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之老學
關燈
小
中
大
心衰也。
然則為禮者,事通人之樸心者也。
衆人之為禮也,人應則輕勸,(原作“歡”,據顧廣圻校改)不應則責怨。
今為禮者事通人之樸心而資之以相責之分,能毋争乎?有争則亂。
故曰:“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乎。
” 先物行,先理動,理之前識。
前識者,無緣而妄意度也。
何以論之?詹何坐,弟子侍,有牛鳴于門外。
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在其題。
”詹何曰:“然,是黑牛也,而白在其角。
”使人視之,果黑牛而以布裹其角。
以詹子之術,嬰衆人之心,華焉殆矣。
故曰:“道之華也。
”嘗試釋詹子之察,而使五尺之愚童子視之,亦知其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也。
故以詹子之察,苦心傷神,而後與五尺之愚童子同功,是以曰:“愚之首也。
”故曰:“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 所謂大丈夫者,謂其智之大也。
所謂“處其厚不處其薄”者,行情實而去禮貌也。
所謂“處其實不處其華”者,必緣理不徑絕也。
所謂“去彼取此”者,去禮貌、徑絕,(貌上“禮”字各本無,據顧廣圻校增)而取緣理、好情實也。
故曰:“去彼取此。
” 據《韓非子》此文則《老子》三十八章,《韓》本當作: 上德不德,是為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也,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也。
(韓非子不釋此句,據上句加也字)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處其實不處其華,故去彼取此。
此與今本《老子》大異者,惟“上德無為而無不為”及“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等句,今本作“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其義恉蓋大異也。
其解釋《老子》固甚為翔實,而以冠于一篇之首,亦可見韓非之重視此章矣。
然韓非學老子之學,所以卒變而為刑名者,蓋亦可以于此章得其大體矣。
蓋韓非唯以有德則無德,無德則有德,故不為老子之“上德無為”而專為其“上德之無不為”者也。
故曰:“故以無為、無思為虛者,其意常不忘虛,是制于為虛也。
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
今制于為虛,是不虛矣。
虛者之無為也,不以無為為有常。
不以無為有,常則虛。
虛則德盛。
”此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然其以不必虛為虛,故以不必無為為無為。
是以一旦受環境壓迫,則随其性之所近而趨于極端。
于是以無不為而後可以無為矣。
夫無不為,斯所以不能不持極端之幹涉主義矣。
幹涉之道莫要于賞罰,故不得不嚴刑重賞以為其幹涉之方法;而其幹涉之目的,則又在乎欲達其崇實力之宗旨,蓋又本于老子薄禮之說者。
故其言以禮為情貌,文為質飾,大丈夫當行情實去禮貌;則一切文學言談,在所當去,而唯從事于實事求是者矣。
又韓非既專恃賞罰以達其幹涉之目的,禮義既非所尚,斯不得不以術數濟之。
《老子》三十六章雲: 将欲歙之,必固張之;将欲弱之,必固強之;将欲廢之,必固興之;将欲奪之,必固與之。
而韓非子《難一》篇雲: 且臣盡死力以與君市,君垂爵祿以與臣市。
君臣之際,非父子之親也,計數之所出也。
是韓非直以臣欲得君之爵祿,故先盡其死力;君欲得臣之死力,故先垂其爵祿;皆欲取先與之義,計數之所出也。
在老子之意,本欲揭破天下之陰謀,以見張強興等不易居,而韓非則因而用之,以對待一切矣。
又如《老子》六十七章雲: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将救之,以慈衛之。
而韓非《解老》釋之雲: 愛子者慈于子,重生者慈于身,貴功者慈于事。
慈母之于弱子也,務緻其福;務緻其福,則事除其禍;事除其禍,則思慮熟;思熟慮,則得事理;得事理,則必成功;必成功,則其行之也不疑;不疑之謂勇。
聖人之于萬事也,盡如慈母之為弱子慮也,故見必行之道,則其從事亦不疑;不疑之謂勇。
不疑生于慈,故曰:“慈,故能勇。
” 周公曰:“冬日之閉凍也不固,則春夏之長草木也不茂。
”天地不能常侈常費,而況于人乎?故萬物必有盛衰,萬事必有馳張,國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賞罰。
是以智士儉用其财則家富,聖人愛寶其神則精盛,人君重戰其卒則民衆,民衆則國廣。
是以舉之曰:“儉,故能廣。
”
然則為禮者,事通人之樸心者也。
衆人之為禮也,人應則輕勸,(原作“歡”,據顧廣圻校改)不應則責怨。
今為禮者事通人之樸心而資之以相責之分,能毋争乎?有争則亂。
故曰:“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乎。
” 先物行,先理動,理之前識。
前識者,無緣而妄意度也。
何以論之?詹何坐,弟子侍,有牛鳴于門外。
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在其題。
”詹何曰:“然,是黑牛也,而白在其角。
”使人視之,果黑牛而以布裹其角。
以詹子之術,嬰衆人之心,華焉殆矣。
故曰:“道之華也。
”嘗試釋詹子之察,而使五尺之愚童子視之,亦知其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也。
故以詹子之察,苦心傷神,而後與五尺之愚童子同功,是以曰:“愚之首也。
”故曰:“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 所謂大丈夫者,謂其智之大也。
所謂“處其厚不處其薄”者,行情實而去禮貌也。
所謂“處其實不處其華”者,必緣理不徑絕也。
所謂“去彼取此”者,去禮貌、徑絕,(貌上“禮”字各本無,據顧廣圻校增)而取緣理、好情實也。
故曰:“去彼取此。
” 據《韓非子》此文則《老子》三十八章,《韓》本當作: 上德不德,是為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也,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也。
(韓非子不釋此句,據上句加也字)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處其實不處其華,故去彼取此。
此與今本《老子》大異者,惟“上德無為而無不為”及“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等句,今本作“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其義恉蓋大異也。
其解釋《老子》固甚為翔實,而以冠于一篇之首,亦可見韓非之重視此章矣。
然韓非學老子之學,所以卒變而為刑名者,蓋亦可以于此章得其大體矣。
蓋韓非唯以有德則無德,無德則有德,故不為老子之“上德無為”而專為其“上德之無不為”者也。
故曰:“故以無為、無思為虛者,其意常不忘虛,是制于為虛也。
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
今制于為虛,是不虛矣。
虛者之無為也,不以無為為有常。
不以無為有,常則虛。
虛則德盛。
”此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然其以不必虛為虛,故以不必無為為無為。
是以一旦受環境壓迫,則随其性之所近而趨于極端。
于是以無不為而後可以無為矣。
夫無不為,斯所以不能不持極端之幹涉主義矣。
幹涉之道莫要于賞罰,故不得不嚴刑重賞以為其幹涉之方法;而其幹涉之目的,則又在乎欲達其崇實力之宗旨,蓋又本于老子薄禮之說者。
故其言以禮為情貌,文為質飾,大丈夫當行情實去禮貌;則一切文學言談,在所當去,而唯從事于實事求是者矣。
又韓非既專恃賞罰以達其幹涉之目的,禮義既非所尚,斯不得不以術數濟之。
《老子》三十六章雲: 将欲歙之,必固張之;将欲弱之,必固強之;将欲廢之,必固興之;将欲奪之,必固與之。
而韓非子《難一》篇雲: 且臣盡死力以與君市,君垂爵祿以與臣市。
君臣之際,非父子之親也,計數之所出也。
是韓非直以臣欲得君之爵祿,故先盡其死力;君欲得臣之死力,故先垂其爵祿;皆欲取先與之義,計數之所出也。
在老子之意,本欲揭破天下之陰謀,以見張強興等不易居,而韓非則因而用之,以對待一切矣。
又如《老子》六十七章雲: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将救之,以慈衛之。
而韓非《解老》釋之雲: 愛子者慈于子,重生者慈于身,貴功者慈于事。
慈母之于弱子也,務緻其福;務緻其福,則事除其禍;事除其禍,則思慮熟;思熟慮,則得事理;得事理,則必成功;必成功,則其行之也不疑;不疑之謂勇。
聖人之于萬事也,盡如慈母之為弱子慮也,故見必行之道,則其從事亦不疑;不疑之謂勇。
不疑生于慈,故曰:“慈,故能勇。
” 周公曰:“冬日之閉凍也不固,則春夏之長草木也不茂。
”天地不能常侈常費,而況于人乎?故萬物必有盛衰,萬事必有馳張,國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賞罰。
是以智士儉用其财則家富,聖人愛寶其神則精盛,人君重戰其卒則民衆,民衆則國廣。
是以舉之曰:“儉,故能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