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學說
關燈
小
中
大
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忠勇若退,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隐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然則老子固常“明道”“進道”矣。
惟“若昧”“若退”,而不自以為“明”且“進”而已。
由是一切均處于反面。
第二十二章雲: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然則老子之學,非“不全”“不直”“不盈”“不新”“不得”也,亦非“不明”“不彰”“不功”“不長”也,唯從反面作工夫耳。
第二十章雲: 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傫傫兮,若無所歸。
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獨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若無止。
衆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此章之“如”字、“若”字、“似”字,最當注意。
蓋曰“如”、曰“若”、曰“似”,則非真實如此矣。
然則衆人之昭昭,正以其昏昏也;我之昏昏,正以我之昭昭也。
俗人之察察,正以其悶悶也;我之悶悶,正以我之昭昭也。
昔孔子稱顔淵“如愚”。
老子之學,雖與顔淵不同,而“如愚”二字,實可以概括老子之學,故其言曰:“大智若愚也。
” 其對于死生問題,亦從反面着想。
蓋有生則必有死,無可或免者。
若求不死,則當不自生。
第七章雲: 天長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誠以不自生則且非一己之所私,吾身萬化而未始有窮,則吾生亦萬變而未始有盡,此常生之說也。
第三十三章雲: 死而不亡者壽。
嚴複釋之雲: 苟知死而有不亡者,則夭壽一耳。
故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甚矣,不可不識、不可不求此死而不亡者也。
嚴氏謂“死而不亡,則壽夭一”,是也。
其謂不可不求,則非也。
老子之意,蓋謂萬物之生,其在于一身者雖異;倘此身毀壞,而其所以生者,仍歸于宇宙而為生生之本;此即谷神不死,綿綿若存之物也。
然則就一身而言,雖有生死;離一身而言,孰從而生死之邪?夫人生之所以戚戚不安者,莫如生死;誠使生死問題,已從根本解決,則一切榮辱得喪,均不足以擾吾心矣。
第十三章雲: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以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又何患?(王弼本作: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宋刊河上本作:何謂寵辱,寵為下。
俞樾雲:陳景元、李道純本均作: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
可據以訂正諸本之誤。
柱按:俞說是也。
今據正。
) 然則身尚非我有,身外榮辱甯足論乎?則老子之人生觀,可以知其大略矣。
(五)結論 質而言之,老子之學,實本于無。
故于宇宙為無名,于政治為無為,于人生為無生。
一切均不外乎無。
第十一章雲: 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宋儒王安石駁之雲: 道有本有末。
本者,萬物之所以生也。
末者,萬物之所以成也。
本者出之自然,故不假乎人之力,而萬物以生者也。
末者,涉乎形器,故待人力而後萬物以成也。
夫其不假人之力而萬物以生,則是聖人可以無言也、無為也。
至乎有待于人力而萬物以成,則是聖人不能無言也、無為也。
故昔聖人之在上,而以萬物為己任者,必制四術焉。
四術者,禮樂刑政是也,所以成萬物者也。
故聖人唯務修其成萬物者,不言其生萬物者。
蓋生者屍之于自然,非人力之所得與矣。
老子獨不然,以為涉乎形器者皆不足言也、不足為也。
故抵去禮樂刑政,而唯道之稱焉,是不察于理而務高之過矣。
夫道之自然者,又何預乎?唯其涉乎形器,是以必待于人之言也、人之為也。
其書曰:“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
”夫毂輻之用,固在于車之無用,然工之琢削,未嘗及于無者,蓋無出于自然之力,可以無與也。
今之治車者,知治其毂輻,而未嘗及于無也;然而車以成者,蓋毂輻具,則無必為用矣。
如其知無為用,而不治毂輻,則車之為術固已疏矣。
今知無之為車用,無之為天下用,然不知所以為用也。
故無之所以為用者,以有毂輻也;無之所以為天下用者,以有禮樂刑政也。
如其廢毂輻于車,廢禮樂刑政于天下,而坐求其無之為用也,則亦近于愚矣。
王氏此說,誠可謂至當。
然老子亦非不見及此也。
故于“有之以為利”之下,繼之曰:“無之以為用”。
呂惠卿釋之雲: 有有之為利,而無無之為用,則所謂利者亦廢而不用矣。
有無之為用,而無有之為利,則所謂用者,亦害而不利矣。
此解可謂得之。
則老子蓋未嘗去有,特以當時之人,皆從事“于有之為利”,而忘夫“無之為用”,故為矯枉過正之談耳。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忠勇若退,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隐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然則老子固常“明道”“進道”矣。
惟“若昧”“若退”,而不自以為“明”且“進”而已。
由是一切均處于反面。
第二十二章雲: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然則老子之學,非“不全”“不直”“不盈”“不新”“不得”也,亦非“不明”“不彰”“不功”“不長”也,唯從反面作工夫耳。
第二十章雲: 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傫傫兮,若無所歸。
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獨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若無止。
衆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此章之“如”字、“若”字、“似”字,最當注意。
蓋曰“如”、曰“若”、曰“似”,則非真實如此矣。
然則衆人之昭昭,正以其昏昏也;我之昏昏,正以我之昭昭也。
俗人之察察,正以其悶悶也;我之悶悶,正以我之昭昭也。
昔孔子稱顔淵“如愚”。
老子之學,雖與顔淵不同,而“如愚”二字,實可以概括老子之學,故其言曰:“大智若愚也。
” 其對于死生問題,亦從反面着想。
蓋有生則必有死,無可或免者。
若求不死,則當不自生。
第七章雲: 天長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誠以不自生則且非一己之所私,吾身萬化而未始有窮,則吾生亦萬變而未始有盡,此常生之說也。
第三十三章雲: 死而不亡者壽。
嚴複釋之雲: 苟知死而有不亡者,則夭壽一耳。
故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甚矣,不可不識、不可不求此死而不亡者也。
嚴氏謂“死而不亡,則壽夭一”,是也。
其謂不可不求,則非也。
老子之意,蓋謂萬物之生,其在于一身者雖異;倘此身毀壞,而其所以生者,仍歸于宇宙而為生生之本;此即谷神不死,綿綿若存之物也。
然則就一身而言,雖有生死;離一身而言,孰從而生死之邪?夫人生之所以戚戚不安者,莫如生死;誠使生死問題,已從根本解決,則一切榮辱得喪,均不足以擾吾心矣。
第十三章雲: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以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又何患?(王弼本作: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宋刊河上本作:何謂寵辱,寵為下。
俞樾雲:陳景元、李道純本均作: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
可據以訂正諸本之誤。
柱按:俞說是也。
今據正。
) 然則身尚非我有,身外榮辱甯足論乎?則老子之人生觀,可以知其大略矣。
(五)結論 質而言之,老子之學,實本于無。
故于宇宙為無名,于政治為無為,于人生為無生。
一切均不外乎無。
第十一章雲: 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宋儒王安石駁之雲: 道有本有末。
本者,萬物之所以生也。
末者,萬物之所以成也。
本者出之自然,故不假乎人之力,而萬物以生者也。
末者,涉乎形器,故待人力而後萬物以成也。
夫其不假人之力而萬物以生,則是聖人可以無言也、無為也。
至乎有待于人力而萬物以成,則是聖人不能無言也、無為也。
故昔聖人之在上,而以萬物為己任者,必制四術焉。
四術者,禮樂刑政是也,所以成萬物者也。
故聖人唯務修其成萬物者,不言其生萬物者。
蓋生者屍之于自然,非人力之所得與矣。
老子獨不然,以為涉乎形器者皆不足言也、不足為也。
故抵去禮樂刑政,而唯道之稱焉,是不察于理而務高之過矣。
夫道之自然者,又何預乎?唯其涉乎形器,是以必待于人之言也、人之為也。
其書曰:“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
”夫毂輻之用,固在于車之無用,然工之琢削,未嘗及于無者,蓋無出于自然之力,可以無與也。
今之治車者,知治其毂輻,而未嘗及于無也;然而車以成者,蓋毂輻具,則無必為用矣。
如其知無為用,而不治毂輻,則車之為術固已疏矣。
今知無之為車用,無之為天下用,然不知所以為用也。
故無之所以為用者,以有毂輻也;無之所以為天下用者,以有禮樂刑政也。
如其廢毂輻于車,廢禮樂刑政于天下,而坐求其無之為用也,則亦近于愚矣。
王氏此說,誠可謂至當。
然老子亦非不見及此也。
故于“有之以為利”之下,繼之曰:“無之以為用”。
呂惠卿釋之雲: 有有之為利,而無無之為用,則所謂利者亦廢而不用矣。
有無之為用,而無有之為利,則所謂用者,亦害而不利矣。
此解可謂得之。
則老子蓋未嘗去有,特以當時之人,皆從事“于有之為利”,而忘夫“無之為用”,故為矯枉過正之談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