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抗戰開端告全國國民書
關燈
小
中
大
與軍備雖不如敵寇,隻要本着我們的革命精神與民族意識,随時随地争取主動地位,就可以“久戰不屈,使敵愈深入而愈陷于被動”。
這“争取主動”又是應合着抗戰“特質”的必然的方針。
以上把“一貫的方針”的三項都闡明了。
讀者讀到這裡,應該把這三項的關系想一想。
抗戰原是一件整個的事情,分割不開的,現在說“持久”,說“全面”,隻是觀點的不同。
就時間的觀點說,便是“持久抗戰”。
就空間的觀點說,便是“全面抗戰”。
“持久”而不“全面”,或“全面”而不“持久”,都與這回戰事的“特質”不相應合,事實上也不可能。
要“持久”而處于被動地位,結果必然無法“持久”;要“全面”而處于被動地位,結果也必然不成“全面”。
這更與這回戰事的“特質”不相應合了。
所以無論就時間空間的觀點說,都必須“争取主動”。
“争取主動”是根本,惟有把握住這個根本,才真能做到“持久”與“全面”。
“持久抗戰”、“全面抗戰”、“争取主動”三項的關系,大概如以上所說。
于是第十節論及“一貫的方針”對于抗戰信心的影響,以及對于将來戰事的關系。
打仗打了一年有馀,其間進退變化很多,戰區幾乎擴大到我國的一半,可是抗戰信心絕不動搖,何以能夠如此呢?因為我們有我們的“一貫方針”,早經認定了抗戰是“持久”的,“全面”的。
就當前情形看,似乎勝敗之數還不能預料,可是就抗戰信心說,“最後勝利可操券以俟”,何以能夠如此呢?因為我們有我們的“一貫方針”,早經決定了“争取主動”的戰略。
在“地廣、人衆、物豐”的條件之下,用“争取主動”的戰略,支持“持久”的“全面”的戰争,将來戰事的結果必然與所具的信心一緻,還有可以懷疑的嗎? 以上從第七節到第十節闡明關于“一貫的方針”的理論,立論的根據全在抗戰的“特質”。
無論何人,隻要承認抗戰确然有這種“特質”,自然會相信這回抗戰非發動不可,同時也自然會相信所謂“一貫的方針”是最合理的方針。
而對于抗戰的“特質”,在整個民族中間,是沒有一個人不承認的,除非他忘記了自己的國家民族,不希望國家民族的獨立生存。
關于“一貫的方針”的理論既被承認,前面第二段對于戰局變化、武漢撤退的兩層認識,當然是堅不可破的論斷,不容辯難的了。
第十一節開頭用勉勵的口氣勸告全國軍民,意思是直承上文的。
上文說到今後我方已處于主動地位,“最後勝利可操券以俟”。
但真正得到最後勝利,還在我方繼續不斷地努力奮鬥,惟繼續不斷地努力奮鬥,敵寇才會“以久戰疲竭而覆敗”。
敵寇的覆敗就是我方的勝利。
這個勝利是必然可以得到的,這個“必然”就包蘊在我方抗戰的“特質”裡頭。
于是依據着“特質”,給抗戰正名:“我之抗戰,在主義上言,實為民族戰争;由完成國民革命之使命而言,亦即為革命戰争”。
又依據着“特質”,把民族的國民革命戰争與尋常戰争所以不同之點詳細說明。
尋常戰争沒有革命精神與民族意識作為原動力,一受到時間、空間、物質上的種種限制,就會氣衰力竭,被迫終止。
現在我方民族的國民革命戰争的原動力是革命精神與民族意識,終極的目标是實現三民主義,完成國民革命,建立獨立國家,不達到目标,是無論如何不肯也不能終止的,所以不受時間、空間、物質上的種種限制。
而民族的國民革命戰争的必然得到最後勝利,從美、法、俄、土的先例,可以得到證明。
民族的國民革命戰争的必然能夠再接再厲,不受限制,從此次抗戰的過程,又可以得到證明。
歸結以上的意思,就可知我方走的是最正當最穩妥的道路,隻要把握着“一貫的方針”,繼續不斷地努力奮鬥,最後勝利是必然可以得到的。
第十二節與第六節方式相同,回顧到第七節開頭,作一個提要式的結束,喚起讀者的注意。
第七節開頭說“吾同胞應深切記取我抗戰開始早已決定之一貫的方針,從而益堅其自信”。
“一貫的方針”早已決定于抗戰開始的時間,如果有人因為當前局勢變化,而起了動搖心理,一定是他對于“一貫的方針”還沒有“深切記取”。
然而這是非“深切記取”不可的。
“深切記取”了之後,那麼,目前是“第二期抗戰開端”,抗戰已達到真能“持久”真能“全面”的階段,我方又已處于“主動”的地位,一切正依着應合抗戰“特質”的“一貫的方針”進行,誰還不“益堅其自信”?本篇第三段期望于讀者的,就是從“深切記取”進到“益堅其自信”。
又因抗戰究竟是一件非常艱苦的工作,最後勝利雖是必然的,但迎取最後勝利,全國同胞人人抱最大的決心,作最大的努力,所以第十二節後半用勉勵語結束,表示所以要發表這篇文告的意思,在期望全國同胞人人都接受這種勉勵。
前面說過,一篇議論文必須有闡明理論的部分,又應當有表示意志的部分。
本篇第二段根據着“一貫的方針”說明武漢在當時不需且不宜保守,第三段根據着抗戰的“特質”,說明“一貫的方針”是最合理的必能取勝的方針:這都是所謂闡明理論的部分。
同時表示意志的部分也就參雜在裡頭,現在逐一指出來。
如第二節裡說:“我武漢外圍五閱月之苦戰惡鬥,已予敵人莫大之打擊,而植我民族複興之自信心與發揚我軍攻守戰鬥再接再厲之新精神。
”“自信心”已“植”,“新精神”已“發揚”,這是事實。
可是這話裡也包含着将抱着這種“自信心”與“新精神”來應付今後的戰争的意思。
說到“将抱着”,便是表示意志了。
又如第四節裡說:“我軍之方略,在空間言,不能為狹小之核心而忘廣大之國;以時間言,不能為一時之得失而忽久長之計。
”這裡兩個“不能”,是理智的考索,同時也是意志的流露。
原來不忘“廣大之國”,不肯“忽久長之計”,都是從關顧全局、抗戰到底的意志而來的。
以下“決心放棄核心”的“決心”兩字,更像“壯士斷腕”似的,表示出權衡利害輕重,非這麼辦不可的堅強意志。
第六節裡“決不可誤認為……”的“決”字,也與“決心”兩字有同樣作用。
又如第七節裡說:“年馀以來,一循此旨,未嘗稍渝。
”這是報告事實。
然而,如果沒有貫徹“一貫的方針”的意志,怎麼能“一循此旨”而“未嘗稍渝”呢?以下說:“自今以後,亦必本此意旨,貫徹始終。
”是關于将來的話。
将來的一切還沒有成為事實,而預先要約說“本此意旨,貫徹始終”,并且在上頭加個“必”字,這不憑意志又憑什麼?又如第八節裡說:“凡茲由統一而抗戰建國之一貫政策,與必經之革命程序,早已确定于先,深信必能貫徹始終,以克底于成。
”“确定于先”固是理智考索的結果,而“深信必能貫徹始終,以克底于成”,卻是偉大意志的堅強表現。
意志的表現在“言”與“行”兩方面,所以下文又教讀者“取中正日常之所言與所行,而與十六個月來戰事經過相印證”。
關于抗戰的言論是最足以看出意志的“言”,關于抗戰的策劃是最足以看出意志的“行”;“言”與“行”既相一緻,“貫徹始終”的意志的堅強,自然可以證明了。
又如第九節裡說:“我之抗戰,惟求我三民主義之實現,與國民革命之完成”。
第十一節裡又給抗戰正名,說“實為民族戰争,亦即為革命戰争”。
這表明此次抗戰根本上是意志的戰争,而“革命精神”與“民族意識”都是我整個民族的意志的另一個名稱。
惟其如此,所以“革命精神”與“民族意識”可以作為抗戰的憑借。
惟其如此,所以“一時之進退變化,絕不能動搖我國抗戰之決心”,“任何城市之得失,絕不能影響于抗戰之全局”(第十節)。
惟其如此,所以時間、空間、物質上的種種限制,都不能限制我方,我方惟知“戰争目的達到之日,始為戰争之終結”(第十一節)。
又如第十二節裡說:“自今伊始,必須更哀戚,更堅忍,更踏實,更刻苦,更猛勇奮進”。
這顯然是激勵意志的話。
再就全篇來看,第二段教讀者對于當前戰局須有兩層認識,第三段教讀者須從深切記取“一貫的方針”進到“益堅其自信”。
“益堅其自信”當然是意志方面的事情,而有了兩層認識之後,不是也就“益堅其自信”嗎?所以說本篇的整個目标就在激勵全國國民的意志,也未嘗不可
這“争取主動”又是應合着抗戰“特質”的必然的方針。
以上把“一貫的方針”的三項都闡明了。
讀者讀到這裡,應該把這三項的關系想一想。
抗戰原是一件整個的事情,分割不開的,現在說“持久”,說“全面”,隻是觀點的不同。
就時間的觀點說,便是“持久抗戰”。
就空間的觀點說,便是“全面抗戰”。
“持久”而不“全面”,或“全面”而不“持久”,都與這回戰事的“特質”不相應合,事實上也不可能。
要“持久”而處于被動地位,結果必然無法“持久”;要“全面”而處于被動地位,結果也必然不成“全面”。
這更與這回戰事的“特質”不相應合了。
所以無論就時間空間的觀點說,都必須“争取主動”。
“争取主動”是根本,惟有把握住這個根本,才真能做到“持久”與“全面”。
“持久抗戰”、“全面抗戰”、“争取主動”三項的關系,大概如以上所說。
于是第十節論及“一貫的方針”對于抗戰信心的影響,以及對于将來戰事的關系。
打仗打了一年有馀,其間進退變化很多,戰區幾乎擴大到我國的一半,可是抗戰信心絕不動搖,何以能夠如此呢?因為我們有我們的“一貫方針”,早經認定了抗戰是“持久”的,“全面”的。
就當前情形看,似乎勝敗之數還不能預料,可是就抗戰信心說,“最後勝利可操券以俟”,何以能夠如此呢?因為我們有我們的“一貫方針”,早經決定了“争取主動”的戰略。
在“地廣、人衆、物豐”的條件之下,用“争取主動”的戰略,支持“持久”的“全面”的戰争,将來戰事的結果必然與所具的信心一緻,還有可以懷疑的嗎? 以上從第七節到第十節闡明關于“一貫的方針”的理論,立論的根據全在抗戰的“特質”。
無論何人,隻要承認抗戰确然有這種“特質”,自然會相信這回抗戰非發動不可,同時也自然會相信所謂“一貫的方針”是最合理的方針。
而對于抗戰的“特質”,在整個民族中間,是沒有一個人不承認的,除非他忘記了自己的國家民族,不希望國家民族的獨立生存。
關于“一貫的方針”的理論既被承認,前面第二段對于戰局變化、武漢撤退的兩層認識,當然是堅不可破的論斷,不容辯難的了。
第十一節開頭用勉勵的口氣勸告全國軍民,意思是直承上文的。
上文說到今後我方已處于主動地位,“最後勝利可操券以俟”。
但真正得到最後勝利,還在我方繼續不斷地努力奮鬥,惟繼續不斷地努力奮鬥,敵寇才會“以久戰疲竭而覆敗”。
敵寇的覆敗就是我方的勝利。
這個勝利是必然可以得到的,這個“必然”就包蘊在我方抗戰的“特質”裡頭。
于是依據着“特質”,給抗戰正名:“我之抗戰,在主義上言,實為民族戰争;由完成國民革命之使命而言,亦即為革命戰争”。
又依據着“特質”,把民族的國民革命戰争與尋常戰争所以不同之點詳細說明。
尋常戰争沒有革命精神與民族意識作為原動力,一受到時間、空間、物質上的種種限制,就會氣衰力竭,被迫終止。
現在我方民族的國民革命戰争的原動力是革命精神與民族意識,終極的目标是實現三民主義,完成國民革命,建立獨立國家,不達到目标,是無論如何不肯也不能終止的,所以不受時間、空間、物質上的種種限制。
而民族的國民革命戰争的必然得到最後勝利,從美、法、俄、土的先例,可以得到證明。
民族的國民革命戰争的必然能夠再接再厲,不受限制,從此次抗戰的過程,又可以得到證明。
歸結以上的意思,就可知我方走的是最正當最穩妥的道路,隻要把握着“一貫的方針”,繼續不斷地努力奮鬥,最後勝利是必然可以得到的。
第十二節與第六節方式相同,回顧到第七節開頭,作一個提要式的結束,喚起讀者的注意。
第七節開頭說“吾同胞應深切記取我抗戰開始早已決定之一貫的方針,從而益堅其自信”。
“一貫的方針”早已決定于抗戰開始的時間,如果有人因為當前局勢變化,而起了動搖心理,一定是他對于“一貫的方針”還沒有“深切記取”。
然而這是非“深切記取”不可的。
“深切記取”了之後,那麼,目前是“第二期抗戰開端”,抗戰已達到真能“持久”真能“全面”的階段,我方又已處于“主動”的地位,一切正依着應合抗戰“特質”的“一貫的方針”進行,誰還不“益堅其自信”?本篇第三段期望于讀者的,就是從“深切記取”進到“益堅其自信”。
又因抗戰究竟是一件非常艱苦的工作,最後勝利雖是必然的,但迎取最後勝利,全國同胞人人抱最大的決心,作最大的努力,所以第十二節後半用勉勵語結束,表示所以要發表這篇文告的意思,在期望全國同胞人人都接受這種勉勵。
前面說過,一篇議論文必須有闡明理論的部分,又應當有表示意志的部分。
本篇第二段根據着“一貫的方針”說明武漢在當時不需且不宜保守,第三段根據着抗戰的“特質”,說明“一貫的方針”是最合理的必能取勝的方針:這都是所謂闡明理論的部分。
同時表示意志的部分也就參雜在裡頭,現在逐一指出來。
如第二節裡說:“我武漢外圍五閱月之苦戰惡鬥,已予敵人莫大之打擊,而植我民族複興之自信心與發揚我軍攻守戰鬥再接再厲之新精神。
”“自信心”已“植”,“新精神”已“發揚”,這是事實。
可是這話裡也包含着将抱着這種“自信心”與“新精神”來應付今後的戰争的意思。
說到“将抱着”,便是表示意志了。
又如第四節裡說:“我軍之方略,在空間言,不能為狹小之核心而忘廣大之國;以時間言,不能為一時之得失而忽久長之計。
”這裡兩個“不能”,是理智的考索,同時也是意志的流露。
原來不忘“廣大之國”,不肯“忽久長之計”,都是從關顧全局、抗戰到底的意志而來的。
以下“決心放棄核心”的“決心”兩字,更像“壯士斷腕”似的,表示出權衡利害輕重,非這麼辦不可的堅強意志。
第六節裡“決不可誤認為……”的“決”字,也與“決心”兩字有同樣作用。
又如第七節裡說:“年馀以來,一循此旨,未嘗稍渝。
”這是報告事實。
然而,如果沒有貫徹“一貫的方針”的意志,怎麼能“一循此旨”而“未嘗稍渝”呢?以下說:“自今以後,亦必本此意旨,貫徹始終。
”是關于将來的話。
将來的一切還沒有成為事實,而預先要約說“本此意旨,貫徹始終”,并且在上頭加個“必”字,這不憑意志又憑什麼?又如第八節裡說:“凡茲由統一而抗戰建國之一貫政策,與必經之革命程序,早已确定于先,深信必能貫徹始終,以克底于成。
”“确定于先”固是理智考索的結果,而“深信必能貫徹始終,以克底于成”,卻是偉大意志的堅強表現。
意志的表現在“言”與“行”兩方面,所以下文又教讀者“取中正日常之所言與所行,而與十六個月來戰事經過相印證”。
關于抗戰的言論是最足以看出意志的“言”,關于抗戰的策劃是最足以看出意志的“行”;“言”與“行”既相一緻,“貫徹始終”的意志的堅強,自然可以證明了。
又如第九節裡說:“我之抗戰,惟求我三民主義之實現,與國民革命之完成”。
第十一節裡又給抗戰正名,說“實為民族戰争,亦即為革命戰争”。
這表明此次抗戰根本上是意志的戰争,而“革命精神”與“民族意識”都是我整個民族的意志的另一個名稱。
惟其如此,所以“革命精神”與“民族意識”可以作為抗戰的憑借。
惟其如此,所以“一時之進退變化,絕不能動搖我國抗戰之決心”,“任何城市之得失,絕不能影響于抗戰之全局”(第十節)。
惟其如此,所以時間、空間、物質上的種種限制,都不能限制我方,我方惟知“戰争目的達到之日,始為戰争之終結”(第十一節)。
又如第十二節裡說:“自今伊始,必須更哀戚,更堅忍,更踏實,更刻苦,更猛勇奮進”。
這顯然是激勵意志的話。
再就全篇來看,第二段教讀者對于當前戰局須有兩層認識,第三段教讀者須從深切記取“一貫的方針”進到“益堅其自信”。
“益堅其自信”當然是意志方面的事情,而有了兩層認識之後,不是也就“益堅其自信”嗎?所以說本篇的整個目标就在激勵全國國民的意志,也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