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學說
關燈
小
中
大
總此數義,可見老子之于政治,因時代環境。
當時雖不能有總統制、委員制之說,然其以政府治國愛民,本其天職,不得自以為恩愛,亦不得以恩愛市人心;凡人民之受治者,亦當等視齊觀,不得以賢愚學否而有所輕重。
其崇尚平等自由,可以概見。
而當時之禮制,則适與此反。
故老子大為掊擊之。
(乙)破壞方面。
周代禮制,集夏殷之大成。
當其盛時,固可以緻純太平之治。
然事久則不能無敝,故及其敝也,智詐奸巧之害生焉。
老子因環境之壓迫,遂極力掊擊之。
在《春秋》時代,若老子者,殆可謂為禮制革命之新偉人矣。
第三十八章雲: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此掊擊舊禮制之說也。
由是對于當時一切法制,亦多所非議。
第五十七章雲: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第七十四章雲: 民不畏死,奈何以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嚴複釋之雲: 然而天下尚有為奇者,則可知其不畏死。
此掊擊當時嚴刑峻罰之說也。
第三十章雲: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
第三十一章雲: 夫隹(原作佳,據王念孫校改)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四十六章雲: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此掊擊當時之武力侵略者也。
第七十七章雲: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損有餘以奉天下?惟有道者。
此掊擊當時貧富階級者也。
蓋周代井田制度,至是已漸壞,已有豪強兼并之風,故孔子亦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也。
質而言之,老子對于當時之政治,絕對抱革命主義。
第七十五章雲: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此以民之窮而走險,皆當時政府驅之然者也。
第五十三章雲: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财貨有餘,是謂盜誇。
“盜誇”當從《韓非子》作“盜竽”。
(詳見下篇韓非子之老學)蓋明以當時政府為盜賊之先導,不啻一短篇革命之宣言矣。
(三)教育學說 老子學說除散見各家所引者外,其書約五千餘言,誼指甚博,而文字甚簡。
其對于教育學說,誠語焉而不詳。
然既知老子政治學說之如何,則其教育所欲造成人材,亦可得而知。
質而言之,則平等自由,不以學自高于人,故曰:“學不學,複衆人之所過也。
”(六十四章)顧或謂老子明言“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焉有教育之可言?而不知此極言自然之教而已。
而不學之待教,老子亦嘗明言之。
第二十七章雲: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第四十九章雲: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信之,德信。
第六十二章雲: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此均可以見老子對于教育,各因其性以造就,故天下無棄人也。
嚴複釋第二十七章“聖人常善救人”四句雲: 管夷吾得此,故能下令如流水之源,又能因禍以為福。
然則老子之于政治,可謂無為而無不為,其于教育,亦可謂無教而無不教也。
其對個人之訓練,固似頗主柔弱。
第七十六章雲: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第七十八章雲: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尚柔弱之證也。
然有時亦不去剛強。
第三十三章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力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是老子非不言剛強矣。
要而論之,老子之教非不用剛強,唯以不争為本。
剛強者,易與人争,故内剛強而外柔弱。
内剛強所以自存,外柔弱所以息争端。
第二十八章雲: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複歸于嬰兒。
蓋雄而曰知,雌而曰守,則非專用雌而去雄者可知。
其治國如此,其教人之道亦莫不如此矣。
(四)人生學說 老子之人生哲學,其最易知者如“知足”“知止”“去私”“絕學”等。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七章) 絕學無憂。
(二十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四十四章) 皆因當時之環境而發生之反響者也。
然老子亦非絕對無欲無學者也。
第四十一章雲: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
當時雖不能有總統制、委員制之說,然其以政府治國愛民,本其天職,不得自以為恩愛,亦不得以恩愛市人心;凡人民之受治者,亦當等視齊觀,不得以賢愚學否而有所輕重。
其崇尚平等自由,可以概見。
而當時之禮制,則适與此反。
故老子大為掊擊之。
(乙)破壞方面。
周代禮制,集夏殷之大成。
當其盛時,固可以緻純太平之治。
然事久則不能無敝,故及其敝也,智詐奸巧之害生焉。
老子因環境之壓迫,遂極力掊擊之。
在《春秋》時代,若老子者,殆可謂為禮制革命之新偉人矣。
第三十八章雲: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此掊擊舊禮制之說也。
由是對于當時一切法制,亦多所非議。
第五十七章雲: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第七十四章雲: 民不畏死,奈何以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嚴複釋之雲: 然而天下尚有為奇者,則可知其不畏死。
此掊擊當時嚴刑峻罰之說也。
第三十章雲: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
第三十一章雲: 夫隹(原作佳,據王念孫校改)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四十六章雲: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此掊擊當時之武力侵略者也。
第七十七章雲: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損有餘以奉天下?惟有道者。
此掊擊當時貧富階級者也。
蓋周代井田制度,至是已漸壞,已有豪強兼并之風,故孔子亦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也。
質而言之,老子對于當時之政治,絕對抱革命主義。
第七十五章雲: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此以民之窮而走險,皆當時政府驅之然者也。
第五十三章雲: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财貨有餘,是謂盜誇。
“盜誇”當從《韓非子》作“盜竽”。
(詳見下篇韓非子之老學)蓋明以當時政府為盜賊之先導,不啻一短篇革命之宣言矣。
(三)教育學說 老子學說除散見各家所引者外,其書約五千餘言,誼指甚博,而文字甚簡。
其對于教育學說,誠語焉而不詳。
然既知老子政治學說之如何,則其教育所欲造成人材,亦可得而知。
質而言之,則平等自由,不以學自高于人,故曰:“學不學,複衆人之所過也。
”(六十四章)顧或謂老子明言“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焉有教育之可言?而不知此極言自然之教而已。
而不學之待教,老子亦嘗明言之。
第二十七章雲: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第四十九章雲: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信之,德信。
第六十二章雲: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此均可以見老子對于教育,各因其性以造就,故天下無棄人也。
嚴複釋第二十七章“聖人常善救人”四句雲: 管夷吾得此,故能下令如流水之源,又能因禍以為福。
然則老子之于政治,可謂無為而無不為,其于教育,亦可謂無教而無不教也。
其對個人之訓練,固似頗主柔弱。
第七十六章雲: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第七十八章雲: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尚柔弱之證也。
然有時亦不去剛強。
第三十三章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力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是老子非不言剛強矣。
要而論之,老子之教非不用剛強,唯以不争為本。
剛強者,易與人争,故内剛強而外柔弱。
内剛強所以自存,外柔弱所以息争端。
第二十八章雲: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複歸于嬰兒。
蓋雄而曰知,雌而曰守,則非專用雌而去雄者可知。
其治國如此,其教人之道亦莫不如此矣。
(四)人生學說 老子之人生哲學,其最易知者如“知足”“知止”“去私”“絕學”等。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七章) 絕學無憂。
(二十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四十四章) 皆因當時之環境而發生之反響者也。
然老子亦非絕對無欲無學者也。
第四十一章雲: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