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新詩(第五段節錄)
關燈
小
中
大
心”。
朱熹《答江端伯書》說:“為學不可以不讀書。
而讀書之法,又當熟讀沉思,反覆涵泳。
铢積寸累,久自見功;不惟理明,心亦自定。
”這一節話可以用來說明本詩的意旨——就是那“抽象的題目”。
本詩是用比喻說道理——還是那“抽象的題目”——;那“水塘”的比喻是一套兒,卻分為三層,每層又各有“喻體”和“喻依”。
鏡子般清亮的“半畝方塘”是喻依,喻體是方寸的心。
這是一。
“天光雲影”是喻依,喻體是種種善惡的事物,這是二。
“源頭活水”是喻依,喻體是“铢積寸累”的知識,這是三。
喻依和喻體配合起來見出意旨。
第一層的意旨是定下的心,第二層是心能分别是非,第三層是為學當讀書。
這兒每層的喻體和喻依都達到水乳交融的地步,而三層銜接起來,也像天衣無縫似的。
這是因為這一套喻依裡滲透了過去文學中對于自然界的情感,和作者對于自然界的情感;他其實并不是“用”比喻說道理,而是從比喻見出或暗示道理——這道理是融化在情感裡的。
所以本詩即使單從字面的意義看,也不失為一首情景交融,有“具體性”的詩。
本文引傅斯年先生《前倨後恭》的詩,說是“抽象的題目用抽象的寫法”,結果是“抽象的議論”[15]。
又引沈尹默先生《赤裸裸》的詩,說“他本想用具體的比喻”,“結果還是一篇抽象的議論”[16]。
《前倨後恭》裡也并非沒有用具體的材料,如文中所引的一段裡便有“你也不削一塊肉”,“你也不長一塊肉”的句子。
再說全詩似乎用的是“對稱”的口氣,意思也是要使這首詩成為具體的一番話。
但那些“話料”沒有經過适當的選擇,多是概念的,便不能引起讀者對于詩中境地的明了的影像。
這其實是具體的不夠程度。
《赤裸裸》裡用的“衣服”的比喻也是一套兒,卻有三方面:“赤裸裸”、“沒污濁”的“清白的身”是喻依,自然而率真的人性是喻體,這是一。
“重重的裹着”的“衣服”是喻依,禮教是喻體,這是二。
“污濁的”身是喻依,罪惡是喻體,這是三。
全詩的意旨在“攻擊那些作僞的禮教”。
這裡“清白的”和“污濁的”都是抽象的詞;三個喻依中間,有兩個隻是概念,不成其為喻依。
這還是具體的不夠程度。
還有那三個問句,“這是為什麼?”、“難道……不好見人嗎?”、“就算免了恥辱嗎?”也是表明的,不是暗示的;這裡缺少了那情感的暈光,便成了散文,不是詩了。
關于“具體的”和“抽象的”的程度,本文雖然提出,可沒有确切說明。
我們在上文裡已經補充了一些,這裡還想找補一點兒。
本文第五六節所引的例子,胡先生似乎以為它們有同等的“具體性”,細看卻有些分别。
“紅綻雨肥梅”,“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五月榴花照眼明”,這幾句裡“肥”字“吐”字,第二個“明”字,似乎都是新創的比喻。
這些比喻增加影像的活潑和明了的程度,也就是增加了詩的“明白清楚”和“逼人性”,所以比别的例子更具體些。
二 本文舉了兩首“抽象的題目用具體的寫法”的成功的新詩。
這兩首詩都反映着我們的啟蒙時代。
一首是沈尹默先生的《生機》[16]。
這詩裡“冷的天氣”、“草木”、“生機”,都是喻依,喻體依次是惡劣的環境、人事、希望;全詩的意旨是“樂觀”。
另一首是胡先生自己的《老鴉》,這兒隻引了第一節[17]。
“老鴉”是喻依,喻體是社會改革者;“啞啞的啼”、“不吉利”、“呢呢喃喃”(的燕子)是喻依,喻體依次是苦口良言、不合時宜、同流合污的人。
全詩的意旨是獨行其是,不屈己從人。
這首詩全是老鴉自述的話,這是增加“具體性”的一個法子。
但這兩首詩的喻依并沒有多少文學的背景,而作者們滲進去的情感也不大夠似的;單從字面的意義看,沈先生對于“草木”的态度,胡先生對于“老鴉”的态度,好像都嫌冷淡一些。
他們兩位還是“用”比喻說道理,不是從比喻見出或暗示道理;所以不免讓讀者将那些喻體和喻依分成兩截看。
還有,《生機》那一首也欠“經濟”些。
那時新詩剛在創始,這也無怪其然。
從那時起,漸漸的,漸漸的,喻體和喻依能夠達到水乳交融的地步的作品,就多起來了。
本文論到“詩的具體性”,說“愈偏向具體的,愈有詩意詩味”[13]。
胡先生在《什麼是文學》裡說,“達意達得好,表情表得妙”的便是文學。
詩自然也不外乎此。
所謂“達意達得好,表情表得妙”,便是選擇并安排種種的材料,使情意的效力增加到最大的限度。
這種種材料是描寫的、确切的,也就是具體的。
因為“确切”,便不能是尋常的表明而該是特殊的暗示了。
這種“描寫的确切”不在使人思而在逼人感。
這需要“精密的觀察,高深的理想,複雜的感情”,以及“寫實的描畫”——這需要創造的工夫。
那增加到最大限度的情意的效力,便是“詩意詩味”。
這種“詩意詩味”卻并不一定在詩的形式裡。
本文提到有一個人在北京《晨報》裡投稿,說傅斯年先生《一段瘋話》最後的十六個字是詩不是文[14]。
那十六個字是: 我們帶着孩子,跟着瘋子走,走向光明去。
胡先生也承認這是詩,因為是“具體的寫法”[15]。
這該是“具體的”第三義;暗示“社會改革者不合時宜,隻率性獨行其是”的意旨。
由此可見詩和文的分界并不是絕對的。
就形式上說,從前詩有韻,文無韻,似乎分得很清楚。
但歌訣也有韻;骈文雖不一定有韻,卻有律,和近體詩是差不多的。
到了新詩,既不一定有韻,更不一定有律,所有的好像隻是“行”罷了。
但是分行不像韻和律那樣有明白的規則可據,隻是靠着所謂“自然的音節”。
我們所能說的隻是新詩的詞句比白話散文“經濟”些,音節也整齊些緊湊些罷了。
這界線其實是不很斬截的。
就内容上說,文是判斷的、分析的,詩不然。
但文也有不判斷不分析而依于情韻的,特别是骈文;古文和白話文裡也都有。
傅先生的那一句便是白話文的例子。
這兒我們所能說的隻是,特别私人的,特别強度的情感,寫成詩合宜些。
但這界線也是不很斬截的。
胡先生在《什麼是文學》裡說到他不贊成純文學雜文學的分别;配合本文的讨論,他大概也不贊成詩文的絕對的分别。
本來,這個分别不是絕對的。
還有,本篇将舊詩和詞曲都叫做“詩”,這也不是傳統的觀念。
從前詞是“詩餘”,曲是“詞餘”——不過曲雖叫做“詞餘”,事實上卻占着和詞同等的地位。
詩和詞曲不但形式不同,而且尊卑有别;詩是有大作用的,詞曲隻是“小道”,隻是頑意兒。
這種尊卑的分别似乎不是本質的而是外在的。
本篇将它打破也有道理。
本篇所謂“詩”,具體的說,包括從“三百篇”到“新詩”,範圍是很大的。
抽象的說,詩的根本标準是“具體性”,所謂“詩意詩味”;這是抽象的“是詩”或“不成詩”的分界,卻不是具體的詩和文的分界。
——其實“具體性”也不限于詩。
演說、作論文,能多用适當的例子和适當的比喻,也可以增加效力。
即如本文,頭緒不多,也不複雜,隻因選擇了适當的例子,适當的安排進去,便能明白起信。
不過這種“具體性”趕不上“詩的具體性”那麼确切和緊張,也不帶情韻罷了。
朱熹《答江端伯書》說:“為學不可以不讀書。
而讀書之法,又當熟讀沉思,反覆涵泳。
铢積寸累,久自見功;不惟理明,心亦自定。
”這一節話可以用來說明本詩的意旨——就是那“抽象的題目”。
本詩是用比喻說道理——還是那“抽象的題目”——;那“水塘”的比喻是一套兒,卻分為三層,每層又各有“喻體”和“喻依”。
鏡子般清亮的“半畝方塘”是喻依,喻體是方寸的心。
這是一。
“天光雲影”是喻依,喻體是種種善惡的事物,這是二。
“源頭活水”是喻依,喻體是“铢積寸累”的知識,這是三。
喻依和喻體配合起來見出意旨。
第一層的意旨是定下的心,第二層是心能分别是非,第三層是為學當讀書。
這兒每層的喻體和喻依都達到水乳交融的地步,而三層銜接起來,也像天衣無縫似的。
這是因為這一套喻依裡滲透了過去文學中對于自然界的情感,和作者對于自然界的情感;他其實并不是“用”比喻說道理,而是從比喻見出或暗示道理——這道理是融化在情感裡的。
所以本詩即使單從字面的意義看,也不失為一首情景交融,有“具體性”的詩。
本文引傅斯年先生《前倨後恭》的詩,說是“抽象的題目用抽象的寫法”,結果是“抽象的議論”[15]。
又引沈尹默先生《赤裸裸》的詩,說“他本想用具體的比喻”,“結果還是一篇抽象的議論”[16]。
《前倨後恭》裡也并非沒有用具體的材料,如文中所引的一段裡便有“你也不削一塊肉”,“你也不長一塊肉”的句子。
再說全詩似乎用的是“對稱”的口氣,意思也是要使這首詩成為具體的一番話。
但那些“話料”沒有經過适當的選擇,多是概念的,便不能引起讀者對于詩中境地的明了的影像。
這其實是具體的不夠程度。
《赤裸裸》裡用的“衣服”的比喻也是一套兒,卻有三方面:“赤裸裸”、“沒污濁”的“清白的身”是喻依,自然而率真的人性是喻體,這是一。
“重重的裹着”的“衣服”是喻依,禮教是喻體,這是二。
“污濁的”身是喻依,罪惡是喻體,這是三。
全詩的意旨在“攻擊那些作僞的禮教”。
這裡“清白的”和“污濁的”都是抽象的詞;三個喻依中間,有兩個隻是概念,不成其為喻依。
這還是具體的不夠程度。
還有那三個問句,“這是為什麼?”、“難道……不好見人嗎?”、“就算免了恥辱嗎?”也是表明的,不是暗示的;這裡缺少了那情感的暈光,便成了散文,不是詩了。
關于“具體的”和“抽象的”的程度,本文雖然提出,可沒有确切說明。
我們在上文裡已經補充了一些,這裡還想找補一點兒。
本文第五六節所引的例子,胡先生似乎以為它們有同等的“具體性”,細看卻有些分别。
“紅綻雨肥梅”,“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五月榴花照眼明”,這幾句裡“肥”字“吐”字,第二個“明”字,似乎都是新創的比喻。
這些比喻增加影像的活潑和明了的程度,也就是增加了詩的“明白清楚”和“逼人性”,所以比别的例子更具體些。
二 本文舉了兩首“抽象的題目用具體的寫法”的成功的新詩。
這兩首詩都反映着我們的啟蒙時代。
一首是沈尹默先生的《生機》[16]。
這詩裡“冷的天氣”、“草木”、“生機”,都是喻依,喻體依次是惡劣的環境、人事、希望;全詩的意旨是“樂觀”。
另一首是胡先生自己的《老鴉》,這兒隻引了第一節[17]。
“老鴉”是喻依,喻體是社會改革者;“啞啞的啼”、“不吉利”、“呢呢喃喃”(的燕子)是喻依,喻體依次是苦口良言、不合時宜、同流合污的人。
全詩的意旨是獨行其是,不屈己從人。
這首詩全是老鴉自述的話,這是增加“具體性”的一個法子。
但這兩首詩的喻依并沒有多少文學的背景,而作者們滲進去的情感也不大夠似的;單從字面的意義看,沈先生對于“草木”的态度,胡先生對于“老鴉”的态度,好像都嫌冷淡一些。
他們兩位還是“用”比喻說道理,不是從比喻見出或暗示道理;所以不免讓讀者将那些喻體和喻依分成兩截看。
還有,《生機》那一首也欠“經濟”些。
那時新詩剛在創始,這也無怪其然。
從那時起,漸漸的,漸漸的,喻體和喻依能夠達到水乳交融的地步的作品,就多起來了。
本文論到“詩的具體性”,說“愈偏向具體的,愈有詩意詩味”[13]。
胡先生在《什麼是文學》裡說,“達意達得好,表情表得妙”的便是文學。
詩自然也不外乎此。
所謂“達意達得好,表情表得妙”,便是選擇并安排種種的材料,使情意的效力增加到最大的限度。
這種種材料是描寫的、确切的,也就是具體的。
因為“确切”,便不能是尋常的表明而該是特殊的暗示了。
這種“描寫的确切”不在使人思而在逼人感。
這需要“精密的觀察,高深的理想,複雜的感情”,以及“寫實的描畫”——這需要創造的工夫。
那增加到最大限度的情意的效力,便是“詩意詩味”。
這種“詩意詩味”卻并不一定在詩的形式裡。
本文提到有一個人在北京《晨報》裡投稿,說傅斯年先生《一段瘋話》最後的十六個字是詩不是文[14]。
那十六個字是: 我們帶着孩子,跟着瘋子走,走向光明去。
胡先生也承認這是詩,因為是“具體的寫法”[15]。
這該是“具體的”第三義;暗示“社會改革者不合時宜,隻率性獨行其是”的意旨。
由此可見詩和文的分界并不是絕對的。
就形式上說,從前詩有韻,文無韻,似乎分得很清楚。
但歌訣也有韻;骈文雖不一定有韻,卻有律,和近體詩是差不多的。
到了新詩,既不一定有韻,更不一定有律,所有的好像隻是“行”罷了。
但是分行不像韻和律那樣有明白的規則可據,隻是靠着所謂“自然的音節”。
我們所能說的隻是新詩的詞句比白話散文“經濟”些,音節也整齊些緊湊些罷了。
這界線其實是不很斬截的。
就内容上說,文是判斷的、分析的,詩不然。
但文也有不判斷不分析而依于情韻的,特别是骈文;古文和白話文裡也都有。
傅先生的那一句便是白話文的例子。
這兒我們所能說的隻是,特别私人的,特别強度的情感,寫成詩合宜些。
但這界線也是不很斬截的。
胡先生在《什麼是文學》裡說到他不贊成純文學雜文學的分别;配合本文的讨論,他大概也不贊成詩文的絕對的分别。
本來,這個分别不是絕對的。
還有,本篇将舊詩和詞曲都叫做“詩”,這也不是傳統的觀念。
從前詞是“詩餘”,曲是“詞餘”——不過曲雖叫做“詞餘”,事實上卻占着和詞同等的地位。
詩和詞曲不但形式不同,而且尊卑有别;詩是有大作用的,詞曲隻是“小道”,隻是頑意兒。
這種尊卑的分别似乎不是本質的而是外在的。
本篇将它打破也有道理。
本篇所謂“詩”,具體的說,包括從“三百篇”到“新詩”,範圍是很大的。
抽象的說,詩的根本标準是“具體性”,所謂“詩意詩味”;這是抽象的“是詩”或“不成詩”的分界,卻不是具體的詩和文的分界。
——其實“具體性”也不限于詩。
演說、作論文,能多用适當的例子和适當的比喻,也可以增加效力。
即如本文,頭緒不多,也不複雜,隻因選擇了适當的例子,适當的安排進去,便能明白起信。
不過這種“具體性”趕不上“詩的具體性”那麼确切和緊張,也不帶情韻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