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學說
關燈
小
中
大
也。
就目謂之夷、耳謂之希、手謂之微,名雖不同,其為原子或電子一也。
故曰“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也。
今科學家謂一喱重之金可碾成七十五寸見方之金箔,其厚薄為1/367000寸;胰液上所吹出之氣泡,用光學或電學之方法,其所得厚薄為1/3000000寸以下;甚者或能得1/50000000寸厚之油層;此外一喱重之靛青,能染清水一噸而有餘,故此中必有數千百兆分子方足支配;一喱之麝香,能使全室生香至數年之久,則此等分子之小,直不可思議。
故曰:“繩繩不可名,複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
”盈大宇之間,皆此等分子也,唯随性質與溫度之不同,化分化合,而為氣、液、固三體之殊耳。
第二十一章雲: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
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
(“然”各本作“狀”,今從《闵本》作“然”。
) 此所則恍惚、窈冥,有象、有物、有精者,即指原子、電子、分子之類也。
散則為分子而不能見,故曰“恍惚窈冥”;結則為液體、固體而可見可搏,故曰“甚真甚信”,謂可信驗也。
此等物體可以使之散而不見,不可使之滅而不存,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謂分子不滅也。
此等分子之散去,仍在大宇之間,而又為一切物質之原所在也。
吾何以知其為物質之原所在乎?以物質本不生不滅,宇宙之本體如此,道之本體亦本如此也。
故曰“以閱衆甫。
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也。
此“衆甫”,莊子《天地》篇謂之“衆父”。
此物質之原所自出之道,即莊子《天地》篇所謂“衆父父”也。
既為衆父父,則為一切萬物所自出,是可名為有;然而分之可至于無窮之微,成為“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故名為無。
無不終無,有不終有,就其為有為無之間而言之,則名之曰道。
故第四十章雲: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四十二章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此一言萬物生于無,一言萬物生于道。
故或别道與無為二,而譏其義之歧出;或合道與無為一,而譏其名之混用。
而不知其所謂萬物所從生者,乃此“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就其無狀、無物言之,則謂之無;就其有可狀、有可象之情言之,則謂之道;就其已成狀、已成象之物言之,則謂之有。
故可謂有出于無,亦可謂有生于道,而道與無之義,則終有别也。
複次,“無”之本字,篆文作。
《說文·亡部》:“,亡也,從亡,聲。
”《林部》,“,豊也,從林,,從大,;,數之積也,林者木之多也;與庶同意。
”《亡部》,“亡,逃也,從入。
”《部》,“,匿也,讀若隐。
”然則推“無”字之本義,原非與有為絕對之義,如後人以為零者也;道隐而未形,故謂之無耳。
故《老子》第二章以有無與難易、長短、高下、前後等并言。
夫短非終短,與長相較則為短;下非終下,與高相比則為下耳。
然則無非終無,與有相形則為無耳。
此《老子》哲學上之有無,所由與通俗之有無異義也。
然則宇宙之生物為有意志者乎?抑無意志者乎?此在老子時代,多數思想固以為有意志。
唯老子則不然,以為宇宙生物,絕無意志者也。
故第五章雲: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王弼釋之雲: 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
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
物不具存,則物不具載矣。
地不為獸生刍,而獸食刍;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于萬物,而萬物各适其用,則莫不贍矣。
王氏釋刍狗四句,嚴複甚歡賞之,以謂括盡達爾文心理。
其實王氏之意則甚是,而釋“刍狗”則甚非。
《莊子·天運》篇雲: 夫刍狗之未陳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繡,屍祝齋戒以将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
然則刍狗蓋新陳代謝之物,猶草木之花,春開秋落,當榮而榮,及謝而謝;來春複茂,已非今日之花。
而天地本無恩無為于其間,此所以謂天地不仁也。
此天地即指宇宙而言,亦即所謂道也。
第三十四章雲: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此其發揮宇宙生物無意志更為明顯矣。
至其論生物之起源,則第六章雲: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列子·天瑞》篇雲: 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
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
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陰陽爾,四時爾。
不生者疑獨,不化者往複。
往複,其際不可終;疑獨,其道不可窮。
《黃帝書》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
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
就目謂之夷、耳謂之希、手謂之微,名雖不同,其為原子或電子一也。
故曰“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也。
今科學家謂一喱重之金可碾成七十五寸見方之金箔,其厚薄為1/367000寸;胰液上所吹出之氣泡,用光學或電學之方法,其所得厚薄為1/3000000寸以下;甚者或能得1/50000000寸厚之油層;此外一喱重之靛青,能染清水一噸而有餘,故此中必有數千百兆分子方足支配;一喱之麝香,能使全室生香至數年之久,則此等分子之小,直不可思議。
故曰:“繩繩不可名,複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
”盈大宇之間,皆此等分子也,唯随性質與溫度之不同,化分化合,而為氣、液、固三體之殊耳。
第二十一章雲: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
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
(“然”各本作“狀”,今從《闵本》作“然”。
) 此所則恍惚、窈冥,有象、有物、有精者,即指原子、電子、分子之類也。
散則為分子而不能見,故曰“恍惚窈冥”;結則為液體、固體而可見可搏,故曰“甚真甚信”,謂可信驗也。
此等物體可以使之散而不見,不可使之滅而不存,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謂分子不滅也。
此等分子之散去,仍在大宇之間,而又為一切物質之原所在也。
吾何以知其為物質之原所在乎?以物質本不生不滅,宇宙之本體如此,道之本體亦本如此也。
故曰“以閱衆甫。
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也。
此“衆甫”,莊子《天地》篇謂之“衆父”。
此物質之原所自出之道,即莊子《天地》篇所謂“衆父父”也。
既為衆父父,則為一切萬物所自出,是可名為有;然而分之可至于無窮之微,成為“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故名為無。
無不終無,有不終有,就其為有為無之間而言之,則名之曰道。
故第四十章雲: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四十二章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此一言萬物生于無,一言萬物生于道。
故或别道與無為二,而譏其義之歧出;或合道與無為一,而譏其名之混用。
而不知其所謂萬物所從生者,乃此“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就其無狀、無物言之,則謂之無;就其有可狀、有可象之情言之,則謂之道;就其已成狀、已成象之物言之,則謂之有。
故可謂有出于無,亦可謂有生于道,而道與無之義,則終有别也。
複次,“無”之本字,篆文作。
《說文·亡部》:“,亡也,從亡,聲。
”《林部》,“,豊也,從林,,從大,;,數之積也,林者木之多也;與庶同意。
”《亡部》,“亡,逃也,從入。
”《部》,“,匿也,讀若隐。
”然則推“無”字之本義,原非與有為絕對之義,如後人以為零者也;道隐而未形,故謂之無耳。
故《老子》第二章以有無與難易、長短、高下、前後等并言。
夫短非終短,與長相較則為短;下非終下,與高相比則為下耳。
然則無非終無,與有相形則為無耳。
此《老子》哲學上之有無,所由與通俗之有無異義也。
然則宇宙之生物為有意志者乎?抑無意志者乎?此在老子時代,多數思想固以為有意志。
唯老子則不然,以為宇宙生物,絕無意志者也。
故第五章雲: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王弼釋之雲: 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
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
物不具存,則物不具載矣。
地不為獸生刍,而獸食刍;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于萬物,而萬物各适其用,則莫不贍矣。
王氏釋刍狗四句,嚴複甚歡賞之,以謂括盡達爾文心理。
其實王氏之意則甚是,而釋“刍狗”則甚非。
《莊子·天運》篇雲: 夫刍狗之未陳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繡,屍祝齋戒以将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
然則刍狗蓋新陳代謝之物,猶草木之花,春開秋落,當榮而榮,及謝而謝;來春複茂,已非今日之花。
而天地本無恩無為于其間,此所以謂天地不仁也。
此天地即指宇宙而言,亦即所謂道也。
第三十四章雲: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此其發揮宇宙生物無意志更為明顯矣。
至其論生物之起源,則第六章雲: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列子·天瑞》篇雲: 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
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
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陰陽爾,四時爾。
不生者疑獨,不化者往複。
往複,其際不可終;疑獨,其道不可窮。
《黃帝書》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
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