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之老學
關燈
小
中
大
莊子與老子之學術,其同異如何乎?以莊子稱述老子之多,(見上《老子别傳》)則其出于老子無疑也。
然《莊子·天下》篇雲: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
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
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
關尹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
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
芴乎若亡,寂乎若清。
同焉者和,得焉者失。
未嘗先人,而常随人。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
”人皆取先,己獨取後。
曰:“受天下之垢。
”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餘,巋然而有餘。
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
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苟免于咎。
”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曰:“堅則毀矣,銳則挫矣。
”常寬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謂至極。
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芴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并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适?萬物畢羅,莫足以歸。
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悅之。
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傥,不以觭見之也。
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其書雖瑰玮,而連犿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
彼其充實,不可以已。
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生死、無始終者為友。
其于本也,宏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謂稠适而上遂矣。
雖然,其應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之盡者。
《天下》篇或以為莊子自作,或以為非也,今莫能定其然否。
然恐非莊子或深知莊子者,不能道也。
然此明以老子别其叙述,則自與老子異也。
其叙述老子止言虛靜無為等等而已。
而叙莊子則曰:“死與生與?天地并與?神明往與?”又曰:“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又曰:“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
”則其學比老子為宏大矣。
豈僅學老子者而已哉? 世之論者,嘗以老子之後有莊子,猶孔子之後有孟子,蓋頗近之。
然吾以謂孟子之于孔子,不過發揮仁義之說,似為透徹而已,于孔子之思想,無以遠過。
莊子則不然,其發揮老子之說,精辟處固多遠勝于孟子之于孔子,而其卓越于老子者,則非孟子所能望也。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冰出于水而寒于水”,莊子之謂與? 今莊子三十三篇,雖不盡為莊子之文;然意旨無大相乖戾者,要為莊子學者一家之言。
合而觀之,皆可見莊子之學術也。
韓非子有《解老》《喻老》之篇,莊子則無此類之文。
然其說多推演老子,實章章明甚。
其書關系老學亦甚重要,今分别論之。
(一)多存老子之遺行遺言。
老之行事,惟《史記·老莊申韓列傳》為最古,而頗憾其太簡。
其言則五千言以外,散見他書者亦多假托。
唯見于莊子書者,則行事較詳,而言較相近。
誠治老子學者最不可少之書也。
共說已見前篇《老子别傳》,茲不贅述。
(二)本傳說以闡明老子之恉,如《庚桑楚》篇雲: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壘之山。
其臣之畫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遠之,擁腫之與居,鞅掌之為使。
居三年,畏壘大壤。
畏壘之民,相與言曰:“庚桑子之始來,吾曬然異之。
今吾日計之而不足,歲計之而有餘。
庶幾其聖人乎?子胡不相與屍而祝之,社而稷之乎?”庚桑子聞之,南面而不釋然。
弟子異之,庚桑子曰:“弟子何異于予?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
夫春與秋,豈無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
吾聞至人屍居環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
今以畏壘之細民,而竊竊焉欲俎豆予于賢人之間,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釋于老聃之言。
”弟子曰:“不然。
夫尋常之溝,巨魚無所還其體,而鲵鳅為之制;步仞之丘陵,巨獸無所隐其軀,而?狐為之祥
然《莊子·天下》篇雲: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
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
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
關尹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
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
芴乎若亡,寂乎若清。
同焉者和,得焉者失。
未嘗先人,而常随人。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
”人皆取先,己獨取後。
曰:“受天下之垢。
”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餘,巋然而有餘。
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
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苟免于咎。
”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曰:“堅則毀矣,銳則挫矣。
”常寬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謂至極。
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芴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并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适?萬物畢羅,莫足以歸。
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悅之。
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傥,不以觭見之也。
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其書雖瑰玮,而連犿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
彼其充實,不可以已。
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生死、無始終者為友。
其于本也,宏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謂稠适而上遂矣。
雖然,其應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之盡者。
《天下》篇或以為莊子自作,或以為非也,今莫能定其然否。
然恐非莊子或深知莊子者,不能道也。
然此明以老子别其叙述,則自與老子異也。
其叙述老子止言虛靜無為等等而已。
而叙莊子則曰:“死與生與?天地并與?神明往與?”又曰:“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又曰:“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
”則其學比老子為宏大矣。
豈僅學老子者而已哉? 世之論者,嘗以老子之後有莊子,猶孔子之後有孟子,蓋頗近之。
然吾以謂孟子之于孔子,不過發揮仁義之說,似為透徹而已,于孔子之思想,無以遠過。
莊子則不然,其發揮老子之說,精辟處固多遠勝于孟子之于孔子,而其卓越于老子者,則非孟子所能望也。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冰出于水而寒于水”,莊子之謂與? 今莊子三十三篇,雖不盡為莊子之文;然意旨無大相乖戾者,要為莊子學者一家之言。
合而觀之,皆可見莊子之學術也。
韓非子有《解老》《喻老》之篇,莊子則無此類之文。
然其說多推演老子,實章章明甚。
其書關系老學亦甚重要,今分别論之。
(一)多存老子之遺行遺言。
老之行事,惟《史記·老莊申韓列傳》為最古,而頗憾其太簡。
其言則五千言以外,散見他書者亦多假托。
唯見于莊子書者,則行事較詳,而言較相近。
誠治老子學者最不可少之書也。
共說已見前篇《老子别傳》,茲不贅述。
(二)本傳說以闡明老子之恉,如《庚桑楚》篇雲: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壘之山。
其臣之畫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遠之,擁腫之與居,鞅掌之為使。
居三年,畏壘大壤。
畏壘之民,相與言曰:“庚桑子之始來,吾曬然異之。
今吾日計之而不足,歲計之而有餘。
庶幾其聖人乎?子胡不相與屍而祝之,社而稷之乎?”庚桑子聞之,南面而不釋然。
弟子異之,庚桑子曰:“弟子何異于予?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
夫春與秋,豈無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
吾聞至人屍居環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
今以畏壘之細民,而竊竊焉欲俎豆予于賢人之間,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釋于老聃之言。
”弟子曰:“不然。
夫尋常之溝,巨魚無所還其體,而鲵鳅為之制;步仞之丘陵,巨獸無所隐其軀,而?狐為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