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之老學

關燈
不可得也。

    立節參明,執操不侵,怨言過于耳,必随之以劍,世主必從而禮之,以為自好之士。

    夫斬首之勞不賞,而家鬥之勇尊顯,而索民之疾戰距敵而無私鬥,不可得也。

    國平則養儒俠,難至則用介士;所養者非所用,所用者非所養,此所以亂也。

    且夫人主于聽學也,若是其言,宜布之官,而用其身;若非其言,宜去其身,而息其端。

    今以為是也,而弗布于官;以為非也,而不息其端。

    是而不用,非而不息,亂亡之道也。

     觀此則韓非所處政治之環境,為尚虛文而忘實力者可知。

    而韓非欲逆其環境,而改造之,其意亦可見矣。

    且當其時攻伐之急逼,兵力之需要,亦于此可見;而韓非之欲适應其環境,從事實力,以求國家之生存,又可知矣。

     韓非以尚實力而矯空文之故,于是不能不重賞罰。

    故其《難一》篇雲: 且舜救敗,期年已一過,三年已三過;舜壽有盡,天下過無已者;以有盡逐無已,所止者寡矣。

    賞罰使天下必行之,令曰:“中程者賞,不中程者誅。

    ”令朝至暮變,暮至朝變,十日而海内畢矣。

    奚待期年? 蓋重賞罰,則成功速,而實力易充也。

    重賞罰則不能不明術數。

    故《六反》篇雲: 今上下之接,無子父之澤,而欲以行義禁下,則交必有郄矣。

    且父母之于子也,産男則相賀;産女則殺之。

    此俱出自父母之懷衽,然男子受賀,女子殺之者,慮其後便,計之長利也。

    故父母之于子,猶用計算之心,以相待也,而況無父子之澤乎? 此其重術數,蓋又目擊當時之環境使然矣。

    然則崇實力,重賞罰,明術數,三者蓋韓非學術之大端。

    今韓非書五十五篇,其言雖多,而大指不外乎是矣。

    是固環境使然,而亦不能不謂其導原于老,茲試略舉而論之。

    如《老子》三十八章雲: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而韓非《解老》篇釋之雲: 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

    為之欲之,則德無舍;德無舍,則不全。

    用之思之,則不固;不固,則無功;無功,則生有德。

    德則無德,不德則有德。

    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 所以貴無為、無思為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

    夫無術者故以無為、無思為虛也。

    夫故以無為、無思為虛者,其意常不忘虛,是制于為虛也。

    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

    今制于為虛,是不虛也。

    虛者之無為也,不以無為為有常。

    不以無為則有常,則虛,虛則德盛。

    德盛謂之上德。

    故曰:“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也。

    ”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

    其喜人之有福,而惡人之有禍也。

    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報也。

    故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 義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貴賤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親疏内外之分也。

    臣事君,宜;下懷上,宜;子事父,宜;賤敬貴,宜;知交朋友之相助也,宜;親者内而疏者外,宜。

    義者,謂其宜也,宜而為之。

    故曰:“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 禮者,所以貌情也,群義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貴賤賢不肖之所以别也。

    中心懷而不論,故疾趨卑拜以明之;實心愛而不知,故好言繁辭以信之。

    禮者,外飾之所以論内也。

    故禮以貌情也。

    (故下各本有“曰”字,據顧廣圻校删)凡人之為外物動也,不知其為身之禮也。

    衆人之為禮也,以尊他人也,故時勸時衰。

    君子之為禮,以為其身。

    以為其身,故神之為上禮。

    上禮神而衆人貳,故不能相應。

    不能相應,故曰:“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衆人雖貳,聖人之複恭敬盡手足之禮也不衰。

    故曰:“攘臂而扔之。

    ” 道有積而德有功,德者,功之功。

    功有賞而實有光,仁者,德之光。

    光有澤而澤有事,義者,仁之事也。

    事有禮而禮有文,禮者,義之文也。

    故曰:“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

    ” 禮為情貌者也,文為質飾者也。

    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質而惡飾。

    夫恃貌而論情者,其情惡也;須飾而論質者,其質衰也。

    何以論之?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随侯之珠,不飾以銀黃。

    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夫物之待飾而後行者,其質不美也。

    是以父子之間,其禮樸而不明。

    故曰禮薄也。

    凡物不并盛,陰陽是也;理想奪予,威德是也;實厚者貌薄,父子之禮是也。

    由是觀之,禮繁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