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定《老子》章句
關燈
小
中
大
二字又訛倒,又脫“止”字耳。
柱按:王注雲:夫晦以理物則得明,濁以靜物則得清,安以動物則得生。
其注文之靜動字,即本文之靜字動字。
故按“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句法。
則王本當作“孰能晦,以理之徐明”也。
“安以久”句,景龍本無“久”字,王注亦不釋“久”字。
蓋三句文法本同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複成。
(傅奕本作“是以能敝而不成”。
畢沅雲:河上、王弼作“故能蔽不新成”。
《淮南子》作“故能弊而不新成”。
羅振玉雲:景龍本作“能弊複成”。
柱按:今參校文義,定作“故能敝而複成”。
以上王弼本題雲:十五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顯德章。
) 十六章 至虛極,(“至”各本作“緻”。
羅振玉雲:景福本作“至”。
馬叙倫雲:宋河上本作“至”。
)守靜笃。
(傅奕本“靜”作“靖”。
下同。
畢沅雲:依義,“笃”當作“竺”。
)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
(王弼本無“其”字。
此從傅奕本。
畢沅雲:河上公作“吾以是觀其複”。
《淮南子》作“吾以觀其複也”。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景福、英倫諸本“觀”下均有“其”字。
)夫物芸芸,各複其根。
(傅奕本“夫”作“凡”,“雲”作“醞”,“複”作“歸”。
畢沅雲:河上公作“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王弼“夫”亦作“凡”。
餘與河上同。
莊子作“萬物雲雲,各複其根”。
《說文解字》有“物數紛醞”之言,是奕用正字。
柱按:莊子作“雲”,古本字也。
)歸根曰靜,靜曰複命;(“靜曰”,王弼本作“是謂”。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英倫三本并作“靜曰”。
)複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兇;(嚴可均雲:河上“妄”,誤作“萎”。
羅振玉雲:景龍本作“忘”。
柱按:河上注雲“妄作巧詐”,則河上本亦作“妄”)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周,周乃大,(“周”各本作“王”,“大”各本作“天”。
焦竑雲:龍興碑作“公能生,生能天”。
馬叙倫雲:弼注曰:“蕩然公平,則乃至于無所不周普也。
無所不周普,則乃至于同乎天也”。
蓋王本“王”字作“周”,周字脫壞成“王”,故龍興碑改“王”為“生”耳。
又疑“天”乃“大”字之訛,下文“吾強為名之曰大,字之曰道”、“天下皆謂吾大”皆可證。
)大乃道,道乃久。
(羅振玉雲:五“乃”字,景龍本皆作“能”。
)殁身不殆。
(“殁”,王弼本作“沒”,傅奕本作“殁”。
羅振玉雲:禦注本作“殁”。
以上王弼本題曰十六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歸根章。
) 十七章 大上,下不知有之;(“大”各本作“太”,“知”上各本無“不”字。
彭耜雲:陸、王弼“太”作“大”。
畢沅曰:“下知”吳澄作“不知”。
胡适雲:日本本“知”上有不字。
柱按:《韓非子·難三》雲:“民知誅罰之皆起于身也,故習功利于業而不受賜于君。
‘太上,下智有之。
’此言太上之下民無說也。
”“大”“太”古字通,“知”“智”古同一字。
韓非引“智”上雖無“不”字,然上雲“不受賜于君”,下雲“無說”,皆釋“不”字之義,疑韓非子“知”上脫“不”耳。
審文以有“不”字為長。
)其次,親之,(傅奕本如此,王弼本“之”作“而”。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景福、英倫諸本均作“之”。
)譽之;(傅奕本“譽”上有“其次”二字。
畢沅雲:河上公、王弼并作“其次親而譽之”。
陸希聲作“其次親之譽之”。
)其次,畏之,侮之。
(各本“侮”上有“其次”二字。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二本均為此二字。
) 信不足,有不信。
(傅奕本作“故信不足,焉有不信”。
畢沅雲:河上公作“有不足焉,有不信焉”。
王弼作“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王念孫雲:河上本無下“焉”字,是也。
“信不足”為句,“焉有不信”為句,“焉”于是也。
羅振玉雲:景福本無下“焉”字,景龍、禦注、英倫三本并無“焉”字。
柱按:上下焉均當删。
) 由兮其貴言哉?(“由”,王弼本作“悠”,傅奕本作“猶”。
“哉”字各本無,傅奕本有。
羅振玉雲:景龍本作“由”。
柱按:此下各本有“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十一字。
馬叙倫雲:論義蓋三十七章之文。
以上王弼本題雲:十七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淳風章。
) 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傅奕本“有”上有“焉”字,下一句同。
馬叙倫雲:易州“廢”作“癈”,“仁”作“人”。
羅振玉雲:景龍本“仁”作“人”。
)智慧出,有大僞;(畢沅雲:河上公作“智惠”,王弼作“知慧”。
羅振玉雲:景龍、廣明、景福三本均作“智惠”。
)六親不和,有孝慈;(羅振玉雲:此三句“廢”下、“出”下、“和”下,廣明本均有“焉”字。
下“國家昏亂,有忠臣”“亂”下亦必有“焉”字,石泐不可見。
)國家昏亂,有忠臣。
(傅奕本“忠”作“貞”。
以上王弼本題雲:十八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薄俗章。
) 十九章 絕學無憂。
(各本在下章“唯之與呵”句上。
今據易順鼎校改。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亖者,(“亖者”各本作“三者”。
易順鼎雲:《文子》引“絕學無憂”在“絕聖棄智”之上,疑古本如此。
“絕學無憂”各二字為句。
“學”與“憂”為韻。
“倍”“慈”“有”為韻。
胡适雲:二十章首句“絕學無憂”當屬十九章之末,與“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兩句為同等的排句。
柱按:胡說非也。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為平列句。
“絕學無憂”猶雲絕學則無憂,與上二句句法不類。
審校文義,以易說為是。
“絕學”與“絕聖”“絕仁”“絕巧”,文義一例。
)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袌樸,(“袌”各本作“抱”,傅奕本如此)少私寡欲。
(以上王弼本題雲:十九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還淳章。
) 二十章 唯之與阿,(劉師培雲:“阿”當作“诃”,《說文》雲:诃,大言而怒也。
柱按“阿”“诃”聲借。
)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王弼本作“若何”,傅奕本作“何若”。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廣明、景福諸本均作“何若”。
柱按:作“何若”是也。
“阿”“何”韻,“惡”“若”韻。
)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馬叙倫雲:此二句疑當在七十二章“民不畏威”之上。
彼文“民”字當作“人”。
柱按:馬說非也。
審校文義,與彼文亦不相接,當是别為一章。
)荒兮其未央哉?(馬叙倫雲:此句與上下文義不聯,疑有脫訛。
柱按:此歎可畏者之大也。
) 衆人熙熙,若享太牢,(“若”各本作“如”。
羅振玉雲:景龍本作“若”。
下句同。
)若春登台。
我獨廓兮其未兆?(羅振玉雲:景龍本作“我魄未兆”。
馬叙倫雲:“兆”當為“”,《說文》曰:“”,分也。
)若嬰兒之未咳,(“若”各本作“如”。
“咳”各本作“孩”,傅奕本作“咳”。
馬叙倫雲:“孩”“咳”一字。
羅振玉雲:景龍本“如”作“若”)儡儡兮若無所歸。
(傅奕本作“儡儡兮其不足以無所歸”。
畢沅雲:河上公作“乘乘兮若無所歸”,王弼作“儽儽若無歸”,陸希作“儽儽兮若不足似無所歸”。
)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羅運賢以此三字上屬,是也。
)俗人昭昭,我獨若昏;(“若”,王弼本作“昏”,傅奕本作“若”。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英倫三本均作“若”,景福本作“如”。
)俗人察察,我獨若悶。
(“若悶”王弼本作“悶悶”,傅奕本作“若闵闵”。
柱按:以諸本及上句校之,疑當作“若悶”。
)忽兮其若晦,(王弼本作“澹兮其若海”。
畢沅雲:河上公作“忽兮若海”,嚴遵作“忽兮若晦”。
羅振玉雲:廣明、景福二本作“忽兮其若海”。
柱按:審校文義,當為“忽兮其若晦”。
)寂兮若無所止。
(王弼本作“飂兮若無止”,傅奕本作“飄兮似無所止”。
羅振玉雲:禦注、英倫二本作“寂兮似無所止”。
柱案:審文義當為“寂兮若無所止”。
)衆人皆有以,而我獨若頑且啚。
(王弼本作“我獨頑似鄙”,傅奕本作“我獨頑且啚”。
柱按:王注曰“故曰頑且鄙也”,則王本亦當作頑且鄙。
其作“似”者,疑“似”字本在“頑”字上,而“似”又當為若字之訛。
王本當為“而我獨似頑且鄙”。
其注雲“若無所識”,可證也。
“啚”乃啚啬之本字。
)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以上王弼本題雲:二十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異俗章。
)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羅振玉雲:“德”景龍本作“得”。
)唯道是從。
道之為物,唯芒唯芴。
(“芒芴”字從傅奕本。
下同。
)芴兮芒,(各本句末有“兮”字。
羅振玉雲:禦注、英倫二本作“忽兮恍”。
下“芒兮芴”同。
)中有象;(各本句首有“其”字。
羅振玉雲:景龍本無四“其”字。
下“中有物”“中有精”同。
)芒兮芴,中有物;窈兮冥,(各本有“兮”字。
羅振玉雲:英倫本作“窈兮冥”)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
(《莊子》作“衆父”。
)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
(各本“然”作“狀”。
傅奕本作“然”。
以上王弼本題雲:二十一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虛心章。
) 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馬叙倫雲:此四句當在二十四章“自矜者不長”下。
柱按:馬說非也。
如馬說文義複贅,此文仍當在此,承“抱一”而言,即“曲則全”等之理也。
唯此下“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當在六十八章耳。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以上王弼本題雲:二十二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益謙章。
)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飄風不終朝,(各本與“希言自然”連為一章。
“飄”上有“故”字。
審校文義,終難聯貫,當分章為是。
羅振玉雲:景龍、廣明、景福、英倫諸本均無“故”字。
)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 故(“故”與“夫”通。
)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各本重“道者”二字。
俞樾雲:《淮南子·道應篇》引:老子曰:“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可見古本不疊“道者”二字。
)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傅奕本此三句作“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從事于德者,德者同于德;從事于失者,失者同于失”。
) 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
(王弼本三“亦”字下均有“樂”字。
傅奕本此數句均無“同”字“樂”字。
羅振玉雲:禦注、英倫二本無“樂”字。
柱按:王注雲“言随其所行,故同而應之”,不釋“樂”字,知王本亦無“樂”字也。
此下各本有“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八字。
馬叙倫雲:此二句疑十七章錯簡在此。
以上王弼本題雲:二十三章。
河上公本以是為虛無章。
)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畢沅雲:河上公本“企”作“跂”。
羅振玉雲:景龍本“立”作“久”。
廣明本此上有“喘者不久”句。
馬叙倫雲:“企”,《說文》重文作“跂”。
)跨者不行,(羅振玉雲:景福本此二句倒置。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于道,(“于”各本作“在”,“道”下有“也”字。
羅振玉雲:禦注、英倫二本“其在”作“其于”,景龍本無“也”字。
)曰餘食贅行。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以上王弼本題曰:二十四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苦恩章。
)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兮寞兮,(“”各本作“寂”。
傅奕作“”。
“寞”,鐘會作“飂”。
)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各本“字”上無“強”字。
柱按:韓非子《喻老》釋第一章有“強字之曰道”之語,疑本《老子》此章之文。
傅奕本正有“強”字。
)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各本作“王亦大”,茲據《說文》改作“人”。
傅奕本與《說文》同。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
(各本“人”作“王”,茲據下文改。
傅奕本作“而王處其一尊”,謬甚。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李約讀“人法地地”為句,“法天天”為句,“法道道”為句,謬甚。
以上王弼本題雲:二十五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象元章。
) 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辎重。
(羅振玉雲:“聖人”,景龍、禦注、英倫三本均作“君子”)雖有榮觀,(馬叙倫雲:“榮觀”是“營衛”之借。
)宴處超然。
(馬叙倫雲:“超”借為“怊”,《說文》無“怊”,“惆”即“怊”也。
《說文》:惆,失意也。
)如之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傅奕本如此。
河上公本、王弼本作“奈何”。
羅振玉雲:景龍本作“如何”。
)輕則失根,(“根”,王弼本、傅奕本作“本”,宋河上本作“臣”。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英倫、廣明、景福諸本均作“臣”。
俞樾雲:《永樂大典》作“根”。
)躁則失君。
(以上王弼本題雲:二十六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重德章。
) 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迹,(王本如此。
羅振玉雲:景福本“行”下有“者”字。
下“善言”“善數”“善閉”“善結”下并同。
廣明本同。
柱按:傅奕本同有“者”字。
)善言無瑕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此六十二章之文移至此。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晁說之雲:傅奕曰:“是以聖人”至“棄物”,古無此,獨河上有之。
馬叙倫雲:《淮南·道應訓》明引老子曰:“人無棄人,物無棄物,是謂襲明”。
則不得謂經無此文也。
)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以上王弼本題雲:二十七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巧用章。
)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奚;(“奚”,王弼、傅奕本作“谿”。
羅振玉雲:《釋文》作“溪”,
柱按:王注雲:夫晦以理物則得明,濁以靜物則得清,安以動物則得生。
其注文之靜動字,即本文之靜字動字。
故按“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句法。
則王本當作“孰能晦,以理之徐明”也。
“安以久”句,景龍本無“久”字,王注亦不釋“久”字。
蓋三句文法本同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複成。
(傅奕本作“是以能敝而不成”。
畢沅雲:河上、王弼作“故能蔽不新成”。
《淮南子》作“故能弊而不新成”。
羅振玉雲:景龍本作“能弊複成”。
柱按:今參校文義,定作“故能敝而複成”。
以上王弼本題雲:十五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顯德章。
) 十六章 至虛極,(“至”各本作“緻”。
羅振玉雲:景福本作“至”。
馬叙倫雲:宋河上本作“至”。
)守靜笃。
(傅奕本“靜”作“靖”。
下同。
畢沅雲:依義,“笃”當作“竺”。
)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
(王弼本無“其”字。
此從傅奕本。
畢沅雲:河上公作“吾以是觀其複”。
《淮南子》作“吾以觀其複也”。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景福、英倫諸本“觀”下均有“其”字。
)夫物芸芸,各複其根。
(傅奕本“夫”作“凡”,“雲”作“醞”,“複”作“歸”。
畢沅雲:河上公作“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王弼“夫”亦作“凡”。
餘與河上同。
莊子作“萬物雲雲,各複其根”。
《說文解字》有“物數紛醞”之言,是奕用正字。
柱按:莊子作“雲”,古本字也。
)歸根曰靜,靜曰複命;(“靜曰”,王弼本作“是謂”。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英倫三本并作“靜曰”。
)複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兇;(嚴可均雲:河上“妄”,誤作“萎”。
羅振玉雲:景龍本作“忘”。
柱按:河上注雲“妄作巧詐”,則河上本亦作“妄”)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周,周乃大,(“周”各本作“王”,“大”各本作“天”。
焦竑雲:龍興碑作“公能生,生能天”。
馬叙倫雲:弼注曰:“蕩然公平,則乃至于無所不周普也。
無所不周普,則乃至于同乎天也”。
蓋王本“王”字作“周”,周字脫壞成“王”,故龍興碑改“王”為“生”耳。
又疑“天”乃“大”字之訛,下文“吾強為名之曰大,字之曰道”、“天下皆謂吾大”皆可證。
)大乃道,道乃久。
(羅振玉雲:五“乃”字,景龍本皆作“能”。
)殁身不殆。
(“殁”,王弼本作“沒”,傅奕本作“殁”。
羅振玉雲:禦注本作“殁”。
以上王弼本題曰十六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歸根章。
) 十七章 大上,下不知有之;(“大”各本作“太”,“知”上各本無“不”字。
彭耜雲:陸、王弼“太”作“大”。
畢沅曰:“下知”吳澄作“不知”。
胡适雲:日本本“知”上有不字。
柱按:《韓非子·難三》雲:“民知誅罰之皆起于身也,故習功利于業而不受賜于君。
‘太上,下智有之。
’此言太上之下民無說也。
”“大”“太”古字通,“知”“智”古同一字。
韓非引“智”上雖無“不”字,然上雲“不受賜于君”,下雲“無說”,皆釋“不”字之義,疑韓非子“知”上脫“不”耳。
審文以有“不”字為長。
)其次,親之,(傅奕本如此,王弼本“之”作“而”。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景福、英倫諸本均作“之”。
)譽之;(傅奕本“譽”上有“其次”二字。
畢沅雲:河上公、王弼并作“其次親而譽之”。
陸希聲作“其次親之譽之”。
)其次,畏之,侮之。
(各本“侮”上有“其次”二字。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二本均為此二字。
) 信不足,有不信。
(傅奕本作“故信不足,焉有不信”。
畢沅雲:河上公作“有不足焉,有不信焉”。
王弼作“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王念孫雲:河上本無下“焉”字,是也。
“信不足”為句,“焉有不信”為句,“焉”于是也。
羅振玉雲:景福本無下“焉”字,景龍、禦注、英倫三本并無“焉”字。
柱按:上下焉均當删。
) 由兮其貴言哉?(“由”,王弼本作“悠”,傅奕本作“猶”。
“哉”字各本無,傅奕本有。
羅振玉雲:景龍本作“由”。
柱按:此下各本有“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十一字。
馬叙倫雲:論義蓋三十七章之文。
以上王弼本題雲:十七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淳風章。
) 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傅奕本“有”上有“焉”字,下一句同。
馬叙倫雲:易州“廢”作“癈”,“仁”作“人”。
羅振玉雲:景龍本“仁”作“人”。
)智慧出,有大僞;(畢沅雲:河上公作“智惠”,王弼作“知慧”。
羅振玉雲:景龍、廣明、景福三本均作“智惠”。
)六親不和,有孝慈;(羅振玉雲:此三句“廢”下、“出”下、“和”下,廣明本均有“焉”字。
下“國家昏亂,有忠臣”“亂”下亦必有“焉”字,石泐不可見。
)國家昏亂,有忠臣。
(傅奕本“忠”作“貞”。
以上王弼本題雲:十八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薄俗章。
) 十九章 絕學無憂。
(各本在下章“唯之與呵”句上。
今據易順鼎校改。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亖者,(“亖者”各本作“三者”。
易順鼎雲:《文子》引“絕學無憂”在“絕聖棄智”之上,疑古本如此。
“絕學無憂”各二字為句。
“學”與“憂”為韻。
“倍”“慈”“有”為韻。
胡适雲:二十章首句“絕學無憂”當屬十九章之末,與“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兩句為同等的排句。
柱按:胡說非也。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為平列句。
“絕學無憂”猶雲絕學則無憂,與上二句句法不類。
審校文義,以易說為是。
“絕學”與“絕聖”“絕仁”“絕巧”,文義一例。
)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袌樸,(“袌”各本作“抱”,傅奕本如此)少私寡欲。
(以上王弼本題雲:十九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還淳章。
) 二十章 唯之與阿,(劉師培雲:“阿”當作“诃”,《說文》雲:诃,大言而怒也。
柱按“阿”“诃”聲借。
)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王弼本作“若何”,傅奕本作“何若”。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廣明、景福諸本均作“何若”。
柱按:作“何若”是也。
“阿”“何”韻,“惡”“若”韻。
)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馬叙倫雲:此二句疑當在七十二章“民不畏威”之上。
彼文“民”字當作“人”。
柱按:馬說非也。
審校文義,與彼文亦不相接,當是别為一章。
)荒兮其未央哉?(馬叙倫雲:此句與上下文義不聯,疑有脫訛。
柱按:此歎可畏者之大也。
) 衆人熙熙,若享太牢,(“若”各本作“如”。
羅振玉雲:景龍本作“若”。
下句同。
)若春登台。
我獨廓兮其未兆?(羅振玉雲:景龍本作“我魄未兆”。
馬叙倫雲:“兆”當為“”,《說文》曰:“”,分也。
)若嬰兒之未咳,(“若”各本作“如”。
“咳”各本作“孩”,傅奕本作“咳”。
馬叙倫雲:“孩”“咳”一字。
羅振玉雲:景龍本“如”作“若”)儡儡兮若無所歸。
(傅奕本作“儡儡兮其不足以無所歸”。
畢沅雲:河上公作“乘乘兮若無所歸”,王弼作“儽儽若無歸”,陸希作“儽儽兮若不足似無所歸”。
)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羅運賢以此三字上屬,是也。
)俗人昭昭,我獨若昏;(“若”,王弼本作“昏”,傅奕本作“若”。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英倫三本均作“若”,景福本作“如”。
)俗人察察,我獨若悶。
(“若悶”王弼本作“悶悶”,傅奕本作“若闵闵”。
柱按:以諸本及上句校之,疑當作“若悶”。
)忽兮其若晦,(王弼本作“澹兮其若海”。
畢沅雲:河上公作“忽兮若海”,嚴遵作“忽兮若晦”。
羅振玉雲:廣明、景福二本作“忽兮其若海”。
柱按:審校文義,當為“忽兮其若晦”。
)寂兮若無所止。
(王弼本作“飂兮若無止”,傅奕本作“飄兮似無所止”。
羅振玉雲:禦注、英倫二本作“寂兮似無所止”。
柱案:審文義當為“寂兮若無所止”。
)衆人皆有以,而我獨若頑且啚。
(王弼本作“我獨頑似鄙”,傅奕本作“我獨頑且啚”。
柱按:王注曰“故曰頑且鄙也”,則王本亦當作頑且鄙。
其作“似”者,疑“似”字本在“頑”字上,而“似”又當為若字之訛。
王本當為“而我獨似頑且鄙”。
其注雲“若無所識”,可證也。
“啚”乃啚啬之本字。
)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以上王弼本題雲:二十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異俗章。
)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羅振玉雲:“德”景龍本作“得”。
)唯道是從。
道之為物,唯芒唯芴。
(“芒芴”字從傅奕本。
下同。
)芴兮芒,(各本句末有“兮”字。
羅振玉雲:禦注、英倫二本作“忽兮恍”。
下“芒兮芴”同。
)中有象;(各本句首有“其”字。
羅振玉雲:景龍本無四“其”字。
下“中有物”“中有精”同。
)芒兮芴,中有物;窈兮冥,(各本有“兮”字。
羅振玉雲:英倫本作“窈兮冥”)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
(《莊子》作“衆父”。
)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
(各本“然”作“狀”。
傅奕本作“然”。
以上王弼本題雲:二十一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虛心章。
) 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馬叙倫雲:此四句當在二十四章“自矜者不長”下。
柱按:馬說非也。
如馬說文義複贅,此文仍當在此,承“抱一”而言,即“曲則全”等之理也。
唯此下“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當在六十八章耳。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以上王弼本題雲:二十二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益謙章。
)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飄風不終朝,(各本與“希言自然”連為一章。
“飄”上有“故”字。
審校文義,終難聯貫,當分章為是。
羅振玉雲:景龍、廣明、景福、英倫諸本均無“故”字。
)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 故(“故”與“夫”通。
)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各本重“道者”二字。
俞樾雲:《淮南子·道應篇》引:老子曰:“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可見古本不疊“道者”二字。
)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傅奕本此三句作“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從事于德者,德者同于德;從事于失者,失者同于失”。
) 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
(王弼本三“亦”字下均有“樂”字。
傅奕本此數句均無“同”字“樂”字。
羅振玉雲:禦注、英倫二本無“樂”字。
柱按:王注雲“言随其所行,故同而應之”,不釋“樂”字,知王本亦無“樂”字也。
此下各本有“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八字。
馬叙倫雲:此二句疑十七章錯簡在此。
以上王弼本題雲:二十三章。
河上公本以是為虛無章。
)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畢沅雲:河上公本“企”作“跂”。
羅振玉雲:景龍本“立”作“久”。
廣明本此上有“喘者不久”句。
馬叙倫雲:“企”,《說文》重文作“跂”。
)跨者不行,(羅振玉雲:景福本此二句倒置。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于道,(“于”各本作“在”,“道”下有“也”字。
羅振玉雲:禦注、英倫二本“其在”作“其于”,景龍本無“也”字。
)曰餘食贅行。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以上王弼本題曰:二十四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苦恩章。
)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兮寞兮,(“”各本作“寂”。
傅奕作“”。
“寞”,鐘會作“飂”。
)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各本“字”上無“強”字。
柱按:韓非子《喻老》釋第一章有“強字之曰道”之語,疑本《老子》此章之文。
傅奕本正有“強”字。
)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各本作“王亦大”,茲據《說文》改作“人”。
傅奕本與《說文》同。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
(各本“人”作“王”,茲據下文改。
傅奕本作“而王處其一尊”,謬甚。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李約讀“人法地地”為句,“法天天”為句,“法道道”為句,謬甚。
以上王弼本題雲:二十五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象元章。
) 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辎重。
(羅振玉雲:“聖人”,景龍、禦注、英倫三本均作“君子”)雖有榮觀,(馬叙倫雲:“榮觀”是“營衛”之借。
)宴處超然。
(馬叙倫雲:“超”借為“怊”,《說文》無“怊”,“惆”即“怊”也。
《說文》:惆,失意也。
)如之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傅奕本如此。
河上公本、王弼本作“奈何”。
羅振玉雲:景龍本作“如何”。
)輕則失根,(“根”,王弼本、傅奕本作“本”,宋河上本作“臣”。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英倫、廣明、景福諸本均作“臣”。
俞樾雲:《永樂大典》作“根”。
)躁則失君。
(以上王弼本題雲:二十六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重德章。
) 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迹,(王本如此。
羅振玉雲:景福本“行”下有“者”字。
下“善言”“善數”“善閉”“善結”下并同。
廣明本同。
柱按:傅奕本同有“者”字。
)善言無瑕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此六十二章之文移至此。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晁說之雲:傅奕曰:“是以聖人”至“棄物”,古無此,獨河上有之。
馬叙倫雲:《淮南·道應訓》明引老子曰:“人無棄人,物無棄物,是謂襲明”。
則不得謂經無此文也。
)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以上王弼本題雲:二十七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巧用章。
)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奚;(“奚”,王弼、傅奕本作“谿”。
羅振玉雲:《釋文》作“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