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詞曲的特性和兩者的差别
關燈
小
中
大
了。
一般文學史家,談到詞的起源問題,都不曉得在這些材料上着眼,是絕對不能得出正确結論來的。
荀勖聽了陳颀的話,卻開起倒車來,他替晉王朝寫的歌詞,又全用四言句式。
我疑心沈約所說“不可複解”的今鼓吹铙歌詞三曲,即是用的漢鼓吹铙歌十八曲中的《上邪》《遠如期》(原作《晚芝田》,此據注語)、《艾如張》三個調子,如果不是用的整齊句式,給樂工加了許多虛聲,注上字眼,那怎麼會連同時的沈約都讀不下去呢? 現在流傳下來的漢、魏、六朝樂府詩,大多數是民間的作品,就有了不少長短句式。
在吳歌小曲中,三言搭五言的形式,更是多得很。
可見勞動人民素來就是敢想、敢做而富于創造性的。
單就這種“倚聲填詞”的辦法來講,民間早就有了,而且曹操也都跟着嘗試過了。
可是直到開元、天寶間,經過五百多年的漫長歲月,所有不斷從少數民族輸入和民間創作的曲調,不知積累了多少财富,而詩人們還是那樣保守,還是不肯接受“胡夷裡巷之曲”去“倚聲填詞”,從而延緩了長短句歌詞的發展,這是十分可惜的。
由于齊、梁以來的聲律論,把平、上、去、入四聲應用到文學形式上來,積累了幾百年的經驗,形成了唐人的五、七言近體詩。
這種近體律、絕詩,本身就有它的铿锵抑揚的節奏感,音樂性非常濃厚。
如果不是形式過于方闆,拿來配合曲調,是最适宜不過的。
沈約早就說過:“五色相宣,八音協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适物宜。
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
一簡之内,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
”(《宋書》卷六十七《謝靈運傳論》)唐人近體詩,就是運用這些原則建立起來的。
而這些原則,應用到配合管弦的歌詞上來,就可以解決許多問題,而使之吻合無間。
我們看了唐人許多大曲,都是借用詩人的近體律、絕作為歌詞,這消息是可以推測得到的。
一般所說的“詞”,原來也就是沿着魏、晉以來樂府詩的道路,向前發展的。
不過它所倚的“聲”——也就是它所用的調子,一般都出于隋、唐以來的燕樂雜曲:有教坊樂工和專家們的創作,如《安公子》為隋炀帝時樂工王令言的兒子所寫,《雨霖鈴》為唐明皇入蜀時悼念楊妃的創調;也有更早一些時候流傳下來的,如《後庭花》出于陳後主(叔寶)宮廷,《蘭陵王》出于北齊蘭陵王高長恭的部隊,但大部分卻是民間的作品。
我們看了敦煌發現的唐人寫本《雲謠集雜曲子》和其他小曲,就有長到八十四字的《鳳歸雲》,七十七字的《洞仙歌》,這些都可證明,民間不僅不斷地創作了許多新聲曲調,同時也就有了他們自己的長短句歌詞。
群衆的創造性,是會不斷産生新東西的。
即使世傳李白寫的《菩薩蠻》《憶秦娥》或《清平樂令》不是後人僞造的,但看許多大詩人,自李白以下到韋應物、戴叔倫、王建、白居易、劉禹錫等,他們嘗試填的詞,也都是一些短短的小令,可見封建社會的士大夫階級,總是落後于群衆的。
再看敦煌發現的琵琶譜,它所保存的《傾杯》《西江月》等曲調,有的注上“慢曲子”或“急曲子”,又可證明慢詞創自柳永的說法(宋翔鳳《樂府餘論》),是毫無根據的。
雖然北宋末年的葉夢得曾經說“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于世”(《避暑錄話》卷三),隻可說明詞所倚的“聲”,到了宋教坊,又有了不少新創的調子,可供作者填詞使用。
這些新聲,直到南宋時代,民間還在不斷創作,一面和過去流傳下來的混合起來,在民間普遍演唱。
我們且看《劉知遠諸宮調》所用的詞牌,就有《回戈樂》《應天長纏令》《甘草子》《六幺令》《勝葫蘆》《瑤台月》《牆頭花》《文序子》《枕屏兒》《定風波》《抛球樂》《錦纏道》《願成雙》《安公子纏令》《柳青娘》《酥棗兒》《女冠子》《應天長》《快活年》《玉抱肚》《耍孩兒》《牧羊關》《醉落托》《雙聲疊韻》《麻婆子》《沁園春》《賀新郎》《解紅》《木笪綏》《哨遍》《耍三台》《出隊子》《拂霓裳》《永遇樂》《喬牌兒》《一枝花》《繡帶兒》《戀香衾》《相思會》《蘇幕遮》《戀香衾纏令》《整花冠》《繡裙兒》《紅羅襖》《玉翼蟬》《一斛義》《踏陣馬》《伊州令》《整乾坤》等四十九個曲子,而且注明宮調;除《耍孩兒》《一枝花》等少數為後來北曲所常用外,幾乎都是唐、五代、北宋人所常用的詞牌。
照這些在當時人民口裡還活着的牌子曲來填的歌詞,一般都把它劃在詞的範圍内。
但是我們把《劉知遠諸宮調》内所有歌詞
一般文學史家,談到詞的起源問題,都不曉得在這些材料上着眼,是絕對不能得出正确結論來的。
荀勖聽了陳颀的話,卻開起倒車來,他替晉王朝寫的歌詞,又全用四言句式。
我疑心沈約所說“不可複解”的今鼓吹铙歌詞三曲,即是用的漢鼓吹铙歌十八曲中的《上邪》《遠如期》(原作《晚芝田》,此據注語)、《艾如張》三個調子,如果不是用的整齊句式,給樂工加了許多虛聲,注上字眼,那怎麼會連同時的沈約都讀不下去呢? 現在流傳下來的漢、魏、六朝樂府詩,大多數是民間的作品,就有了不少長短句式。
在吳歌小曲中,三言搭五言的形式,更是多得很。
可見勞動人民素來就是敢想、敢做而富于創造性的。
單就這種“倚聲填詞”的辦法來講,民間早就有了,而且曹操也都跟着嘗試過了。
可是直到開元、天寶間,經過五百多年的漫長歲月,所有不斷從少數民族輸入和民間創作的曲調,不知積累了多少财富,而詩人們還是那樣保守,還是不肯接受“胡夷裡巷之曲”去“倚聲填詞”,從而延緩了長短句歌詞的發展,這是十分可惜的。
由于齊、梁以來的聲律論,把平、上、去、入四聲應用到文學形式上來,積累了幾百年的經驗,形成了唐人的五、七言近體詩。
這種近體律、絕詩,本身就有它的铿锵抑揚的節奏感,音樂性非常濃厚。
如果不是形式過于方闆,拿來配合曲調,是最适宜不過的。
沈約早就說過:“五色相宣,八音協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适物宜。
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
一簡之内,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
”(《宋書》卷六十七《謝靈運傳論》)唐人近體詩,就是運用這些原則建立起來的。
而這些原則,應用到配合管弦的歌詞上來,就可以解決許多問題,而使之吻合無間。
我們看了唐人許多大曲,都是借用詩人的近體律、絕作為歌詞,這消息是可以推測得到的。
一般所說的“詞”,原來也就是沿着魏、晉以來樂府詩的道路,向前發展的。
不過它所倚的“聲”——也就是它所用的調子,一般都出于隋、唐以來的燕樂雜曲:有教坊樂工和專家們的創作,如《安公子》為隋炀帝時樂工王令言的兒子所寫,《雨霖鈴》為唐明皇入蜀時悼念楊妃的創調;也有更早一些時候流傳下來的,如《後庭花》出于陳後主(叔寶)宮廷,《蘭陵王》出于北齊蘭陵王高長恭的部隊,但大部分卻是民間的作品。
我們看了敦煌發現的唐人寫本《雲謠集雜曲子》和其他小曲,就有長到八十四字的《鳳歸雲》,七十七字的《洞仙歌》,這些都可證明,民間不僅不斷地創作了許多新聲曲調,同時也就有了他們自己的長短句歌詞。
群衆的創造性,是會不斷産生新東西的。
即使世傳李白寫的《菩薩蠻》《憶秦娥》或《清平樂令》不是後人僞造的,但看許多大詩人,自李白以下到韋應物、戴叔倫、王建、白居易、劉禹錫等,他們嘗試填的詞,也都是一些短短的小令,可見封建社會的士大夫階級,總是落後于群衆的。
再看敦煌發現的琵琶譜,它所保存的《傾杯》《西江月》等曲調,有的注上“慢曲子”或“急曲子”,又可證明慢詞創自柳永的說法(宋翔鳳《樂府餘論》),是毫無根據的。
雖然北宋末年的葉夢得曾經說“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于世”(《避暑錄話》卷三),隻可說明詞所倚的“聲”,到了宋教坊,又有了不少新創的調子,可供作者填詞使用。
這些新聲,直到南宋時代,民間還在不斷創作,一面和過去流傳下來的混合起來,在民間普遍演唱。
我們且看《劉知遠諸宮調》所用的詞牌,就有《回戈樂》《應天長纏令》《甘草子》《六幺令》《勝葫蘆》《瑤台月》《牆頭花》《文序子》《枕屏兒》《定風波》《抛球樂》《錦纏道》《願成雙》《安公子纏令》《柳青娘》《酥棗兒》《女冠子》《應天長》《快活年》《玉抱肚》《耍孩兒》《牧羊關》《醉落托》《雙聲疊韻》《麻婆子》《沁園春》《賀新郎》《解紅》《木笪綏》《哨遍》《耍三台》《出隊子》《拂霓裳》《永遇樂》《喬牌兒》《一枝花》《繡帶兒》《戀香衾》《相思會》《蘇幕遮》《戀香衾纏令》《整花冠》《繡裙兒》《紅羅襖》《玉翼蟬》《一斛義》《踏陣馬》《伊州令》《整乾坤》等四十九個曲子,而且注明宮調;除《耍孩兒》《一枝花》等少數為後來北曲所常用外,幾乎都是唐、五代、北宋人所常用的詞牌。
照這些在當時人民口裡還活着的牌子曲來填的歌詞,一般都把它劃在詞的範圍内。
但是我們把《劉知遠諸宮調》内所有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