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論唐宋大曲和轉踏
關燈
小
中
大
文學也最大。
我們隻要看它十首都用同一曲牌,且講述故事的開端,就有“奉勞歌伴,先聽調格,後聽蕪詞”;每一曲前也有“奉勞歌伴,再和前聲”的話;它的格式還是接近轉踏,與諸宮調的組織形式有所不同。
雖然諸宮調也産生在趙令畤的同時,但趙令畤的《商調蝶戀花》是比較簡單的另一種形式。
這全套保留在趙令畤自著《侯鲭錄》中。
茲錄三段如下: 〔說〕不數月,張生複遊于蒲,舍于崔氏者又累月。
張雅知崔氏善屬文,求索再三,終不可見。
雖待張之意甚厚,然未嘗以詞繼之。
異時,獨夜操琴,愁弄凄恻。
張竊聽之,求之,則不複鼓矣。
以是愈惑之。
張生俄以文調及期,又當西去。
臨去之夕,崔恭貌怡聲,徐謂張曰:“始亂之,今棄之,固其宜矣。
愚不敢恨。
必也君始之,君終之,君之惠也。
則沒身之誓,其有終矣。
又何必深憾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無以奉甯。
君嘗謂我善鼓琴,今且往矣。
既達君此誠。
”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數聲,哀音怨亂,不複知其是曲也。
左右皆唏噓。
張亦遽止之。
崔投琴擁面,泣下流漣,趣歸鄭所,遂不複至。
奉勞歌伴,再和前聲。
〔唱〕碧沼鴛鴦交頸舞。
正恁雙栖,又遣分飛去。
灑翰贈言終不許,援琴訴盡奴衷素。
曲未成聲先怨慕。
忍淚凝情,強作《霓裳序》。
彈到離愁凄咽處,弦腸俱斷梨花雨。
〔說〕诘旦,張生遂行。
明年,文戰不利,遂止于京。
因贻書于崔,以廣其意。
崔氏緘報之詞,粗載于此,曰:“捧覽來問,撫愛過深。
兒女之情,悲喜交集。
兼惠花勝一合、口脂五寸,緻耀首膏唇之飾,雖荷多惠,誰複為容?睹物增懷,但積悲歎耳。
伏承便于京中就業,于進修之道,固在便安。
但恨鄙陋之人,永以遐棄。
命也如此,知複何言!自去秋以來,嘗忽忽如有所失。
于喧嘩之下,或勉為笑語。
閑宵自處,無不淚零。
乃至夢寐之間,亦多叙感咽離憂之思。
綢缪缱绻,暫若尋常,幽會未終,驚魂已斷。
雖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遙。
一昨拜辭,倏逾舊歲。
長安行樂之地,觸緒牽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無。
鄙薄之志,無以奉酬。
至于始終之盟,則固不忒。
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處。
婢仆見誘,遂緻私誠。
兒女之情,不能自固。
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無投梭之拒。
及薦枕席,義盛恩深。
愚幼之情,永謂終托。
豈期既見君子,不能以禮定情,緻有自獻之羞,不能明侍巾栉。
沒身永恨,含歎何言!倘若仁人用心,俯遂幽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如或達士略情,舍小從大,以先配為醜行,謂要盟之可欺,則當骨化形銷,丹忱不泯,因風委露,猶托清塵。
存殁之誠,言盡于此。
臨紙嗚咽,情不能申。
千萬珍重!”奉勞歌伴,再和前聲。
〔唱〕别後相思心目亂。
不謂芳音,忽寄南來雁。
卻寫花箋和淚卷,細書方寸教伊看。
獨寐良宵無計遣。
夢裡依稀,暫若尋常見。
幽會未終魂已斷,半衾如暖人猶遠。
〔說〕“玉環一枚,是兒嬰年所弄,寄充君子下體之佩。
玉取其堅潔不渝,環取其終始不絕。
兼緻彩絲一絢,文竹茶合碾子一枚。
此數物不足見珍。
意者欲君子如玉之潔,鄙志如環不解,淚痕在竹,愁緒萦絲。
因物達誠,永以為好耳。
心迩身遐,拜會無期。
幽憤所鐘,千裡神合。
千萬珍重!春風多厲,強飯為佳。
慎言自保,勿以鄙為深念也。
”奉勞歌伴,再和前聲。
〔唱〕尺素重重封錦字。
未盡幽閨,别後心中事。
佩玉彩絲文竹器,願君一見知深意。
環玉長圓絲萬系。
竹上斓斑,總是相思淚。
物會見郎人永棄,心馳魂去神千裡。
我們讀了這幾段有說有唱的纏綿悱恻的崔、張故事,深深感到在封建社會制度下,女性是怎樣處在被壓迫地位和懷着怕遭遺棄的沉痛心情。
元稹的《會真記》,本來就是一本最好的短篇小說。
趙氏再運用這種新形式,把情事始末,分段演出,它的感染力的增強,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由于令曲形式比較簡單,雖然按譜填詞,易于掌握,究竟變化太少,不能滿足聽衆的要求,因而把它聯串起來,做成轉踏,用來說唱故事,比整套大曲,輕而易舉,所以在北宋時代,也頗流行。
但是整個故事,全用一個曲調,對情節變化,很難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所以不久就有諸宮調代之而興,轉踏很快就消沉下去了。
我們隻要看它十首都用同一曲牌,且講述故事的開端,就有“奉勞歌伴,先聽調格,後聽蕪詞”;每一曲前也有“奉勞歌伴,再和前聲”的話;它的格式還是接近轉踏,與諸宮調的組織形式有所不同。
雖然諸宮調也産生在趙令畤的同時,但趙令畤的《商調蝶戀花》是比較簡單的另一種形式。
這全套保留在趙令畤自著《侯鲭錄》中。
茲錄三段如下: 〔說〕不數月,張生複遊于蒲,舍于崔氏者又累月。
張雅知崔氏善屬文,求索再三,終不可見。
雖待張之意甚厚,然未嘗以詞繼之。
異時,獨夜操琴,愁弄凄恻。
張竊聽之,求之,則不複鼓矣。
以是愈惑之。
張生俄以文調及期,又當西去。
臨去之夕,崔恭貌怡聲,徐謂張曰:“始亂之,今棄之,固其宜矣。
愚不敢恨。
必也君始之,君終之,君之惠也。
則沒身之誓,其有終矣。
又何必深憾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無以奉甯。
君嘗謂我善鼓琴,今且往矣。
既達君此誠。
”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數聲,哀音怨亂,不複知其是曲也。
左右皆唏噓。
張亦遽止之。
崔投琴擁面,泣下流漣,趣歸鄭所,遂不複至。
奉勞歌伴,再和前聲。
〔唱〕碧沼鴛鴦交頸舞。
正恁雙栖,又遣分飛去。
灑翰贈言終不許,援琴訴盡奴衷素。
曲未成聲先怨慕。
忍淚凝情,強作《霓裳序》。
彈到離愁凄咽處,弦腸俱斷梨花雨。
〔說〕诘旦,張生遂行。
明年,文戰不利,遂止于京。
因贻書于崔,以廣其意。
崔氏緘報之詞,粗載于此,曰:“捧覽來問,撫愛過深。
兒女之情,悲喜交集。
兼惠花勝一合、口脂五寸,緻耀首膏唇之飾,雖荷多惠,誰複為容?睹物增懷,但積悲歎耳。
伏承便于京中就業,于進修之道,固在便安。
但恨鄙陋之人,永以遐棄。
命也如此,知複何言!自去秋以來,嘗忽忽如有所失。
于喧嘩之下,或勉為笑語。
閑宵自處,無不淚零。
乃至夢寐之間,亦多叙感咽離憂之思。
綢缪缱绻,暫若尋常,幽會未終,驚魂已斷。
雖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遙。
一昨拜辭,倏逾舊歲。
長安行樂之地,觸緒牽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無。
鄙薄之志,無以奉酬。
至于始終之盟,則固不忒。
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處。
婢仆見誘,遂緻私誠。
兒女之情,不能自固。
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無投梭之拒。
及薦枕席,義盛恩深。
愚幼之情,永謂終托。
豈期既見君子,不能以禮定情,緻有自獻之羞,不能明侍巾栉。
沒身永恨,含歎何言!倘若仁人用心,俯遂幽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如或達士略情,舍小從大,以先配為醜行,謂要盟之可欺,則當骨化形銷,丹忱不泯,因風委露,猶托清塵。
存殁之誠,言盡于此。
臨紙嗚咽,情不能申。
千萬珍重!”奉勞歌伴,再和前聲。
〔唱〕别後相思心目亂。
不謂芳音,忽寄南來雁。
卻寫花箋和淚卷,細書方寸教伊看。
獨寐良宵無計遣。
夢裡依稀,暫若尋常見。
幽會未終魂已斷,半衾如暖人猶遠。
〔說〕“玉環一枚,是兒嬰年所弄,寄充君子下體之佩。
玉取其堅潔不渝,環取其終始不絕。
兼緻彩絲一絢,文竹茶合碾子一枚。
此數物不足見珍。
意者欲君子如玉之潔,鄙志如環不解,淚痕在竹,愁緒萦絲。
因物達誠,永以為好耳。
心迩身遐,拜會無期。
幽憤所鐘,千裡神合。
千萬珍重!春風多厲,強飯為佳。
慎言自保,勿以鄙為深念也。
”奉勞歌伴,再和前聲。
〔唱〕尺素重重封錦字。
未盡幽閨,别後心中事。
佩玉彩絲文竹器,願君一見知深意。
環玉長圓絲萬系。
竹上斓斑,總是相思淚。
物會見郎人永棄,心馳魂去神千裡。
我們讀了這幾段有說有唱的纏綿悱恻的崔、張故事,深深感到在封建社會制度下,女性是怎樣處在被壓迫地位和懷着怕遭遺棄的沉痛心情。
元稹的《會真記》,本來就是一本最好的短篇小說。
趙氏再運用這種新形式,把情事始末,分段演出,它的感染力的增強,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由于令曲形式比較簡單,雖然按譜填詞,易于掌握,究竟變化太少,不能滿足聽衆的要求,因而把它聯串起來,做成轉踏,用來說唱故事,比整套大曲,輕而易舉,所以在北宋時代,也頗流行。
但是整個故事,全用一個曲調,對情節變化,很難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所以不久就有諸宮調代之而興,轉踏很快就消沉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