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好!小栓——你不要這麼咳。

    包好!” “瘋了。

    ”駝背五少爺點着頭說。

     四 [27]西關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塊官地;中間歪歪斜斜一條細路,是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卻成了自然的界限。

    路的左邊,都埋着死刑和瘐斃的人,右邊是窮人的叢冢。

    兩面都已埋到層層疊疊,宛然闊人家裡祝壽時候的饅頭。

     [28]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楊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

    天明未久,華大媽已在右邊的一座新墳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飯,哭了一場。

    化過紙,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麼似的,但自己也說不出等候什麼。

    微風起來,吹動她短發,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29]小路上又來了一個女人,也是半白頭發,褴褛的衣裙;提一個破舊的朱漆圓籃,外挂一串紙錠,三步一歇的走。

    忽然見華大媽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躊躇,慘白的臉上現出些羞愧的顔色;但終于硬着頭皮,走到左邊的一座墳前,放下了籃子。

     [30]那墳與小栓的墳,一字兒排着,中間隻隔一條小路。

    華大媽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飯,立着哭了一遍,化過紙錠;心裡暗暗地想,“這墳裡的也是兒子了。

    ”那老女人徘徊觀望了一回,忽然手腳有些發抖,跄跄踉踉退下幾步,瞪着眼隻是發怔。

     [31]華大媽見這樣子,生怕他傷心到快要發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過小路,低聲對他說,“你這位老奶奶不要傷心了,——我們還是回去罷。

    ” [32]那人點一點頭,眼睛仍然向上瞪着;也低聲吃吃的說道,“你看,——看這是什麼呢?” 華大媽跟了他指頭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墳,這墳上草根還沒有全合,露出一塊一塊的黃土,煞是難看。

    再往上仔細看時,卻不覺也吃一驚;——分明有一圈紅白的花,圍着那尖圓的墳頂。

     [33]他們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望這紅白的花,卻還能明白看見。

    花也不很多,圓圓的排成一個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齊。

    華大媽忙看他兒子和别人的墳,卻隻有不怕冷的幾點青白小花,零星開着,便覺得心裡忽然感到一種不足和空虛,不願意根究。

    那老女人又走近幾步,細看了一遍,自言自語的說:“這沒有根,不像自己開的!這地方有誰來呢?孩子不會來玩;——親戚本家早不來了。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他想了又想,忽然又流下淚來,大聲說道: “瑜兒,他們都冤枉了你,你還是忘不了,傷心不過,今天特意顯點靈,要我知道麼?”他四面一看,隻見一隻烏鴉,站在一株沒有葉的樹上,便接着說,“我知道了。

    ——瑜兒,可憐他們坑了你,他們将來總有報應,天都知道;你閉了眼睛就是了。

    ——你如果真在這裡,聽到我的話,——便教這烏鴉飛上你的墳頂,給我看罷。

    ” [34]微風早經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銅絲。

    一絲發抖的聲音,在空氣中愈顫愈細,細到沒有,周圍便都是死一般靜。

    兩人站在枯草叢裡,仰面看那烏鴉;那烏鴉也在筆直的樹枝間,縮着頭,鐵鑄一般站着。

     [35]許多的工夫過去了,上墳的人漸漸增多,幾個老的小的,在土墳間出沒。

     [36]華大媽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擔,便想到要走;一面勸着說,“我們還是回去罷。

    ” [37]那老女人歎一口氣,無精打采的收起飯菜;又遲疑了一刻,終于慢慢地走了。

    嘴裡自言自語的說,“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38]他們走不上二三十步遠,忽聽得背後‘啞——’的一聲大叫;兩個人都悚然的回過頭,隻見那烏鴉張開兩翅,一挫身,直向着遠處的天空,箭也似的飛去了。

     指導大概 本篇是短篇小說。

    正題旨是親子之愛,副題旨是革命者的寂寞的悲哀。

    這故事是在清朝的末年,那時才有革命黨;本篇第三段“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一句話,表示了革命黨的主張,也表示了朝代。

    這故事是個小城市的故事,出面的人物也都是小城市的人物。

    那時代的社會還是所謂封建的社會;這些人物,這些人物的思想,自然充滿了封建社會的色彩。

    從華老栓到夏四奶奶,都是如此。

     故事隻是這樣:小茶館的掌櫃華老栓和華大媽夫婦隻有小栓一個兒子,像是已經成了年。

    小栓生了痨病,總不好。

    老夫婦撿到一個秘方,人血饅頭可以治好痨病。

    老栓便托了劊子手康大叔;當然,得花錢。

    剛好這一個秋天的日子,殺一個姓夏名瑜的革命黨,老栓去向康大叔買回那人血饅頭,讓小栓吃了。

    小栓可終于沒有好,死了。

    那夏瑜是他的三伯父夏三爺告了密逮着的。

    夏瑜很窮,隻有一個老母親,便是夏四奶奶。

    他在牢裡還向管牢的紅眼睛阿義宣傳革命,卻挨了兩個嘴巴。

    夏三爺告密,官廳賞了二十五兩銀子。

    一般人沒有同情那革命黨的。

    他是死刑犯人,埋在西關外官地上,華家是窮人,小栓也埋在那裡。

    第二年清明,華大媽去上墳,夏四奶奶也去。

    夏四奶奶發見兒子墳上有一個花圈,卻不認識是什麼,以為他讓人冤枉死了,在特意顯靈呢。

    華大媽瞧着夏四奶奶發怔,過去想安慰她;看見花圈,也不認識,隻覺得自己兒子墳上沒有,“感到一種不足和空虛”[33]。

    她終于勸着夏四奶奶離開了墳場。

     本篇從“秋天的後半夜”[1]老栓忙着起來去等人血饅頭開場。

    第一段說到饅頭到了手為止。

    第二段說老栓夫婦商量着燒那饅頭,直到看着小栓吃下去。

    第三段康大叔來到茶館裡,和老栓夫婦談人血饅頭;從饅頭便到了那革命黨。

    這卻隻是茶客們和他問答着,議論着。

    這兩段裡都穿插着小栓的病相。

    第一段的時間是後半夜到天明;第二三段隻是一個早上。

    第四段是第二年清明節的一個早上,華大媽去上兒子的墳,可見小栓是死了。

    夏四奶奶也去上兒子的墳,卻有人先已放了一個花圈在那墳上。

    第一段裡,主要的是老栓的動作;第二段裡是華大媽的。

    第三段裡主要的是康大叔和茶客們的對話。

    第四段裡主要的卻是夏四奶奶的動作。

     一 老栓和華大媽都将整個兒的心放在小栓的身上,放在小栓的病上。

    人血饅頭隻是一個環;在這以前可能還試過許多方子,在這以後,可能也想過一些法子。

    但隻這一環便可見出老夫婦愛兒子的心專到怎樣程度,别的都不消再提了。

    魯迅先生沒有提“愛”字,可是全篇從頭到尾都見出老夫婦這番心。

    他們是窮人。

    不等到第四段說小栓埋在“窮人的叢冢”[27]裡我們才知道,從開始一節裡“華老栓”這名字,和“遍身油膩的燈盞”“茶館的兩間屋子”,便看出主人公是窮人了。

    窮人的錢是不容易來的,更是不容易攢的。

    華大媽枕頭底下那一包洋錢,不知她夫婦倆怎樣辛苦才省下來的。

    可是為了人血饅頭,為了兒子的病,他們願意一下子花去這些辛苦錢。

    “華大媽在枕頭底下掏了半天”,才掏出那包錢。

    “老栓抖抖的裝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兩下”[2]。

    他後來在丁字街近處那家鋪子門邊站着的時候,又“按一按衣袋,硬硬的還在”[5]。

    這些固然見出老夫婦倆錢來的不易,他們可并不是在心痛錢。

    他們覺得兒子的命就在那人血饅頭上,也就在這包錢上,所以慎重的藏着,慎重的裝着,慎重的守着。

    這簡直是一種虔敬的态度。

     老栓夫婦是忙人,一面得招呼茶客們,一面還得招呼小栓的病。

    他們最需要好好的睡。

    可是老栓去等饅頭這一夜,他倆都沒有睡足,也沒有睡好;所以第二天早上兩個人的眼眶都圍上一圈黑線[17][19],那花白胡子甚至疑心老栓生了病[17]。

    這一夜老栓其實不必起來得那麼早,連華大媽似乎都覺得他太早了一些,所以帶點疼惜的說,“你就去麼?”[2]但是這是關系兒子生命的大事,他怎敢耽誤呢!大概他倆惦記着這件大事,那上半夜也沒有怎樣睡着,所以第二天才累得那樣兒。

    老栓出了門,到了丁字街近處那家關着門的鋪子前面立住,“好一會”[4],才有趕殺場的人“從他面前過去”[5],他确是太早了一些。

    這當兒華大媽也不會再睡。

    她惦記着,盼望着;而且這一早收拾店面是她一個人的事兒。

    老栓出門前不是叫了小栓“你不要起來。

    ……店麼?你娘會安排的”[2]?“老栓走到家,店面早經收拾幹淨,一排一排的茶桌,滑溜溜的凳兒”[11],可見她起來也是特别早的。

    兩夫婦是一個心,隻是為了兒子。

     老栓是安分良民,和那些天剛亮就來趕殺場的流浪漢和那劊子手不是一路。

    他們也看出他的異樣,所以說,“哼,老頭子。

    ”“倒高興。

    ……”[5]“這老東西……”[9]。

    他膽兒小,怕看殺人,怕見人血,怕拿人血饅頭。

    他始終立在那鋪子的檐下,不去看殺場。

    固然他心裡隻有兒子的病,沒心趕熱鬧去;害怕可也是一半兒。

    他連那些去看殺人和那殺人的人的眼光都禁不起[5][8],他甚至看見那殺人的地方——丁字街——,聽見譏諷他也來看殺人的話,都“吃一驚”[4][5],何況是殺人呢?人血饅頭是那劊子手送到他面前來的。

    他還不敢接那“鮮紅的饅頭”[8],是那劊子手扯下他的燈籠罩,塞給他,他才拿着的[9]。

    這人血饅頭本該“趁熱的拿來,趁熱吃下”[20]。

    可是老栓夫婦害怕這麼辦。

    “兩個人一齊走進竈下商量了一會”[12],才決定拿一片老荷葉“重新包了那紅的饅頭”[12],和那“紅紅白白的破燈籠,一同塞在竈裡”[12]燒了給小栓吃。

    他們不但自己害怕,還害怕小栓害怕,所以才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