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唐代民間詞和詩人的嘗試寫作
關燈
小
中
大
送,不免自家送征衣。
長城路,實難行,乳酪山下雪紛紛。
吃酒隻為隔飯病,願身強健早還歸。
堂前立,拜辭娘,不覺眼中淚千行。
勸你耶娘少怅望,為吃他官家重衣糧。
辭父娘了入妻房,莫将生分向耶娘。
君去前程但努力,不敢放慢向公婆。
這故事不夠完整,而且後面兩章是描述杞梁辭家前往築城時的惜别情況,該放在孟姜女去送征衣之前。
這類小唱,大概是唐代西陲戍卒随手抄下來,哼着以排遣苦悶的。
首尾不全,也不足怪。
盡管這些小曲,不免還有粗糙的地方,可是所表達的都是勞動人民的真實感情,沒有一些忸怩作态,這是士大夫們所望塵莫及的。
可惜這些無名英雄的作品,一向不為統治階級所重視,因而大部分被埋沒掉了! 談到詩人們對這種新形式的嘗試,有相傳為李白的《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伫立,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雖然多數學者認為有些靠不住,但看李白對古樂府的學習要比任何人都努力,他是了解向群衆歌曲吸取養料的重要性的。
過去的民間歌曲都值得大詩人學習,偶爾采用幾支眼前經常看到、聽到的時興調子,嘗試填些歌詞,也并不出乎情理之外。
上章引的沈括《夢溪筆談》也記錄了一些李白填詞的傳說。
我們不應把填詞的創始者歸功于李白,有如黃升所說:“《菩薩蠻》《憶秦娥》二詞,為百代詞曲之祖。
”(《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一)但絕對否定李白有填詞的可能性,那也未免過于武斷了。
關心廣大人民生活的詩人,是比較易于接受産自民間的新興事物的。
作歌行“深重諷谏之意”(白居易語)的韋應物,和張籍同以樂府著稱的王建,都留下了一些小詞。
如韋作《調笑令》: 河漢,河漢,曉挂秋城漫漫。
愁人起望相思,江南塞北别離。
離别,離别,河漢雖同路絕! 王作《調笑令》: 楊柳,楊柳,日暮白沙渡口。
船頭江水茫茫,商人少婦斷腸。
腸斷,腸斷,鹧鸪夜飛失伴。
前者反映了自開元以來用兵西陲所長期影響到的人民痛苦,後者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後商人行販所間接影響到的婦女生活。
這曲調宛轉相應,也是民族的傳統手法,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
這種“倚聲填詞”的風氣一開,詩人們也都大膽起來了。
沈括所提起的王涯,可惜沒有作品留下。
晚年和白居易齊名的劉禹錫,在政治上失敗之後,被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和夔州(今四川奉節)刺史。
他在朗州和夔州時期,有機會和西南少數民族接觸,因而對于他們的音樂歌舞,也發生了很大的興趣。
他那著名的《竹枝詞》,就是為着結合“巴歈”(巴是古代西南少數民族之一,歈是民間歌曲的一種)來寫的。
可惜他還是用的句式整齊的七言絕句體,未必真正符合這種少數民族歌曲的節奏,風格卻是大大地變了。
由于劉禹錫有了這種向民歌學習的思想,所以他對當時流行的時調小曲,也就有意識地去嘗試填詞。
他的《和樂天春詞》,就注上“依《憶江南》曲拍為句”字樣: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
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
獨坐亦含颦。
這樣解散五、七言律、絕的整齊形式,而又運用它的平仄安排,變化它的韻位,就為後來“倚聲填詞”家打開了無數法門,把文字上的音樂性和音樂曲調上的節奏緊密結合起來,促進了長短句歌詞的發展。
他還有兩首《潇湘神》: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雲物至今愁。
君問二妃何處所?零陵香草露中秋。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
楚客欲聽瑤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時。
這大概用的是湖南人紀念虞舜兩位妃子的“祀神之曲”。
他借用虞舜為了到南方來視察人民的生活狀況,死在蒼梧(今湖南甯遠的九嶷山)之野,緻使二妃流落潇、湘二水間的傳說,暗寓他自己在政治上遭到失敗而貶谪到湖南來的隐痛。
這不是一般的懷古詩詞的無病呻吟,是有豐富内容的。
由于意氣相投,白居易也和劉禹錫一樣,留下了幾首小令。
有三首是《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谙。
日出江花紅勝
長城路,實難行,乳酪山下雪紛紛。
吃酒隻為隔飯病,願身強健早還歸。
堂前立,拜辭娘,不覺眼中淚千行。
勸你耶娘少怅望,為吃他官家重衣糧。
辭父娘了入妻房,莫将生分向耶娘。
君去前程但努力,不敢放慢向公婆。
這故事不夠完整,而且後面兩章是描述杞梁辭家前往築城時的惜别情況,該放在孟姜女去送征衣之前。
這類小唱,大概是唐代西陲戍卒随手抄下來,哼着以排遣苦悶的。
首尾不全,也不足怪。
盡管這些小曲,不免還有粗糙的地方,可是所表達的都是勞動人民的真實感情,沒有一些忸怩作态,這是士大夫們所望塵莫及的。
可惜這些無名英雄的作品,一向不為統治階級所重視,因而大部分被埋沒掉了! 談到詩人們對這種新形式的嘗試,有相傳為李白的《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伫立,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雖然多數學者認為有些靠不住,但看李白對古樂府的學習要比任何人都努力,他是了解向群衆歌曲吸取養料的重要性的。
過去的民間歌曲都值得大詩人學習,偶爾采用幾支眼前經常看到、聽到的時興調子,嘗試填些歌詞,也并不出乎情理之外。
上章引的沈括《夢溪筆談》也記錄了一些李白填詞的傳說。
我們不應把填詞的創始者歸功于李白,有如黃升所說:“《菩薩蠻》《憶秦娥》二詞,為百代詞曲之祖。
”(《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一)但絕對否定李白有填詞的可能性,那也未免過于武斷了。
關心廣大人民生活的詩人,是比較易于接受産自民間的新興事物的。
作歌行“深重諷谏之意”(白居易語)的韋應物,和張籍同以樂府著稱的王建,都留下了一些小詞。
如韋作《調笑令》: 河漢,河漢,曉挂秋城漫漫。
愁人起望相思,江南塞北别離。
離别,離别,河漢雖同路絕! 王作《調笑令》: 楊柳,楊柳,日暮白沙渡口。
船頭江水茫茫,商人少婦斷腸。
腸斷,腸斷,鹧鸪夜飛失伴。
前者反映了自開元以來用兵西陲所長期影響到的人民痛苦,後者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後商人行販所間接影響到的婦女生活。
這曲調宛轉相應,也是民族的傳統手法,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
這種“倚聲填詞”的風氣一開,詩人們也都大膽起來了。
沈括所提起的王涯,可惜沒有作品留下。
晚年和白居易齊名的劉禹錫,在政治上失敗之後,被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和夔州(今四川奉節)刺史。
他在朗州和夔州時期,有機會和西南少數民族接觸,因而對于他們的音樂歌舞,也發生了很大的興趣。
他那著名的《竹枝詞》,就是為着結合“巴歈”(巴是古代西南少數民族之一,歈是民間歌曲的一種)來寫的。
可惜他還是用的句式整齊的七言絕句體,未必真正符合這種少數民族歌曲的節奏,風格卻是大大地變了。
由于劉禹錫有了這種向民歌學習的思想,所以他對當時流行的時調小曲,也就有意識地去嘗試填詞。
他的《和樂天春詞》,就注上“依《憶江南》曲拍為句”字樣: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
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
獨坐亦含颦。
這樣解散五、七言律、絕的整齊形式,而又運用它的平仄安排,變化它的韻位,就為後來“倚聲填詞”家打開了無數法門,把文字上的音樂性和音樂曲調上的節奏緊密結合起來,促進了長短句歌詞的發展。
他還有兩首《潇湘神》: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雲物至今愁。
君問二妃何處所?零陵香草露中秋。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
楚客欲聽瑤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時。
這大概用的是湖南人紀念虞舜兩位妃子的“祀神之曲”。
他借用虞舜為了到南方來視察人民的生活狀況,死在蒼梧(今湖南甯遠的九嶷山)之野,緻使二妃流落潇、湘二水間的傳說,暗寓他自己在政治上遭到失敗而貶谪到湖南來的隐痛。
這不是一般的懷古詩詞的無病呻吟,是有豐富内容的。
由于意氣相投,白居易也和劉禹錫一樣,留下了幾首小令。
有三首是《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谙。
日出江花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