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新詩(第五段節錄)
關燈
小
中
大
爾汝來去”九個陰聲字參錯夾用,更顯出琵琶的抑揚頓挫。
陽聲字是有鼻音“ㄣ”“ㄥ”收聲的字,陰聲字是沒有鼻音收聲的字。
這裡九個陰聲顯得短促而抑,兩個陽聲顯得悠長而揚。
本文引這個例,說是“引起聽官的明了感覺的”[7]。
摹聲本是人類創制語言的一個原始的法子,但這例裡的摹聲卻已不是原始的。
“ㄉ”“ㄊ”聲母的字似乎暗示琵琶聲音的響亮,那九個陰聲字和兩個“ㄉ”“ㄊ”聲母的陽聲字參錯夾用,似乎暗示琵琶曲調高低快慢的變換來得很急驟。
韓退之的《聽琴詩》開端是“呢呢兒女語,恩冤相爾汝;忽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歐陽修以為像聽琵琶的詩,蘇東坡因此将它改成那首《水調歌頭》。
歐陽修的意見大概是不錯的,韓退之那首詩若用來暗示琵琶的聲音和曲調的個性或特殊性,似乎更合式些,蘇東坡的詞便是明證。
所謂“聽官裡的明了感覺”其實也是暗示某種抽象的性質的,和“眼睛裡起的影像”一樣。
至于姜白石的《湘月》詞句“暝入西山,漸喚我一葉夷猶乘興”,文中以為“能引起讀者渾身的感覺”。
“這裡面‘一葉夷猶’四個雙聲字,讀的時候使我們覺得身在小舟裡,在鏡平的湖水上蕩來蕩去”[8]。
雙聲字是聲母(子音)相同的字。
“一葉夷猶”可以說同是“一”聲母,所以說是雙聲字。
胡先生的意思大概以為這四個字聯成一串,嘴裡念起來、耳裡聽起來都很輕巧似的,暗示着一種舒适的境地;配合句義,便會“覺得身在小舟裡,在鏡平的湖水上蕩來蕩去”。
在這種境地裡,筋肉寬舒,心神閑适;所謂“渾身的感覺”便是這個。
舒适還是一種抽象的性質;不過這例裡字音所摹示的更複雜些就是了。
運用這種摹聲的方法或技巧,需要一些聲韻學的知識和舊詩或詞曲的訓練,一般寫作新詩的,大概都缺少這些;這是這種方法或技巧沒有發展的一個原因。
再說字音的暗示力并不是獨立的,暗示的範圍也不是确定的,得配合着句義,跟着句義走。
句義還是首要,字音的作用通常是不大顯著的。
這是另一個原因。
還有些人也注重字音的暗示力,他們要使新詩的音樂性遮沒了意義,所謂“純詩”。
那是外國的影響。
但似乎沒見什麼成就便過去了;外國這種風氣似乎也過去了。
本篇第二段裡,胡先生曾舉他自己的《應該》作例,說“這首詩的意思神情都是舊體詩所達不出的”。
那詩道: 他也許愛我,——也許還愛我,—— 但他總勸我莫再愛他。
他常常怪我; 這一天,他眼淚汪汪的望着我, 說道:“你如何還想着我? 想着我,你又如何能對他? 你要是當真愛我, 你應該把愛我的心愛他, 你應該把待我的情待他。
” 他的話句句都不錯;—— 上帝幫我! 我“應該”這樣做! 這裡好像是在講道理,可是這道理隻是這一對愛人中間的道理,不是一般的;“應該”隻是他倆的“應該”,不是一般人的。
這道理,這“應該”,是伴着強度的感情——他倆強度的愛情——的,不隻是冷冰冰的一些概念。
所以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
本文所舉“具體的寫法”的例子中,乍看像沒有這一種,細看知道不然。
這是暗示愛情和禮教和理智的沖突——愛情上的一種為難。
“沖突”或“為難”是境地的特殊性或個性,是抽象的。
這首詩從頭到尾是自己對自己說的一番話,比平常對第三者的口氣自然更親切些,更具體些。
那引号裡的一節是話中的話。
人的話或文字,即使是間接引用,隻要有适當的選擇和安排,也能引起讀者對于人或事(境地)的明了的影像。
而通常所謂描摹口吻,口吻畢肖,便是話引起了讀者對于人的明了的影像。
——從以上各節的讨論,便知本文“具體的”第一義還是暗示着某種抽象的性質,并不隻是明了的影像或感覺。
本文“具體的”第二義是特殊的或個别的事件,暗示抽象的一般的情形的。
文中所謂“抽象的材料”(狹義)便是這一般的情形。
《伐檀》所暗示的“社會不平等”[9]是“詩人時代”一般的情形。
胡先生在《中國古代哲學史》裡也說到這篇詩。
他說:“封建時代的階級雖然漸漸消滅了,卻新添了一種生計上的階級。
那時社會漸漸成了一個貧富很不平均的社會,富貴的太富貴了,貧苦的太貧苦了。
”“有些人對着黑暗的時局腐敗的社會,卻不肯低頭下心的忍受。
他們受了冤屈,定要作不平之鳴的。
你看那《伐檀》的詩人對于那時的‘君子’,何等冷嘲熱罵!”又,杜甫的《石壕吏》[10]: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緻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生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妪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别。
胡先生在《論短篇小說》裡說:“這首詩寫天寶之亂,隻寫一個過路投宿的客人夜裡偷聽得的事并安插一句議論,能使人覺得那時代征兵之制的大害,百姓的痛苦,壯丁死亡的多,差役捉人的橫行:一一都在眼前。
捉人捉到了生了孫兒的祖老太太,别的更可想而知了。
” 白樂天的《新樂府》[11]有序說:“首句标其目,卒章顯其志,‘詩三百’之義也。
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谕也。
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
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
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
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新豐折臂翁》的“标目”是“戒邊功”,那詩道: 新豐老翁八十八,頭鬓眉須皆似雪。
玄孫扶向店前行,左臂憑肩右臂折。
問翁臂折來幾年,兼問緻折何因緣。
翁雲貫屬新豐縣,生逢聖代無征戰;慣聽梨園歌管聲,不識旗槍與弓箭。
無何天寶大征兵,戶有三丁點一丁。
點得驅将何處去?五月萬裡雲南行。
聞道雲南有泸水,椒花落時瘴煙起。
大軍徒涉水如湯,未過十人二三死,村南村北哭聲哀,兒别爺娘夫别妻;皆雲前後征蠻者,千萬人行無一回。
是時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張弓簸旗俱不堪,從茲使免征雲南。
骨碎筋傷非不苦,且圖揀退歸鄉土。
此臂折來六十年,一肢雖廢一身全。
至今風雨陰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終不悔,且喜老身今獨在。
不然當時泸水頭,身死魂孤骨不收。
應作雲南望鄉鬼,萬人冢上哭呦呦。
老人言,君聽取。
君不聞開元宰相宋開府,不賞邊功防黩武?又不聞天寶宰相楊國忠,欲求恩幸立邊功?邊功未立生人怨,請問新豐折臂翁。
《論短篇小說》裡說這是《新樂府》中最妙的一首。
“看他寫‘是時翁年二十四……偷将大石捶折臂’,使人不得不發生‘苛政猛于虎’的思想”。
又說:“隻因為他有點迂腐氣,所以處處要把做詩的‘本意’來做結尾(所謂“卒章顯其志”);即如‘新豐折臂翁’篇末加上‘君不見開元宰相宋開府’一段,便沒有趣味了。
”但《賣炭翁》卻不如此。
這一首“标目”是“苦宮市”,詩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陽聲字是有鼻音“ㄣ”“ㄥ”收聲的字,陰聲字是沒有鼻音收聲的字。
這裡九個陰聲顯得短促而抑,兩個陽聲顯得悠長而揚。
本文引這個例,說是“引起聽官的明了感覺的”[7]。
摹聲本是人類創制語言的一個原始的法子,但這例裡的摹聲卻已不是原始的。
“ㄉ”“ㄊ”聲母的字似乎暗示琵琶聲音的響亮,那九個陰聲字和兩個“ㄉ”“ㄊ”聲母的陽聲字參錯夾用,似乎暗示琵琶曲調高低快慢的變換來得很急驟。
韓退之的《聽琴詩》開端是“呢呢兒女語,恩冤相爾汝;忽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歐陽修以為像聽琵琶的詩,蘇東坡因此将它改成那首《水調歌頭》。
歐陽修的意見大概是不錯的,韓退之那首詩若用來暗示琵琶的聲音和曲調的個性或特殊性,似乎更合式些,蘇東坡的詞便是明證。
所謂“聽官裡的明了感覺”其實也是暗示某種抽象的性質的,和“眼睛裡起的影像”一樣。
至于姜白石的《湘月》詞句“暝入西山,漸喚我一葉夷猶乘興”,文中以為“能引起讀者渾身的感覺”。
“這裡面‘一葉夷猶’四個雙聲字,讀的時候使我們覺得身在小舟裡,在鏡平的湖水上蕩來蕩去”[8]。
雙聲字是聲母(子音)相同的字。
“一葉夷猶”可以說同是“一”聲母,所以說是雙聲字。
胡先生的意思大概以為這四個字聯成一串,嘴裡念起來、耳裡聽起來都很輕巧似的,暗示着一種舒适的境地;配合句義,便會“覺得身在小舟裡,在鏡平的湖水上蕩來蕩去”。
在這種境地裡,筋肉寬舒,心神閑适;所謂“渾身的感覺”便是這個。
舒适還是一種抽象的性質;不過這例裡字音所摹示的更複雜些就是了。
運用這種摹聲的方法或技巧,需要一些聲韻學的知識和舊詩或詞曲的訓練,一般寫作新詩的,大概都缺少這些;這是這種方法或技巧沒有發展的一個原因。
再說字音的暗示力并不是獨立的,暗示的範圍也不是确定的,得配合着句義,跟着句義走。
句義還是首要,字音的作用通常是不大顯著的。
這是另一個原因。
還有些人也注重字音的暗示力,他們要使新詩的音樂性遮沒了意義,所謂“純詩”。
那是外國的影響。
但似乎沒見什麼成就便過去了;外國這種風氣似乎也過去了。
本篇第二段裡,胡先生曾舉他自己的《應該》作例,說“這首詩的意思神情都是舊體詩所達不出的”。
那詩道: 他也許愛我,——也許還愛我,—— 但他總勸我莫再愛他。
他常常怪我; 這一天,他眼淚汪汪的望着我, 說道:“你如何還想着我? 想着我,你又如何能對他? 你要是當真愛我, 你應該把愛我的心愛他, 你應該把待我的情待他。
” 他的話句句都不錯;—— 上帝幫我! 我“應該”這樣做! 這裡好像是在講道理,可是這道理隻是這一對愛人中間的道理,不是一般的;“應該”隻是他倆的“應該”,不是一般人的。
這道理,這“應該”,是伴着強度的感情——他倆強度的愛情——的,不隻是冷冰冰的一些概念。
所以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
本文所舉“具體的寫法”的例子中,乍看像沒有這一種,細看知道不然。
這是暗示愛情和禮教和理智的沖突——愛情上的一種為難。
“沖突”或“為難”是境地的特殊性或個性,是抽象的。
這首詩從頭到尾是自己對自己說的一番話,比平常對第三者的口氣自然更親切些,更具體些。
那引号裡的一節是話中的話。
人的話或文字,即使是間接引用,隻要有适當的選擇和安排,也能引起讀者對于人或事(境地)的明了的影像。
而通常所謂描摹口吻,口吻畢肖,便是話引起了讀者對于人的明了的影像。
——從以上各節的讨論,便知本文“具體的”第一義還是暗示着某種抽象的性質,并不隻是明了的影像或感覺。
本文“具體的”第二義是特殊的或個别的事件,暗示抽象的一般的情形的。
文中所謂“抽象的材料”(狹義)便是這一般的情形。
《伐檀》所暗示的“社會不平等”[9]是“詩人時代”一般的情形。
胡先生在《中國古代哲學史》裡也說到這篇詩。
他說:“封建時代的階級雖然漸漸消滅了,卻新添了一種生計上的階級。
那時社會漸漸成了一個貧富很不平均的社會,富貴的太富貴了,貧苦的太貧苦了。
”“有些人對着黑暗的時局腐敗的社會,卻不肯低頭下心的忍受。
他們受了冤屈,定要作不平之鳴的。
你看那《伐檀》的詩人對于那時的‘君子’,何等冷嘲熱罵!”又,杜甫的《石壕吏》[10]: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緻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生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妪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别。
胡先生在《論短篇小說》裡說:“這首詩寫天寶之亂,隻寫一個過路投宿的客人夜裡偷聽得的事并安插一句議論,能使人覺得那時代征兵之制的大害,百姓的痛苦,壯丁死亡的多,差役捉人的橫行:一一都在眼前。
捉人捉到了生了孫兒的祖老太太,别的更可想而知了。
” 白樂天的《新樂府》[11]有序說:“首句标其目,卒章顯其志,‘詩三百’之義也。
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谕也。
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
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
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
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新豐折臂翁》的“标目”是“戒邊功”,那詩道: 新豐老翁八十八,頭鬓眉須皆似雪。
玄孫扶向店前行,左臂憑肩右臂折。
問翁臂折來幾年,兼問緻折何因緣。
翁雲貫屬新豐縣,生逢聖代無征戰;慣聽梨園歌管聲,不識旗槍與弓箭。
無何天寶大征兵,戶有三丁點一丁。
點得驅将何處去?五月萬裡雲南行。
聞道雲南有泸水,椒花落時瘴煙起。
大軍徒涉水如湯,未過十人二三死,村南村北哭聲哀,兒别爺娘夫别妻;皆雲前後征蠻者,千萬人行無一回。
是時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張弓簸旗俱不堪,從茲使免征雲南。
骨碎筋傷非不苦,且圖揀退歸鄉土。
此臂折來六十年,一肢雖廢一身全。
至今風雨陰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終不悔,且喜老身今獨在。
不然當時泸水頭,身死魂孤骨不收。
應作雲南望鄉鬼,萬人冢上哭呦呦。
老人言,君聽取。
君不聞開元宰相宋開府,不賞邊功防黩武?又不聞天寶宰相楊國忠,欲求恩幸立邊功?邊功未立生人怨,請問新豐折臂翁。
《論短篇小說》裡說這是《新樂府》中最妙的一首。
“看他寫‘是時翁年二十四……偷将大石捶折臂’,使人不得不發生‘苛政猛于虎’的思想”。
又說:“隻因為他有點迂腐氣,所以處處要把做詩的‘本意’來做結尾(所謂“卒章顯其志”);即如‘新豐折臂翁’篇末加上‘君不見開元宰相宋開府’一段,便沒有趣味了。
”但《賣炭翁》卻不如此。
這一首“标目”是“苦宮市”,詩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