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之老學

關燈
司馬遷《史記》以老子、莊子與申子、韓非子同傳,且其贊曰: 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于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

    莊子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

    申子卑卑,施于名實。

    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

    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

     其後蘇轼作論,極力闡之。

    而或者多為老子冤。

    然今考韓非子有《解老》《喻老》二篇,則謂其學不出于老子不可得也。

    惟其與老子所以異同之故,則有當讨論者耳。

     《解老》與《喻老》之别,蓋前者主釋義,而後者多以古事為喻耳。

    此二篇為解《老子》最古之書,最可寶貴,其長有三: 一曰:文字與今本不同,可以訂正今本。

    如今本《道德經》五十三章雲: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貨财有餘,是謂盜誇。

    非道也哉! 晉王弼釋之雲: 凡物,不以其道得之,則皆邪也。

    邪則盜也。

    誇而不以其道得之,竊位也。

    故舉非道以明非道,則皆盜誇也。

     王弼解“誇”字殊多牽強。

    韓非子《解老》篇引《老子》文,則“盜誇”作“盜竽。

    ”其解雲: 諸夫飾智故以至于傷國者,其私家必富;私家必富,故曰“資貨有餘”。

    國有若是者,則愚民不得無術而效之;效之則小盜生。

    由是觀之,大奸作則小盜随,大奸唱則小盜和。

    竽也者,五聲之長者也。

    故竽先則鐘瑟皆随,竽唱則諸樂皆和。

    今大奸作則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則小盜必和,故“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而資貨有餘者,是之謂盜竽”矣。

     韓子“誇”作“竽”,其解“盜竽”蓋遠勝于王弼之解“盜誇”矣。

     二曰:古義與後人望文生訓者不同。

    如五十章雲: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王弼釋之雲: 十有三,猶雲十有三分,取其生道,全生之極,十分有三耳;取死之道,全死之極,亦十分有三耳。

     而韓非子則釋之雲: 人始于生,而卒于死。

    始謂之出,卒謂之入。

    故曰:“出入生死。

    ”人之身三百六十節,四肢九竅,其大具也。

    四肢與九竅十有三(各本“三”下有“者”,據王先慎說删),十有三者之動靜,盡屬于生焉。

    屬之謂徒也,故曰:“生之徒也十有三”(舊“三”下有“者”字,據盧文弨說删),至其死也,十有三者,皆還而屬之于死,死之徒亦十有三。

    故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凡民之生生,而生者固動,動盡則損也;而動不止,是損而不止也。

    損而不止,則生盡;生盡之謂死,則十有三具者,皆為死地也。

    故曰:“民之生,生而動,動皆之死地,亦十有三。

    ” 此解“十有三”何等塙切!蓋人之生恃乎形體,形體之生長,恃乎動,由是而從幼得壯,從壯得老,從老得死,皆形體之動使然也。

    清人姚鼐以韓非之解“盜竽”為訛;近人胡适謂韓非之解“生之徒十有三”為極無道理。

    棄周鼎而寶康瓠,吾未見其明也。

     三曰:佚文可補今本之阙,如《解老》篇雲: 道譬諸若水,溺者多飲之即死,渴飲之即生;譬之若劍戟,愚人以行忿則禍生,聖人以誅暴則福成。

    故曰:“(原脫“曰”字,據王先慎增)得之以死,得之以生,得之以敗,得之以成。

    ” 此文“得之以死”四句,王先慎雲:“《老子》各本無,蓋佚文也。

    ” 其他勝義尚難更仆數。

    然則韓非本于老而卒與老之慈相反,獨以慘礉著者,何邪?蘇轼所謂“求無有之說而不得,得其所以輕天下之說,故敢于殘忍而無疑”者,事固有之,而仍未能盡也。

    大抵學者之思想,一因乎天性,二因乎所學,三因乎環境。

    設有三人焉,初本同一師法也。

    及受環境潮流之所壓迫,則因其天性之殊,而思想學說遂異矣。

    其異也,亦不外三端,一曰反抗,二曰順應,三曰調和。

    三者不同,而欲以改進環境則一也。

    韓非之于老學,雖頗能得其精;然生于戰國之末,秦将征服六國之時,目睹國家之生存,全憑乎實力;而當時之君,除秦之外,皆多好為空談,無救危弱。

    觀韓非子《顯學》篇可以知其崖略矣。

    其言雲: 今有人于此,義不入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世主必從而禮之,貴其智而高其行,以為輕物重生之士也。

    夫上所陳良田大宅,設爵祿,所以易民死命也。

    今上尊貴輕物重生之士,而索民之出死而重殉上事,不可得也。

    藏書策,習談論,聚徒役,服文學,而議說,世主必從而禮之曰:“敬賢士,先王之道也”。

    夫吏之所稅,耕者也;而上之所養,學士也。

    耕者則重稅,學士則多賞,而索民之疾作而少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