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昔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稱:“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
”太史公于《老莊申韓列傳》後,亦稱:“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于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
”又雲:“老子深遠矣。
”然則老子之文辭,其為古人所重可知。
雖然,此皆指其内容而言,未及言其外式也。
吾嘗以謂文之理想為内容,文之音韻形色為外式。
文之内容,猶人之精神;文之外式,猶人之形體;被錦繡于垂死之人,固不能以其為美;然殘生人之形體,使手足偏枯,語言喑啞,則其精神豈有不受其損失者哉?孟子曰:“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
”是則外式有不可不注意者矣。
夫手足偏枯,言語喑啞,則精神必受其累;反而言之,手足敏捷,語言清晰,則其人之精神豈不奕然可見哉?蒙不潔則人掩鼻;反而言之,衣文采,被芬芳,則西子之美豈不益美?文學之貴乎内容,而亦貴乎外式,亦猶是耳。
今請以老子之文證之。
《老子》為哲學之書,其内容之美,太史公父子言之善矣。
茲論其外式。
一、音韻: 《老子》全書多用韻語,如第一章雲: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
此文“始”“母”韻,“妙”“徼”韻。
又如第二章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此文“生”“成”“形”“傾”韻。
有以同字為韻者,如第一章雲: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此文三“道”字韻,三“名”字韻,二“玄”字韻。
有現似不韻,而在古為韻者,如第八章雲: 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争,故無尤。
此文除“治”“時”韻本甚易知外,其餘“能”“争”“尤”均似不韻。
然古“能”字通作“而”,“争”字讀作“脂”,“尤”字讀作“移”。
則亦與“治”“時”韻也。
又有句中自為韻者,如四十四章雲: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此文“身”“親”為韻;“貨”“多”為韻;“亡”“病”為韻;“愛”“費”為韻;“藏”“亡”為韻;“足”“辱”為韻;“止”“殆”為韻;“以”“久”為韻;皆每一句句中字與末字為韻者也。
此與《詩·鄘風·螮蝀篇》“螮蝀在東”,蝀、東為韻;“朝隮于西”,隮、西為韻;其例同也。
至其轉韻,尤多屬天籁之自然。
如第二章雲: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此文“辭”“有”“恃”為一韻;“居”“居”“去”為一韻;是轉韻矣。
然合之則“辭”“有”“恃”“居”“居”“去”六字亦可謂為一韻;猶賈誼《鵩鳥賦》以“魚”“疑”相韻也。
又如第六章雲: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此文“牝”讀“七”,與“死”為一韻;然“牝”亦讀毗忍切,則又可與“門”韻;是又通為一韻矣。
然此兩段之“辭”“有”“恃”諸字,與“居”“居”“去”諸字,各自為類;“死”“牝”二字,與“門”“根”“存”“勤”四字,亦各自為類;界限畫然,各不相雜:則又各自為韻也。
蓋以雙聲對轉之韻,而為轉韻之法也。
《詩經》轉韻最工此法,如《王風·葛藟》篇雲: 綿綿葛藟,在河之浒。
終遠兄弟,謂他人父。
謂他人父,亦莫我顧。
綿綿葛藟,在河之涘。
終遠兄弟,謂他人母。
謂他人母,亦莫我有。
綿綿葛藟,在河之漘。
終遠兄弟,謂他人昆。
謂他人昆,亦莫我聞。
此詩第一章,“浒”“父”“父”“顧”為韻;第二章,轉為“涘”“弟”“母”“母”“有”韻。
此其相轉猶《老子》第二章“辭”“有”“恃”韻與“居”“居”“去”韻相轉之理一也。
第二章,“涘”“母”“母”“有”為韻,而第三章又轉為“漘”“昆”“昆”“聞”韻;亦猶《老子》第六章“死”“牝”韻而下轉為“門”“根”“存”“勤”韻,一例也。
蓋由甲韻轉乙韻時,雖各自為韻,而兩韻又本可雙聲對轉者也。
故其韻轉而不轉、不轉而轉,讀之能極其音韻之自然,故铿锵動聽也。
此論其音調也,茲進而論其辭句之體制。
二、體制: 甲,有似三言詩者,如第三章雲: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第四章雲: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第八章雲: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凡此之類是也。
乙,有似四言詩者,如第二十一章雲: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四十五章雲: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
凡此之類是也。
有似六言詩者,第十二章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
”太史公于《老莊申韓列傳》後,亦稱:“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于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
”又雲:“老子深遠矣。
”然則老子之文辭,其為古人所重可知。
雖然,此皆指其内容而言,未及言其外式也。
吾嘗以謂文之理想為内容,文之音韻形色為外式。
文之内容,猶人之精神;文之外式,猶人之形體;被錦繡于垂死之人,固不能以其為美;然殘生人之形體,使手足偏枯,語言喑啞,則其精神豈有不受其損失者哉?孟子曰:“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
”是則外式有不可不注意者矣。
夫手足偏枯,言語喑啞,則精神必受其累;反而言之,手足敏捷,語言清晰,則其人之精神豈不奕然可見哉?蒙不潔則人掩鼻;反而言之,衣文采,被芬芳,則西子之美豈不益美?文學之貴乎内容,而亦貴乎外式,亦猶是耳。
今請以老子之文證之。
《老子》為哲學之書,其内容之美,太史公父子言之善矣。
茲論其外式。
一、音韻: 《老子》全書多用韻語,如第一章雲: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
此文“始”“母”韻,“妙”“徼”韻。
又如第二章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此文“生”“成”“形”“傾”韻。
有以同字為韻者,如第一章雲: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此文三“道”字韻,三“名”字韻,二“玄”字韻。
有現似不韻,而在古為韻者,如第八章雲: 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争,故無尤。
此文除“治”“時”韻本甚易知外,其餘“能”“争”“尤”均似不韻。
然古“能”字通作“而”,“争”字讀作“脂”,“尤”字讀作“移”。
則亦與“治”“時”韻也。
又有句中自為韻者,如四十四章雲: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此文“身”“親”為韻;“貨”“多”為韻;“亡”“病”為韻;“愛”“費”為韻;“藏”“亡”為韻;“足”“辱”為韻;“止”“殆”為韻;“以”“久”為韻;皆每一句句中字與末字為韻者也。
此與《詩·鄘風·螮蝀篇》“螮蝀在東”,蝀、東為韻;“朝隮于西”,隮、西為韻;其例同也。
至其轉韻,尤多屬天籁之自然。
如第二章雲: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此文“辭”“有”“恃”為一韻;“居”“居”“去”為一韻;是轉韻矣。
然合之則“辭”“有”“恃”“居”“居”“去”六字亦可謂為一韻;猶賈誼《鵩鳥賦》以“魚”“疑”相韻也。
又如第六章雲: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此文“牝”讀“七”,與“死”為一韻;然“牝”亦讀毗忍切,則又可與“門”韻;是又通為一韻矣。
然此兩段之“辭”“有”“恃”諸字,與“居”“居”“去”諸字,各自為類;“死”“牝”二字,與“門”“根”“存”“勤”四字,亦各自為類;界限畫然,各不相雜:則又各自為韻也。
蓋以雙聲對轉之韻,而為轉韻之法也。
《詩經》轉韻最工此法,如《王風·葛藟》篇雲: 綿綿葛藟,在河之浒。
終遠兄弟,謂他人父。
謂他人父,亦莫我顧。
綿綿葛藟,在河之涘。
終遠兄弟,謂他人母。
謂他人母,亦莫我有。
綿綿葛藟,在河之漘。
終遠兄弟,謂他人昆。
謂他人昆,亦莫我聞。
此詩第一章,“浒”“父”“父”“顧”為韻;第二章,轉為“涘”“弟”“母”“母”“有”韻。
此其相轉猶《老子》第二章“辭”“有”“恃”韻與“居”“居”“去”韻相轉之理一也。
第二章,“涘”“母”“母”“有”為韻,而第三章又轉為“漘”“昆”“昆”“聞”韻;亦猶《老子》第六章“死”“牝”韻而下轉為“門”“根”“存”“勤”韻,一例也。
蓋由甲韻轉乙韻時,雖各自為韻,而兩韻又本可雙聲對轉者也。
故其韻轉而不轉、不轉而轉,讀之能極其音韻之自然,故铿锵動聽也。
此論其音調也,茲進而論其辭句之體制。
二、體制: 甲,有似三言詩者,如第三章雲: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第四章雲: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第八章雲: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凡此之類是也。
乙,有似四言詩者,如第二十一章雲: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四十五章雲: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
凡此之類是也。
有似六言詩者,第十二章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