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之老學
關燈
小
中
大
。
且夫尊賢授能,先善與利,自古堯舜已然,而況畏壘之民乎?夫子亦聽矣。
”庚桑子曰:“小子來!夫函車之獸,介而離山,則不免于罔罟之患;呑舟之魚,砀而失水,則蟻能苦之。
故鳥獸不厭高,魚鼈不厭深。
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厭深眇而已矣。
且夫二子又何足以稱揚哉?是其于辯也,将妄鑿垣牆而殖蓬蒿也。
簡發而栉,數米而炊,竊竊乎又何足以濟世哉?舉賢則民相軋,任知則民相盜。
之數物者,不足以厚民。
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月中穴阫。
吾語汝:大亂之本, 必生于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
” 此文“春氣發而百草生”數語,即發明老子“天地不仁”之恉者也。
庚桑子聞人欲屍祝社稷而不釋然,即發明老子“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之恉者也。
“舉賢則民相亂”數語,即發明老子“不尚賢”者也。
(三)以寓言闡明老子之恉,如《知北遊》篇雲: 知北遊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無為謂焉。
知謂無為謂曰:“予欲有問乎若: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三問而無為謂不能答也。
非不答,不知答也。
知不得問,反于白水之南,登孤阕之上,而睹狂屈焉。
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
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語若。
”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不得問,反于帝宮,見黃帝而問焉。
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
”知問黃帝曰:“我與若知之,彼與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黃帝曰:“彼無為謂,真是也;狂屈似之;我與汝,終不近也。
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聖人行不言之教。
道不可緻,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
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
’故曰:‘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
’今已為物也,欲複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生死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
是其所美者為神奇,所惡者為腐臭。
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故聖人貴一。
”知問黃帝曰:“吾問無為謂不應我,非不我應,不知應我也;吾問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問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黃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與若,終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 狂屈聞之,以黃帝為知言。
此以寓言釋老子“知者不言”之恉,而旁及“失道後德”“為道日損”之言者也。
其言生死為徒,則釋明老子及“吾無身,吾又何患”之恉,而“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則又卓出老子“無生”之上者矣。
(四)藉問難以明老子之恉者,如《外物》篇雲: 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
”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
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欲容足耳。
然則廁足而塹之,緻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
”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
” 此即釋老子所謂“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之恉者也。
(五)專論以闡明老子之恉,如《胠箧》等篇是也。
文長不具錄,茲節錄一段以示例: 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
為之鬥斛以量之,則并與鬥解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并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玺以信之,則并與符玺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并與仁義而竊之。
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故逐于大盜,揭諸侯,竊仁義并鬥斛權衡符玺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钺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故曰:“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示人。
”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
且夫尊賢授能,先善與利,自古堯舜已然,而況畏壘之民乎?夫子亦聽矣。
”庚桑子曰:“小子來!夫函車之獸,介而離山,則不免于罔罟之患;呑舟之魚,砀而失水,則蟻能苦之。
故鳥獸不厭高,魚鼈不厭深。
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厭深眇而已矣。
且夫二子又何足以稱揚哉?是其于辯也,将妄鑿垣牆而殖蓬蒿也。
簡發而栉,數米而炊,竊竊乎又何足以濟世哉?舉賢則民相軋,任知則民相盜。
之數物者,不足以厚民。
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月中穴阫。
吾語汝:大亂之本, 必生于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
” 此文“春氣發而百草生”數語,即發明老子“天地不仁”之恉者也。
庚桑子聞人欲屍祝社稷而不釋然,即發明老子“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之恉者也。
“舉賢則民相亂”數語,即發明老子“不尚賢”者也。
(三)以寓言闡明老子之恉,如《知北遊》篇雲: 知北遊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無為謂焉。
知謂無為謂曰:“予欲有問乎若: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三問而無為謂不能答也。
非不答,不知答也。
知不得問,反于白水之南,登孤阕之上,而睹狂屈焉。
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
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語若。
”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不得問,反于帝宮,見黃帝而問焉。
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
”知問黃帝曰:“我與若知之,彼與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黃帝曰:“彼無為謂,真是也;狂屈似之;我與汝,終不近也。
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聖人行不言之教。
道不可緻,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
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
’故曰:‘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
’今已為物也,欲複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生死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
是其所美者為神奇,所惡者為腐臭。
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故聖人貴一。
”知問黃帝曰:“吾問無為謂不應我,非不我應,不知應我也;吾問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問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黃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與若,終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 狂屈聞之,以黃帝為知言。
此以寓言釋老子“知者不言”之恉,而旁及“失道後德”“為道日損”之言者也。
其言生死為徒,則釋明老子及“吾無身,吾又何患”之恉,而“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則又卓出老子“無生”之上者矣。
(四)藉問難以明老子之恉者,如《外物》篇雲: 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
”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
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欲容足耳。
然則廁足而塹之,緻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
”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
” 此即釋老子所謂“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之恉者也。
(五)專論以闡明老子之恉,如《胠箧》等篇是也。
文長不具錄,茲節錄一段以示例: 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
為之鬥斛以量之,則并與鬥解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并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玺以信之,則并與符玺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并與仁義而竊之。
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故逐于大盜,揭諸侯,竊仁義并鬥斛權衡符玺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钺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故曰:“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示人。
”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