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定《老子》章句

關燈
《老子》五千餘言,均為短章雜記體。

    今本分上、下兩篇,共八十一章,必非原書之舊。

    近世學者多已言之,且多已訂定,然鄙見不能盡同也。

    茲複詳為審訂,并略錄校語如下: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王弼以“有名”“無名”連讀。

    司馬光、王安石于“無”字斷句。

    羅振玉雲:“無”,景龍本、敦煌本,皆作“無”,下并同。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畢沅雲:古無“妙”字。

    《易》:妙慮萬物而為言。

    王肅本作“眇”。

    馬叙倫雲:“妙”當作“杪”。

    《說文》:杪,木标末也。

    後同。

    )常有,欲以觀其徼。

    (王弼以“有欲”“無欲”連讀。

    司馬光、王安石以“有”字、“無”字斷句。

    馬叙倫雲:“徼”當作“竅”,後同。

    《說文》:竅,空也。

    竅、杪對言。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畢沅雲:陳景元以“此兩者同”為句。

    嚴複雲:“同”字逗。

    )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王弼本标題雲:一章。

    河上公本以為體道章。

    )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畢沅雲:王弼作“較”,陸德明亦作“較”,并非。

    古無“較”字。

    本文以“形”與“傾”為韻,不應用“較”,又明矣。

    羅振玉雲:各本皆作“形”,《釋文》依王本作“較。

    ”),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馬叙倫雲:自“是以聖人”以下,與前文義不相應。

    此二句當在四十三章,“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稀及之矣”下。

    柱按:馬校非也。

    《莊子·齊物論》即闡發此章之旨。

    先言是非成毀,而後言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則此“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非與前文不接明甚。

    此下各本有“萬物作焉,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二十八字。

    馬叙倫雲:此文“生而不有”以下皆五十一章之文。

    蓋因錯簡而校者有增無删,遂複出也。

    柱謂:馬說非也。

    如馬說,則“萬物作焉而不辭”句為無着。

    老子五千文,本雜記體,非無複句之可能也。

    愚謂此數句當是第五章之錯簡。

    今移下。

    此與拙著《老子集訓》所校不同,讀者宜參焉。

    王弼本自“天下皆知”,至“是以弗去”,标題“二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養身章。

    ) 三章 不尚賢,(羅振玉雲:景龍本“尚”作“上”,敦煌本作“不上寶”。

    )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羅振玉雲:景龍、禦注、敦煌三本均無“為”字。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紀昀雲:各本俱無“民”,惟《永樂大典》本有之。

    劉師培雲:《文選·東京賦》注、《易·艮卦》釋文引并無“民”字。

    蓋唐初避諱,删此字也。

    古本實有“民”字,與上二句一律。

    柱按:劉氏謂古本實有“民”字,與上二句一律,是也。

    然唐人所見本無“民”字,非關避諱,上二句兩“民”字亦不避也。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王弼本題雲:三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安民章。

    ) 四章 道,盅而用之,(各本作“沖”,今從《說文》作“盅”。

    )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各本此下有“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四句。

    馬叙倫雲:此四句,乃五十六章錯簡。

    柱按:馬說是也。

    “淵兮似萬物之宗”與“湛兮似或存”相接。

    若間以“挫其銳”四句,文義頗為牽強。

    )湛兮似或存,(羅振玉雲:景龍、禦注二本均作“湛常存”,敦煌本作“湛似常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王弼本題雲:四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無原章。

    ) 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萬物作焉”以下,各本在第二章“行不言之教”下。

    此章言天地無仁恩于物,而自生物:聖人治民,亦當法之也。

    ) 天地之間,(易順鼎雲:《文選·文賦》注引“間”作“門。

    ”蓋别本,與“衆妙之門”“玄牝之門”同義。

    )其猶橐龠乎?虛而不诎,動而俞出。

    (“诎”各本作“屈”、作“掘”,“俞”作“愈”。

    今從畢沅校唐傅弈本。

    畢沅雲:“诎”,河上公作“屈”,王弼作“掘”,王弼非。

    “俞”,諸本并作“愈”。

    案古無“愈”字。

    羅振玉雲:景龍本“愈”作“俞”。

    )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傅弈本作“言多數窮”。

    焦竑雲:龍興碑作“多聞數窮”。

    畢沅雲:諸本并作“多言數窮”。

    馬叙倫雲:《文子·道原》篇引作“多聞”,“數”借為“速”。

    王弼本自“天地不仁”至此題雲:五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虛用章。

    ) 六章 谷神不死,(畢沅雲:“谷”,後漢陳相邊韶《老子碑銘》引作“浴”。

    俞樾雲:“浴”者“谷”之異字;“谷”者“榖”之假字。

    洪頤煊雲:“谷”“浴”并“欲”之借字。

    )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二本均作“玄牝門,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以上王弼本題雲:六章。

    河上公以此為成象章。

    ) 七章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焦竑雲龍興碑作“故能長久”。

    羅振玉雲:“生”,景龍本作“久”。

    柱按:作“久”者,非是。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邪”各本作“耶”,俗。

    今正。

    )故能成其私。

    (馬叙倫雲:自“是以聖人”以下,文義不屬,疑系錯簡。

    或上文“以其不自生”之“生”字,當為“私”字。

    柱按:馬說非也。

    此以天地不自生,故能長其生,明聖人不自私,故能成其私。

    以上王弼本題雲:七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韬光章。

    ) 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無尤。

    (各本此句居章末,在“動善時”之下。

    今按上文“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則此文當同一例。

    故移至此。

    )居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馬叙倫雲:此上蓋脫一句,此文兩句一韻,地、人、治、時皆韻也。

    )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正善治,(羅振玉雲:景龍、禦注、景福三本“正”并作“政”。

    )事善能,動善時。

    (各本此數句在“故幾于道”之上。

    今按此與上下文義不涉,當别為一章。

    王弼本自“上善”至此,題雲:八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易性章。

    )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羅振玉雲:景龍本作“不若其以”。

    柱按:“已”“以”古皆作“已。

    ”)揣而棁之,(“揣”傅奕本作“歂”。

    畢沅雲:諸本并作“揣”。

    《說文解字》無“歂”字,有“敱”字,雲:有所治也。

    疑“歂”字即“敱”字之訛。

    “棁”河上公本作“銳。

    ”羅振玉雲:河上、景龍、禦注、景福諸本,皆作“銳”。

    )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日本《群書治要》本作“還自遺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焦竑雲:龍興碑作“名成功,遂身退”。

    畢沅雲:王弼作“功遂身退,天之道”。

    諸本并作“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景福三本,均作“功成名遂身退”。

    以上王弼本題雲:九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運移章。

    ) 十章 載營魄袌一,能無離?(“袌”各本作“抱”,茲從傅奕本。

    “離”下各本均有“乎”字,茲從宋河上本。

    畢沅雲:袌,也,抱同捊,取也。

    義應用袌字。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敦煌乙丙、英倫諸本,均無“乎”字。

    以後各“乎”字同。

    )專氣緻柔,能嬰兒?(傅奕本“能”下有“如”字。

    今從王弼本。

    羅振玉雲:景福本“能”下有“如”字。

    )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知?(羅振玉雲:河上本“治”作“活”。

    敦煌丙本“能”作“而”。

    )天門開阖,能為雌?(河上公本、王弼本均作“無雌”。

    傅奕本作“為雌”。

    羅振玉雲:敦煌丙本“門”作“地”。

    敦煌乙丙二本“能無”作“而為”。

    景龍、禦注、英倫三本均作“能為”。

    )明白四達,能無為?(傅奕本“無”下有“以”字。

    畢沅雲“無以為”,河上公作“能無知”。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景福、英倫諸本“為”均作“知”,敦煌丙本亦作“為”。

    柱按:此下各本有“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二十字,薛惠雲:一本無“生之畜之”一句。

    馬叙倫雲:自“生之畜之”以下,與上文義不相應。

    此文為五十一章錯簡。

    柱按:馬說是也。

    自“載營”至“是謂玄德”,王弼本題雲:十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能為章。

    )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毂,(羅振玉雲:敦煌乙丙本、景龍、廣明本“三十”均作“卅”。

    )當其無有,車之用;(畢沅雲:本皆以“當其無”斷句。

    案《考工記》,“利轉者以無有為用也”,是應以“有”字斷句。

    )挻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挻”,王弼本如此。

    傅奕本作“埏”。

    羅振玉雲:禦注本作“挻”,景龍本、敦煌丙本作“埏”。

    馬叙倫雲:《說文》無“埏”字。

    當依王本作“挻”,而借為搏。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以上王弼本題雲:十一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無用章。

    )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王弼本“田”作“畋”。

    傅奕本作“田”。

    羅振玉雲:景龍、景福、敦煌乙丙、禦注諸本,均作“田”。

    馬叙倫雲:古無“田獵”專字。

    )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以上王弼本題雲:十二章。

    河上公本以此檢欲章) 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王弼本作“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

    傅奕本、宋刊河上公本作“何謂寵辱?寵為下”。

    俞樾雲:陳景元本、李道純本均作“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

    可據以訂正諸本之誤。

    羅振玉雲:河上、景龍、禦注、景福、敦煌丙諸本,均無“若驚”二字,“寵為下”景龍本“寵”作“辱”。

    景福本作“寵為上,辱為下”。

    柱按:俞說是也。

    今從之。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及”,傅奕作“苟。

    ”)吾又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羅振玉雲:景龍及敦煌丙本“為”均作“于”)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羅振玉雲:廣明、景福二本,“愛以身”作“愛身以”)若可托天下。

    (柱按:《莊子·在宥篇》此二句作“故貴以身于為天下,則可以托天下;愛以身于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

    以上王弼本題雲:十三章,河上公本以此為厭恥章。

    ) 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抟之不得(“抟”各本作“搏”。

    易順鼎雲:“搏”乃“抟”之誤。

    宋陳抟,字希夷,即取此義。

    易說是也。

    今從之。

    )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傅奕本“其”上有“一者”二字。

    “上”下有“之”字。

    敦煌本“皦”作“皎”。

    )其下不昧,(傅奕本“下”下有“之”字。

    )繩繩兮,不可名。

    (王弼本無“兮”字。

    茲從傅奕本。

    羅振玉雲:景福本“繩”下有“兮”字。

    )複歸于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芴芒。

    (焦竑雲:龍興碑無此句。

    畢沅雲:河上公作“忽恍”,王弼作“惚恍”,河上“忽”是,弼“恍”是,其“恍”“惚”則并非也。

    奕借“芒刺菲芴”之字為之,與莊子“雜乎芒芴之間”字同。

    羅振玉雲:景龍、禦注、景福三本作“忽恍”)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羅振玉雲:“禦”,景龍本作“語”。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羅振玉雲:“紀”,景龍本作“己”。

    以上王弼本題雲:十四章。

    河上公本以此為贊元章。

    柱按:“随之不見其後”,以上形容道體。

    “執古之道”以下,言執古禦今。

    義不相蒙,應各為一章。

    ) 十五章 古之善為天下者,(傅奕本作“為道”。

    畢沅雲:“道”,河上公、王弼作“士”。

    俞樾雲:河上公注曰:謂得道之君也。

    則善為士者,當作善為上者。

    易順鼎雲:《文子·上仁篇》引作“古之善為天下者”,疑“士”字為“天下”二字之誤。

    馬叙倫雲:《後漢書·黨锢傳》注引作“道”。

    論文,“道”字為是。

    柱桉:當從《文子》作“天下”為是。

    《文子·上仁篇》所釋,皆為天下之道也)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易順鼎雲:《文選·魏都賦》引“容”為“頌”,是也。

    “頌”為容貌本字。

    馬叙倫本據改作“頌”。

    柱按:“頌”之籀文為“”,則“容”亦古假借字,不必改。

    傅奕本“容”下有“曰”字,非。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俨兮其若客,(王弼本“客”作“容”。

    羅振玉雲:景福本作“客”。

    景龍、英倫、禦注諸本,均作“俨若客”。

    柱按:傅奕本亦作“俨若客”,作“客”者是也。

    “客”“釋”為韻。

    作“容”者,因上文“強為之容”而誤耳。

    )渙兮若冰之将釋,(馬叙倫雲:“冰”當作仌。

    )敦兮其若樸,(馬叙倫雲:“敦”借為“?”。

    古書“混沌”或“困敦”或作“混敦”。

    )曠兮其若谷,(馬叙倫雲:《文子·上仁篇》“曠”作“廣”。

    此句在“混兮”句下。

    )混兮其若濁。

    孰能晦,以理之徐明?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各本無“孰能晦,以理之徐明”句。

    王弼本作“孰能濁以靜之而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傅奕本作“孰能濁以澂靖之而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而徐生。

    ”河上公作“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羅振玉雲:廣明本作“孰能濁以靜動之以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以徐生”。

    馬叙倫雲:參校各本,及王注,此句上蓋脫“孰能晦,以理之而徐明”一句。

    “孰能濁以澂靖之而徐清”,當作“孰能靖以止澂之而徐清”。

    “濁”字因上文而訛衍,“澂”“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