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别傳

關燈
太史公《史記·老子列傳》,餘已錄于上篇,且略為論定矣。

    然吾觀《莊子》所錄老子之言行,有深足以補史文所不逮者。

    莊子書雖多寓言,然其言老子,則不特比後世所為《神仙傳》者流為徵實,且比之《史記》尤無迷離怳忽之言;故今采錄其文,而為斯傳。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

    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

    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

     關尹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

    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

    芴乎若亡,寂乎若清。

    同焉者和,得焉者失。

    未嘗先人,而嘗随人。

    ”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

    ”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

    人皆取實,己獨取虛。

    無藏也故有餘,巋然而有餘。

    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

    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苟免于咎”。

    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曰:“堅則毀矣,銳則挫矣”。

    常寬容于物,不削于人。

    可謂至極。

    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天下》篇先錄此段,見老子學問之全體,為本傳之論贊,略仿《史記·伯夷列傳》例也。

    )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

    老聃曰:“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

    ”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數,五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子又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

    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于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于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

    然而不可者,無佗也,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

    由中出者,不受于外,聖人不出;(郭注:由中出者,聖人之道也。

    外有能受之者,乃出耳。

    )由外入者,無主于中,聖人不隐。

    (郭注:由外入者,假學以成性者也。

    雖性可學成,然要當内有其質。

    若無主于中,則無以藏聖道也。

    )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觏而多責。

    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義,以遊逍遙之虛,食于苟簡之田,立于不貸之圃。

    逍遙,無為也;苟簡,易養也;不貸,無出也;古者謂是采真之遊。

    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

    操之則栗,舍之則悲,而一無所鑒,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

    怨、恩、取、與、谏、教、生、殺八者,正之器也。

    唯循大變無所湮者為能用之。

    故曰:正者,正也。

    其心以為不然者,天門弗開矣。

    ”(《天運》篇次錄此段,以見老子所居之地。

    ) 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

    老聃曰:“夫播穅昧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

    夫仁義憯然,乃憤吾心,亂莫大焉。

    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吾子亦放風而動,總德而立矣,又奚傑然若負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烏不曰黔而黑。

    黑白之樸,不足以為辯;名譽之親,不足以為廣。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沬,不若相忘于江湖。

    ” 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

    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亦将何規哉?”孔子曰:“吾今乃于是乎見龍。

    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成雲氣而養乎陰陽。

    予口張而不能嗋,予何規老聃哉?”子貢曰:“然則人固有屍居而龍見,雷聲而淵默,發動如天地者乎?賜亦可得而觀乎?”遂以孔子聲見老聃。

     老聃方将倨堂而應微曰:“予年運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子貢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聲名一也;而先生獨以為非聖人,如何哉?”老聃曰:“小子少進!子何以謂不同?”對曰:“堯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湯用兵,文王順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順,故曰不同。

    ”老聃曰:“小子少進!餘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黃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親死不哭而民不非也。

    堯之治天下,使民心親,民有為其親殺其殺而民不非也。

    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競,民孕婦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則人始有夭矣。

    禹之治天下,使民心變,人有心而兵有順,殺盜非殺人,自為種而天下耳,(郭注:不能大齊萬物,而人人自别斯人,自為種也。

    承百代之流,而會乎當今之變,其弊至于斯者,非禹也,故曰天下耳。

    言聖知之迹非亂天下,而天下必有斯亂。

    )是以天下大駭,儒墨皆起。

    其作始有倫,而今乎婦女,(郭慶藩雲家世父曰:《荀子·樂論》亂世之征:其服組,其容婦。

    楊倞注:婦,好貌。

    而今乎婦女,言諸子之興,其言皆有倫要,而終相與為諧好,以悅人也。

    )何言哉?餘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亂莫甚焉。

    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時之施;其知憯于虿之尾,鮮規之獸,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猶自以為聖人,不可恥乎,其無恥也?”子貢蹴蹴然立不安。

     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