真有“大聲镗,小聲铿,橫絕六合,掃空萬古”(《後村大全集》卷九十八《辛稼軒集序》)的感覺。
總的說來,大部分都是他的愛國主義思想的表現。
可惜他的畢生壯志,被一班主和派所扼殺,從而表現在他的作品上,又多屬沉郁悲壯的凄音。
例如“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時所寫的《摸魚兒》: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
怨春不語。
算隻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拟佳期又誤。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閑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他把南宋偏安的危險局面和小朝廷中互相傾軋的内部矛盾,運用比興手法,盡情表露出來,千回百折,而歸結于國事的難以挽救。
這和屈原的《離騷》是異曲同工的。
稼軒詞的内容,是過去詞家所不曾有的。
内容決定形式,因而他所選用的調子,也就多屬于格局開張和音響悲壯的一路,如《賀新郎》《滿江紅》《念奴嬌》《沁園春》等,都是他所最愛使用的。
他在晚年飽經憂患之後,漸漸接受莊周的達觀思想,也最愛讀陶潛的田園詩。
但他的愛國熱忱,卻始終壓抑不下去。
盡管他寄情山水,陶醉于農村生活,但夢寐不忘少年鞍馬,一直抱着積極态度,到死方休。
且看他的《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繞床饑鼠,蝙蝠翻燈舞。
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顔。
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裡江山。
這胸次是何等壯闊!再看他的《沁園春·靈山齊庵賦,時築偃湖未成》: 疊嶂西馳,萬馬回旋,衆山欲東。
正驚湍直下,跳珠倒濺;小橋橫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閑,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松。
吾廬小,在龍蛇影外,風雨聲中。
争先見面重重,看爽氣朝來三數峰。
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
我覺其間,雄深雅健,如對文章太史公。
新堤路,問偃湖何日,煙水蒙蒙? 你看他把自然界的景物,當作戰陣中的部隊一樣指揮運用,使人感到生氣勃勃,波瀾壯闊。
這替後來所有豪傑之詞,開辟了無窮的新天地。
辛棄疾政治失意後,長期閑居鄉村,經常接觸農民,熟悉農村生活。
他對農民的深厚感情,時時流露在他的小詞裡面。
例如他的兩首《清平樂》: 柳邊飛鞚,霧濕征衣重。
宿鹭窺沙孤影動,應有魚蝦入夢。
一川明月疏星,浣紗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歸去,門前稚子啼聲。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裡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媪?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這對農村生活的體會,是十分真實的,而且用的全是樸素的語言,何等親切有味! 詞,發展到了辛棄疾,完全成為一種新體的格律詩了。
它漸漸和音樂脫離,而仍保持着它的音樂性。
這樣就使詞的形式,長遠作為英雄豪傑用以抒寫熱烈感情的特種工具,放射出無限的光芒。
這開端于蘇轼,而擴展于辛棄疾的偉大事業,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與辛棄疾同時的作家,還有劉過、陳亮。
宋末則有劉克莊、劉辰翁、汪元量、文天祥等,在民族矛盾日益加深之際,也都能以沉雄激壯的作風,發揚民族正氣,為曆史生色。
而嶽飛的《滿江紅》,更是廣大讀者傳誦不衰的。
當時風氣,填詞趨向東坡一路,确是實際情形。
不但宋人如此,金人如蔡松年等也都一脈相承,發揮這種豪邁作風。
這一派詞人中,特别值得重視的是辛棄疾。
他出生在早經淪陷的濟南,在文學修養上早就接受了這種豪邁作風。
他懷抱恢複失地的雄心,十八歲就參加耿京的農民起義軍,勸耿京決策南向。
二十三歲獨自回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一直想大舉北伐,以雪國恥。
而滿腔熱血,不得有所發揮,悲憤之餘,乃托于歌詞,用來排遣胸中抑郁不平的氣悶。
他曾有一首追念少年時事的《鹧鸪天》: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歎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
都将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這烈士暮年的感慨,也概括了他的一生,音調沉雄,詞句簡練,确不愧為一時的傑作。
他的《稼軒長短句》,使人一氣讀下,真有“大聲镗,小聲铿,橫絕六合,掃空萬古”(《後村大全集》卷九十八《辛稼軒集序》)的感覺。
總的說來,大部分都是他的愛國主義思想的表現。
可惜他的畢生壯志,被一班主和派所扼殺,從而表現在他的作品上,又多屬沉郁悲壯的凄音。
例如“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時所寫的《摸魚兒》: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
怨春不語。
算隻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拟佳期又誤。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閑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他把南宋偏安的危險局面和小朝廷中互相傾軋的内部矛盾,運用比興手法,盡情表露出來,千回百折,而歸結于國事的難以挽救。
這和屈原的《離騷》是異曲同工的。
稼軒詞的内容,是過去詞家所不曾有的。
内容決定形式,因而他所選用的調子,也就多屬于格局開張和音響悲壯的一路,如《賀新郎》《滿江紅》《念奴嬌》《沁園春》等,都是他所最愛使用的。
他在晚年飽經憂患之後,漸漸接受莊周的達觀思想,也最愛讀陶潛的田園詩。
但他的愛國熱忱,卻始終壓抑不下去。
盡管他寄情山水,陶醉于農村生活,但夢寐不忘少年鞍馬,一直抱着積極态度,到死方休。
且看他的《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繞床饑鼠,蝙蝠翻燈舞。
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顔。
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裡江山。
這胸次是何等壯闊!再看他的《沁園春·靈山齊庵賦,時築偃湖未成》: 疊嶂西馳,萬馬回旋,衆山欲東。
正驚湍直下,跳珠倒濺;小橋橫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閑,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松。
吾廬小,在龍蛇影外,風雨聲中。
争先見面重重,看爽氣朝來三數峰。
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
我覺其間,雄深雅健,如對文章太史公。
新堤路,問偃湖何日,煙水蒙蒙? 你看他把自然界的景物,當作戰陣中的部隊一樣指揮運用,使人感到生氣勃勃,波瀾壯闊。
這替後來所有豪傑之詞,開辟了無窮的新天地。
辛棄疾政治失意後,長期閑居鄉村,經常接觸農民,熟悉農村生活。
他對農民的深厚感情,時時流露在他的小詞裡面。
例如他的兩首《清平樂》: 柳邊飛鞚,霧濕征衣重。
宿鹭窺沙孤影動,應有魚蝦入夢。
一川明月疏星,浣紗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歸去,門前稚子啼聲。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裡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媪?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這對農村生活的體會,是十分真實的,而且用的全是樸素的語言,何等親切有味! 詞,發展到了辛棄疾,完全成為一種新體的格律詩了。
它漸漸和音樂脫離,而仍保持着它的音樂性。
這樣就使詞的形式,長遠作為英雄豪傑用以抒寫熱烈感情的特種工具,放射出無限的光芒。
這開端于蘇轼,而擴展于辛棄疾的偉大事業,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與辛棄疾同時的作家,還有劉過、陳亮。
宋末則有劉克莊、劉辰翁、汪元量、文天祥等,在民族矛盾日益加深之際,也都能以沉雄激壯的作風,發揚民族正氣,為曆史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