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韓兩家老學之比較
關燈
小
中
大
“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無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
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此文雖非莊子所作,當亦其徒所為,甚足以代表莊子反對仁義禮智之恉矣。
而韓非《五蠹》篇則雲: 且民者固服于勢,寡能懷于義。
仲尼,天下聖人也,修行明道以遊海内,海内說其仁,美其義,而為服役者七十人。
蓋貴仁者寡,能義者難也。
故以天下之大,而為服役者七十人,而仁義者一人。
魯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國,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民者固服于勢,勢誠易服人。
故仲尼反為臣,而哀公顧為君;仲尼非懷其義,服其勢也。
故以義則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勢則哀公臣仲尼。
今學者之說人主也,不乘必勝之勢,而務行仁義,則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
此必不得之數也。
此韓非掊擊仁義之說也。
蓋莊子之視仁義以其開功利争奪之端,故務欲去之;而韓非則以其為防阻功利之物,故務欲廢之也。
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莊子蓋得其“夫唯不争”一句,故務去争之本;韓非蓋得其“天下莫能與之争”一句,故務去争之障礙也。
老子以失道德而後有仁義禮。
莊子承之,故欲去仁義禮而為其上德之德,以求複其初;韓非則不然,以謂道德既失,仁義禮亦不足治之,故非嚴刑峻法不足以善其後。
其所以行嚴刑峻法而無疑者,蓋亦本老子之“上德不德”者也。
《顯學》篇雲: 民智之不可用,猶嬰兒之心也。
夫嬰兒不剔首則腹痛,不?痤則寖益。
剔首、?痤,必一人抱之,慈母治之;然猶啼号不止,嬰兒子不知犯其所小苦,緻其所大利也。
今上急耕田墾草以厚民産也,而以上為酷;修刑重罰以為禁邪也,而以上為嚴;征賦錢粟以實倉庫,且以救饑馑,備軍旅也,而以上為貪;境内必知介而無私解,并力疾鬥,所以禽虜也,而以上為暴。
此四者,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悅也。
此韓非以不德為德之說,尤顯而易知者矣。
老子之書雖盛稱古昔,然其第五章雲:“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莊子·天運》篇釋“刍狗”之義雲: 孔子西遊。
顔淵謂師金曰:“以夫子之行為奚如?”師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窮哉!”顔淵曰:“何也?”師金曰:“夫刍狗之未陳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繡,屍祝齊戒以将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将複取而盛以箧衍,巾以文繡,遊居寝卧其下,彼不得夢,必且數眯焉。
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陳刍狗,聚弟子遊居寝卧其下,故伐木于宋,削迹于衛,窮于商周,是非其夢邪?圍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死生相與鄰,是非其眯邪?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陸行莫如用車。
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陸,則沒世不能尋常。
古今非水陸與?周、魯非舟車與?今蕲行周于魯,是猶推舟于陸也。
勞而無功,身必有殃。
彼未知夫無方之傳,應物而不窮者也。
子獨不見夫桔槔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
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
故夫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
故譬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其猶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故禮義法度者,應時而變者也。
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齧挽裂,盡去而後慊。
觀古今之異,猶猨狙之異乎周公也。
故西施病心而其裡,其裡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其裡。
其裡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美,而不知之所以美。
惜乎,而夫子其窮哉!” 然則刍狗之為物,蓋已陳則廢。
老子之言,所以喻禮義法度之為物,亦當已陳則廢也。
然仁義法度從何而出?曰:“出于先王。
”故莊、韓兩家,承其說,遂诋诃先王,排斥禮義。
雖然亦各有别焉。
莊子之诋先王,诋先王之以禮樂啟民詐僞,而欲為上古之無為。
《繕性》篇雲: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澹漠焉。
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
人雖有知,無所用之。
此之謂至一。
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
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安而不順。
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淳散樸,離道以善,險德以行,然後去性而從于心。
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
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
是莊子蓋以開化為進于詐僞,故非先王之不古而欲反之大古者也。
韓非則不然,《五蠹》篇雲: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衆,人民不勝禽獸蟲蛇。
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
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
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此文雖非莊子所作,當亦其徒所為,甚足以代表莊子反對仁義禮智之恉矣。
而韓非《五蠹》篇則雲: 且民者固服于勢,寡能懷于義。
仲尼,天下聖人也,修行明道以遊海内,海内說其仁,美其義,而為服役者七十人。
蓋貴仁者寡,能義者難也。
故以天下之大,而為服役者七十人,而仁義者一人。
魯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國,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民者固服于勢,勢誠易服人。
故仲尼反為臣,而哀公顧為君;仲尼非懷其義,服其勢也。
故以義則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勢則哀公臣仲尼。
今學者之說人主也,不乘必勝之勢,而務行仁義,則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
此必不得之數也。
此韓非掊擊仁義之說也。
蓋莊子之視仁義以其開功利争奪之端,故務欲去之;而韓非則以其為防阻功利之物,故務欲廢之也。
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莊子蓋得其“夫唯不争”一句,故務去争之本;韓非蓋得其“天下莫能與之争”一句,故務去争之障礙也。
老子以失道德而後有仁義禮。
莊子承之,故欲去仁義禮而為其上德之德,以求複其初;韓非則不然,以謂道德既失,仁義禮亦不足治之,故非嚴刑峻法不足以善其後。
其所以行嚴刑峻法而無疑者,蓋亦本老子之“上德不德”者也。
《顯學》篇雲: 民智之不可用,猶嬰兒之心也。
夫嬰兒不剔首則腹痛,不?痤則寖益。
剔首、?痤,必一人抱之,慈母治之;然猶啼号不止,嬰兒子不知犯其所小苦,緻其所大利也。
今上急耕田墾草以厚民産也,而以上為酷;修刑重罰以為禁邪也,而以上為嚴;征賦錢粟以實倉庫,且以救饑馑,備軍旅也,而以上為貪;境内必知介而無私解,并力疾鬥,所以禽虜也,而以上為暴。
此四者,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悅也。
此韓非以不德為德之說,尤顯而易知者矣。
老子之書雖盛稱古昔,然其第五章雲:“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莊子·天運》篇釋“刍狗”之義雲: 孔子西遊。
顔淵謂師金曰:“以夫子之行為奚如?”師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窮哉!”顔淵曰:“何也?”師金曰:“夫刍狗之未陳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繡,屍祝齊戒以将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将複取而盛以箧衍,巾以文繡,遊居寝卧其下,彼不得夢,必且數眯焉。
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陳刍狗,聚弟子遊居寝卧其下,故伐木于宋,削迹于衛,窮于商周,是非其夢邪?圍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死生相與鄰,是非其眯邪?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陸行莫如用車。
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陸,則沒世不能尋常。
古今非水陸與?周、魯非舟車與?今蕲行周于魯,是猶推舟于陸也。
勞而無功,身必有殃。
彼未知夫無方之傳,應物而不窮者也。
子獨不見夫桔槔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
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
故夫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
故譬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其猶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故禮義法度者,應時而變者也。
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齧挽裂,盡去而後慊。
觀古今之異,猶猨狙之異乎周公也。
故西施病心而其裡,其裡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其裡。
其裡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美,而不知之所以美。
惜乎,而夫子其窮哉!” 然則刍狗之為物,蓋已陳則廢。
老子之言,所以喻禮義法度之為物,亦當已陳則廢也。
然仁義法度從何而出?曰:“出于先王。
”故莊、韓兩家,承其說,遂诋诃先王,排斥禮義。
雖然亦各有别焉。
莊子之诋先王,诋先王之以禮樂啟民詐僞,而欲為上古之無為。
《繕性》篇雲: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澹漠焉。
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
人雖有知,無所用之。
此之謂至一。
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
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安而不順。
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淳散樸,離道以善,險德以行,然後去性而從于心。
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
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
是莊子蓋以開化為進于詐僞,故非先王之不古而欲反之大古者也。
韓非則不然,《五蠹》篇雲: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衆,人民不勝禽獸蟲蛇。
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