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大略

關燈
司馬遷《史記·老子列傳》雲: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問禮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

    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态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

    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隐無名為務。

    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強為我著書。

    ”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

    ” 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而離,離五百歲而複合,合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

    ”或曰:“非也。

    ”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将,封于段幹。

    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邛太傅,因家于齊焉。

     世之學老子者則绌儒學,儒學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史記》此傳多疑蓋之辭,學者多惑焉。

    清儒畢沅作《老子道德經考異序》,辨之雲: 沅案:古聃、儋字通。

    《說文解字》有聃字,雲:“耳曼也。

    ”又有儋字,雲:“垂耳也,南方聸耳之國。

    ”《大荒北經》《呂覽》聸耳字并作儋。

    又《呂覽》老聃字,《淮南王》書聸耳字皆作耽。

    《說文解字》又有耽字,雲:“耳大垂也。

    ”蓋三字聲義相同,故并借用之。

    鄭康成雲:“老聃,古壽考者之号。

    ”斯為通論矣。

    老子與老萊子是二人。

    老子苦縣人,老萊子楚人。

    《史記》老萊子著書十五篇,《藝文志》作十六篇,亦為道家之言,且與孔子同時,故或與老子混而莫辯。

    沅又案:“古又有萊氏,故《左傳》有萊駒。

    ”老萊子應是萊子而稱老,如列禦寇師老商氏以商氏而稱老義同。

    當時人能久生不死皆以老推之矣,亦無異說焉。

    莊子雲:“孔子西藏書于周室,往見老聃。

    ”又雲:“孔子南之沛見老聃。

    ”又雲:“陽子居南之沛,老聃西遊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

    是孔子問禮之老子,即著《道德》書之老子,不得以其或在沛或在周而疑之。

    ” 畢氏此文蓋辨老子與老萊子為二人,而與太史儋則為一人,而孔子問禮之老子亦即著《道德經》之老子也。

    汪中作《老子考異》,其所說亦有異同。

    其言雲: 《史記·孔子世家》雲:“南宮敬叔與孔子俱适周問禮,蓋見老子雲。

    ”《老莊申韓列傳》雲:“孔子适周,将問禮于老子。

    ”按:老子言行,今見于《曾子問》者凡四。

    是孔子之所從學者可信也。

    夫助葬而遇日食,然且以見星為嫌,止柩以聽變,其謹于禮也如是;至其書則曰:“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下殇之葬,稱引周召、史佚,其尊信前哲也如是;而其書則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彼此乖違甚矣。

    故鄭《注》謂古壽考者之稱。

    黃東發《日鈔》亦疑之,而皆無以輔其說。

    其疑一也。

    《本傳》雲:“老子,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

    ”又曰:“周守藏室之史也。

    ”按周室既東,辛有入晉,司馬适秦,史角在魯;王官之族,或流播于四方;列國之産,惟晉悼嘗仕于周。

    其他固無聞焉。

    況楚之于周,聲教中阻,又非魯鄭之比。

    且古之典籍舊聞,惟在瞽史,其人并世官宿業,羁旅無所置其身,其疑二也。

    《本傳》又雲:“老子,隐君子也。

    ”身為王官,不可謂隐,其疑三也。

    今按:《列子》“黃帝”“說符”二篇,凡三載列子與關尹子答問之語。

    而列子與鄭子陽同時,見于本書。

    《六國表》鄭殺其相驷子陽在韓列侯二年,上距孔子之沒凡八十二年,關尹子之年世既可考而知,則為關尹子著書之老子其年世亦從可知矣。

    文子《精誠篇》引老子曰:“秦楚燕魏之歌,異傳而皆