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論唐宋大曲和轉踏
關燈
小
中
大
大曲就是整套的舞曲,唐人又叫作大遍。
元稹《連昌宮詞》就有“逡巡大遍《涼州》徹”的說法。
據沈括說:“所謂大遍者,有序、引、歌、、嗺、哨、催、、衮、破、行、中腔、踏歌之類,凡數十解,每解有數疊者。
裁截用之,則謂之摘遍。
今人大曲,皆是裁用,悉非大遍也。
”(《夢溪筆談》卷五《樂律一》)又王灼說:“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正、入破、虛催、實催、衮、遍、歇指、殺衮,始成一曲,此謂大遍。
”(《碧雞漫志》卷三)像這序、引、歌、、嗺、哨等都是音樂上的術語,現在很難全部了解它的意義。
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裡,有這樣一些自注:“凡法曲之初,衆樂不齊,唯金、石、絲、竹次第發聲。
《霓裳》序初,亦複如此。
”又:“散序六遍無拍,故不舞也。
”又:“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
”又:“《霓裳破》凡十二遍而終。
”又:“凡曲将畢,皆聲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長引一聲也。
”這都可以作為我們探讨唐大曲體制的寶貴資料。
至于大曲的名稱,卻是由來已久。
沈約《宋書》卷十一《樂志三》,于清商三調歌詩後,列有大曲《東門行》《折楊柳行》《豔歌羅敷行》《西門行》《折楊柳行》《煌煌京洛行》《豔歌何嘗》《步出夏門行》《豔歌何嘗行》《野田黃雀行》《滿歌行》《步出夏門行》《棹歌行》《雁門太守行》《白頭吟》(與《棹歌》同調)、《明月》等十六曲,每曲自二解至八解不等。
這些清樂裡面,雖然也有抒情、紀事的各種不同,卻已開辟了後來所謂套曲的先河;但與燕樂中的大曲必定是舞曲,是有本質上的區别的。
舉古詞《東門行》一曲為例: 出東門,不顧歸。
來入門,怅欲悲。
盎中無鬥儲,還視桁上無懸衣。
(一解) 拔劍出門去,兒女牽衣啼。
他家但願富貴,賤妾與君共糜。
(二解) 共糜。
上用倉浪天故,下為黃口小兒。
今時清廉,難犯教言,君複自愛莫為非。
(三解) 今時清廉,難犯教言,君複自愛莫為非。
行!吾去為遲。
平慎行,望吾歸。
(四解) 這四段歌詞,描述一對貧困夫妻的對話情況,反映出一個善良的小官吏在貪污成風的統治階級的圈子裡,受到欺侮壓抑的苦痛心情,是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好作品。
它用的是長短句式,已具唐、宋大曲和金、元套曲的雛形。
據王國維說:“唐時雅樂、俗樂,均有大曲。
”(《唐宋大曲考》)他引《唐六典》卷十四“協律郎”條注:“大樂署掌教雅樂,大曲三十日成,小曲二十日;清樂,大曲六十日,大文曲三十日,小曲十日;燕樂,《西涼》《龜茲》《安國》《天竺》《疏勒》《高昌》,大曲各三十日,次曲各二十日,小曲各十日。
”這裡所謂雅樂,當指廟堂所用,如《破陣樂》《慶善樂》等緣飾周、漢古樂的舞曲;清樂就是沈約《宋書》所舉清商三調(清調、平調、瑟調)的遺制;燕樂則多是來自少數民族的樂曲和應用“胡夷裡巷之曲”創作的新聲。
在大曲中,又把隸屬法曲部而不隸屬教坊的叫作“法曲”。
如《霓裳羽衣》是十二遍的大曲,原本西涼節度使楊敬述從邊地采進的《婆羅門》舞曲,經過唐玄宗加工潤飾,隸入法部,就把它歸入法曲一類。
唐代盛行的大曲,實際多是從西域進來的舞曲,如《涼州》(一作《梁州》)、《劍器》《伊州》《胡渭州》《六幺》《熙州》《柘枝》等都是。
這些大曲的舞蹈動作,據陳旸說:“優伶常舞大曲,唯一工獨進,但以手袖為容,踏足為節。
其妙串者,雖風骞鳥旋,不逾其速矣。
然大曲前緩疊不舞,至入破則羯鼓、襄鼓、大鼓與絲竹合作,句拍益急,舞者入場,投節制容,故有催拍、歇拍,姿制俯仰,變态百出。
”(《樂書》卷一百八十五)這些舞蹈動作的變化,唐、宋詩人也有很多描寫。
如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虹裳霞帔步搖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娉婷似不任羅绮,顧聽樂懸行複止。
磬箫筝笛遞相攙,擊彈吹聲逦迤。
散序六奏未動衣,陽台宿雲慵不飛。
中序擘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
飄然轉旋(去聲)回雪輕,嫣然縱送遊龍驚。
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裾時雲欲生。
煙蛾斂略不勝态,風袖低昂如有情。
上元點鬟招萼綠,王母揮袂别飛瓊。
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翔鸾舞了卻收翅,唳鶴曲終長引聲。
”這是刻畫《霓裳羽衣
元稹《連昌宮詞》就有“逡巡大遍《涼州》徹”的說法。
據沈括說:“所謂大遍者,有序、引、歌、、嗺、哨、催、、衮、破、行、中腔、踏歌之類,凡數十解,每解有數疊者。
裁截用之,則謂之摘遍。
今人大曲,皆是裁用,悉非大遍也。
”(《夢溪筆談》卷五《樂律一》)又王灼說:“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正、入破、虛催、實催、衮、遍、歇指、殺衮,始成一曲,此謂大遍。
”(《碧雞漫志》卷三)像這序、引、歌、、嗺、哨等都是音樂上的術語,現在很難全部了解它的意義。
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裡,有這樣一些自注:“凡法曲之初,衆樂不齊,唯金、石、絲、竹次第發聲。
《霓裳》序初,亦複如此。
”又:“散序六遍無拍,故不舞也。
”又:“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
”又:“《霓裳破》凡十二遍而終。
”又:“凡曲将畢,皆聲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長引一聲也。
”這都可以作為我們探讨唐大曲體制的寶貴資料。
至于大曲的名稱,卻是由來已久。
沈約《宋書》卷十一《樂志三》,于清商三調歌詩後,列有大曲《東門行》《折楊柳行》《豔歌羅敷行》《西門行》《折楊柳行》《煌煌京洛行》《豔歌何嘗》《步出夏門行》《豔歌何嘗行》《野田黃雀行》《滿歌行》《步出夏門行》《棹歌行》《雁門太守行》《白頭吟》(與《棹歌》同調)、《明月》等十六曲,每曲自二解至八解不等。
這些清樂裡面,雖然也有抒情、紀事的各種不同,卻已開辟了後來所謂套曲的先河;但與燕樂中的大曲必定是舞曲,是有本質上的區别的。
舉古詞《東門行》一曲為例: 出東門,不顧歸。
來入門,怅欲悲。
盎中無鬥儲,還視桁上無懸衣。
(一解) 拔劍出門去,兒女牽衣啼。
他家但願富貴,賤妾與君共糜。
(二解) 共糜。
上用倉浪天故,下為黃口小兒。
今時清廉,難犯教言,君複自愛莫為非。
(三解) 今時清廉,難犯教言,君複自愛莫為非。
行!吾去為遲。
平慎行,望吾歸。
(四解) 這四段歌詞,描述一對貧困夫妻的對話情況,反映出一個善良的小官吏在貪污成風的統治階級的圈子裡,受到欺侮壓抑的苦痛心情,是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好作品。
它用的是長短句式,已具唐、宋大曲和金、元套曲的雛形。
據王國維說:“唐時雅樂、俗樂,均有大曲。
”(《唐宋大曲考》)他引《唐六典》卷十四“協律郎”條注:“大樂署掌教雅樂,大曲三十日成,小曲二十日;清樂,大曲六十日,大文曲三十日,小曲十日;燕樂,《西涼》《龜茲》《安國》《天竺》《疏勒》《高昌》,大曲各三十日,次曲各二十日,小曲各十日。
”這裡所謂雅樂,當指廟堂所用,如《破陣樂》《慶善樂》等緣飾周、漢古樂的舞曲;清樂就是沈約《宋書》所舉清商三調(清調、平調、瑟調)的遺制;燕樂則多是來自少數民族的樂曲和應用“胡夷裡巷之曲”創作的新聲。
在大曲中,又把隸屬法曲部而不隸屬教坊的叫作“法曲”。
如《霓裳羽衣》是十二遍的大曲,原本西涼節度使楊敬述從邊地采進的《婆羅門》舞曲,經過唐玄宗加工潤飾,隸入法部,就把它歸入法曲一類。
唐代盛行的大曲,實際多是從西域進來的舞曲,如《涼州》(一作《梁州》)、《劍器》《伊州》《胡渭州》《六幺》《熙州》《柘枝》等都是。
這些大曲的舞蹈動作,據陳旸說:“優伶常舞大曲,唯一工獨進,但以手袖為容,踏足為節。
其妙串者,雖風骞鳥旋,不逾其速矣。
然大曲前緩疊不舞,至入破則羯鼓、襄鼓、大鼓與絲竹合作,句拍益急,舞者入場,投節制容,故有催拍、歇拍,姿制俯仰,變态百出。
”(《樂書》卷一百八十五)這些舞蹈動作的變化,唐、宋詩人也有很多描寫。
如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虹裳霞帔步搖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娉婷似不任羅绮,顧聽樂懸行複止。
磬箫筝笛遞相攙,擊彈吹聲逦迤。
散序六奏未動衣,陽台宿雲慵不飛。
中序擘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
飄然轉旋(去聲)回雪輕,嫣然縱送遊龍驚。
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裾時雲欲生。
煙蛾斂略不勝态,風袖低昂如有情。
上元點鬟招萼綠,王母揮袂别飛瓊。
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翔鸾舞了卻收翅,唳鶴曲終長引聲。
”這是刻畫《霓裳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